作者:***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5期
摘要:最近几年,一股“慢综艺”的热潮从国外涌进国内,导致国内的综艺节目发展趋势逐渐走向“慢综艺”创作模式。湖南卫视在2017年推出了大型服务纪实节目《向往的生活》,也是国内首档观察类“慢综艺”节目,与当下各种竞技类综艺节目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从媒介文化相关理论出发,探究《向往的生活》此类综艺节目奇观化形成的原因及启示。
关键词:媒介文化;慢综艺;《向往的生活》;网络时代
媒介文化是当前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对文化媒介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社会的许多方面做综合研究。媒介文化的社会功能是推进与构建社会价值规范与意识体系,是大众媒体在现代社会文化中打造的一个亚文化体系。在当代这个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它的发展趋势也正从边缘文化进入社会的主流文化体系。本文以《向往的生活》节目为研究对象,从媒介文化角度研究此类节目发展趋势,分析节目特点,带给大众怎样的文化奇观。
一、媒介文化与慢综艺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媒介文化的背景简介
所谓媒介文化是指在大众传播时期新兴的一种文化形式,广泛来说是指由现代数字技术所引发的媒介文化景观,比其他文化更具有开放性、消费性、情感性和愉悦性。其形态表现可以分为电影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类型,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当然,大多事物都有好坏两面,媒介文化也有一定的积极功能和负面效应。传媒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日渐深入,媒介文化的“显学”地位更加突出。中国的媒介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版图在整体上呈现出景观多样,层次不一,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话语建构。媒介文化的主体脉络是由信息形成表达和使用的“话语”实践构成的。
(二)慢综艺的产生及界定
从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看出,慢是相对于快而言,那么慢综艺就是相对于快综艺而言的节目形态。与节奏紧凑的竞赛式综艺不同,慢综艺没有设置紧张的游戏环节,也没有太多的剧本内容设置,而是将嘉宾放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呈现出舒服的自然状态。就节目形式来说,
明星嘉宾仍是节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它注重的是展现出明星嘉宾之间真实生活场景,记录嘉宾面对流言压力的心理活动与期盼停下脚步歇一歇的愿望,因此往往更能使观众动容。纵观今年,慢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整体来说热度不减,但是节目内容之间存在同质化,整个市场仍需进一步摸索。相较于重视娱乐性的快综艺,慢综艺表现更多的是情怀。观众能否继续保持对此类节目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节目主题与内容的创新力度。
二、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传播媒介文化的具体表现
(一)《向往的生活》的节目简介
1.节目产生及发展
受到韩国tvN电视台出品的生活实境类节目《三时三餐》的影响,湖南卫视携手合心传媒联手推出了一档生活服务纪实节目——《向往的生活》。在节目中展现一副“自给自足、温情待客”的生活画面,真实记录展现生活中的老友记,表现出人们渴望的悠闲生活。《向往的生活》主要以烧水做饭、朋友聊天、田间劳作等日常生活细节为节目核心。到目前已经播出
了两季,第一季为“农夫篇”,第二季为“江南篇”。中国媒体广告刊例网的发布显示,《向往的生活》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收视率为1.46%,市场份额为6.48%,在省级综艺节目中排名第8。
2.节目的主题思想
现代化的都市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压力与浮躁,有调查显示近40%的都市人希望远离喧嚣,放下忙碌,向往着从城市搬到田间,感受大自然,寻求内心的纯净。这是《向往的生活》这档节目制作的初衷。
本节目采取“3+1+N”明星设置模式,利用明星嘉宾将节目核心更为透彻的展现出来。在内容设置上打破了以前传统的“主题先行”原则,选择按照故事自然发展设定每一期节目的主题,嘉宾选择上突出特跟随潮流,情节设计上遵循自然发展。
(二)《向往的生活》展示媒介文化的特征
张歆艺和华晨宇的渊源 1.小众文化的大众化
近年来,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迅速崛起,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网络数字化时代。社会网络数字化的核心是便捷式的人际交往关系,在这种网络生态中,传统媒体的主控权被极大地削弱和消解,普通大众成员成为传播主体,担负着媒介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职能,也由此表现出,受众的表达和互动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媒介文化生产的演变方向。过去,由于生产方式等因素限制,受众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只能在少数人中小范围地流传,如今到了网络时代,原来那些只能在少数人中流传的媒介文化却能迅速进入大众的视野,甚至引领新趋势新内容,这也是因为现在社会个体的相互连接、互动和协作。
刚开始在节目开始宣传之际,微博上的很多网友认为这档节目是抄袭韩国的综艺,甚至开始黑这档节目。在如今这个快综艺称霸荧屏的时代,节目中没有任务设置、没有挑战可做、没有情感冲突,《向往的生活》可发展的格局其实是非常小的。但就在这个有限的格局内,《向往的生活》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表现、明星自给自足的形式等方式吸引大众目光。和许多其他节目一样,嘉宾都会在节目播出之际在微博上为节目进行宣传造势,而上此节目的嘉宾一般配文都是“让我们一起花式劈柴、掰苞米吧!”。让明星嘉宾探究生活本质从而激发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引领了小众文化的大众化。
2.圈子文化的超部落化
