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留学教父”的华丽转身
俞敏洪:留学教父”的华丽转身问问那些有出国打算的中国学生,也许每一个都熟知俞敏洪这个名字,当他现身于美国或加拿大的街道时,常常会被一些中国留学生认出来,心悦诚服地称呼他为留学教父”。
出生草根当一个人被视作成功者,他的每一个故事都会成为注脚。
俞敏洪在演说中经常讲到,只有两种人的成功是必然的,第一种是经过生活严峻的考验,经过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交替,最后终于成大器,另一种没有经过生活的大起大落,但在技术方面达到了顶尖的地步。
诚然如此,他无疑属于前者。
俞敏洪出生于60年代初的江苏农村,他因英语培训成名,却因为英语成绩差劲两次高考落榜。
他说自己从那时开始与英语较上了劲。
1980年,第三次参加高考的俞敏洪终于上了大学,讽刺的是,录取他的是北京大学西语系。
即便如此,当时也没人想到俞敏洪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
进入北大后,他因为病休学一年,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只能在差班上课。
土里土气、智商平平,是俞敏洪当时的公认形象。
他的高三补习班同学、现任北大新东方校长周成刚后来调侃,自己苦苦奋斗了二十几年,想不到最后竟要受制于他。
俞敏洪自嘲,5年的大学生涯,大家认为他是最没出