随着数字化网络的全面普及,过去以“内容”为核心的“一对多”大众传播方式被分解成以个性需求为中心的小众传播方式,还延伸出以相同属性为基础的“多对多”体传播方式,以复杂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建构起网络“圈子”,与此同时又在不同的“圈子”间进行共享、流通和扩散行为,整个社会被引入了“多样性部落”生态圈之中。在相互交替循环的社会环境中,媒介文化也随之发生形态和结构等方面的转型。数字化网络在打破时空限制和传统社会结构制约的同时,也为社会大众的重新组合提供了契机,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网络“圈子”成为当下极具普遍性的文化形态。
早在前几年,旅行亲子类节目曾率先尝试打破竞技类节目的垄断局面,先行试水慢节奏的节目市场。但在这个过程中,节目的内容并未完全改变甚至还本末倒置,节目中仍然存在较多的游戏环节,预告故意剪辑视频放大冲突。直至2017年,央视《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的大放异彩,使慢综艺打破僵局,也因此2017年成为慢综艺的“井喷之年”。此后不久,《向往的生活》横空出世,引领了一股新潮流。
3.亚文化的主流化
在传统研究中,亚文化被认为是一种背离主流文化的边缘文化,或者被视为小众体展
现日常生活的反叛形式。如今,网络时代营造的媒介环境让那些处于边缘地带的亚文化有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新兴的网络亚文化不仅使受众大规模参与,也使得小众文化迅速走向大众视野,逐渐向主流靠拢。明星效应是很典型的一种亚文化的形式,而往往带给大众的都是一些不好的影响。
以往在某些节目播出之后,我们经常看到网友吐槽说“这都是有剧本的,一看太假了”。而在《向往的生活》中从黄磊不修边幅地垒灶做饭、何炅和刘宪华手动搬砖、陈赫等嘉宾掰苞米也使得大众看见了明星的另一面,颠覆了大众对于明星过高的崇拜感。在节目组精心营造的“温情”气氛渲染下,观众们不自主地被吸引进那个小院子,不知觉地跟着他们起早贪黑、生火做饭、一日三餐。
三、慢综艺《向往的生活》节目带来的启示
(一)真情实感反映时下情怀
在如今时代高速发展下,大众处在高节奏的生活中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细看近些年,在各种旅行类真人秀和竞技类综艺节目“霸屏”的情况下,《向往的生活》
以一股清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该节目与时下其他节目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情节上的“慢”,节目未受到当下“快”生活的影响,慢慢讲述人与人的故事,讲述大众心理向往的“慢生活”。节目主旨契合当下大众心理,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心理的需求。
区别于其他的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不再以“游戏”人生和“探险”世界的过程中探究人性的“考验、审美审丑、价值观”,而是将简单朴实的生活状态尽可能真实地呈现给大众,探究初心。一处小院、一院牲畜、一亩良田、一条河水是节目打造的理想中的“乡村乌托邦”场景。最值得惊喜的是《向往的生活》抓住了现代人因为高速工作而“忘记”生活这样的一种时代症候,为平日里光鲜靓丽却不得不忽视家庭的明星们,打造一个逃离忙碌的乌托邦,回归一种更加久违了的日常。《向往的生活》所营造出的情境满足了受众对于田园生活的期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寓教寓娱乐。节目通过明星效应营造了一种对于“家”的情感,让大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感同身受,激发“团圆”这一传统思想。
(二)全新创意吸引大众目光
如今社会整体的浮躁在电视圈表现得尤其明显,表现最大的一个方面就是对热点的喜爱和追随。当一种新的节目类型出现后随之涌现出大量劣质的“高仿”者,创新成为了一个笑话,
也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与时下很多节目比,《向往的生活》营造的场景的确是缓慢的、充满生活气息,在确定好大的方向之后,节目组几乎没有干预日常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提供一些帮助。这样的方式,一开始让很多参与者都觉得有点“闲”不适应,没有了游戏任务环节让他们变得无所适从,无论节目内外都在感受一种全新的模式。
后期的配字是营造节目效果的重要手段,狗、山羊、鸭子等动物,根据节目的情境添加字幕充当对白,将其拟人化变成隔壁爱偷听的老点、尼古拉斯·彩灯等。近几年综艺节目的势头正盛,在制作上也变得更加专业化,后期制作更加精细化成为节目制胜的关键。作为一档生活类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的后期十分重要,当节目组无法预设内容发展、嘉宾之间的互动较少发生尴尬时就需要靠后期来修整。从播出效果来看,后期的高水平发挥着实为节目增不少,生动展现动物之间“有爱”地互动,使人沉溺其中。
(三)精细布局引发大众沉浸感
相较于《朗读者》后期的疲软状态,《向往的生活》热度一直高居不下,观众们对节目的好评也是源源不断,嘉宾在节目播出后都能与有趣的形容词相连登上微博热搜。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原来没好感的明星,上完这个节目也能发现他的另一面”。以此看来,《向往的
生活》成功的理由有几下:首先,常驻主人和嘉宾的代表性(常驻主人的相辅相成构建再现理想生活;嘉宾的代表性);其次,有“故事”的小动物与大自然;再者,节目的烟火气息与人情味;最后,发掘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
嘉宾的选择上贴近生活,从60后到90后跨度较大,但大多都是主人多年的老友或曾经在某部影视剧中有过合作的同行。熟人之间的化学反应,为观众了解明星私下生活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宠物间的互动也给蘑菇屋制造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效应,生物链的奇妙链接,这样的设定不仅还原了乡村生活的全貌,更加贴近真实的乡村生活,也制造了除了人与人的交流之外的互动交往。
(四)紧扣现实揭示节目现代化新方向
相比韩国原版的节目而言,《向往的生活》将核心更多地放在嘉宾的互动上,注重人情冷暖,每期节目嘉宾表现的情怀不同,提炼出不同的情感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之道”,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除了明星嘉宾之间所表现出的母子情、主客情、老友情、师生情,还表现了陌生人之间的情谊。在第二季的最后一期,蘑菇屋成员在送别了嘉宾之后,拿着他们亲手种植采摘的蔬菜,一家一家地去拜访曾经帮助过他们的村民并送上礼物。节目在记录
明星回归自我的同时,还原了与大众朴实单纯的人际交往,还让彼此学会审视与他人的关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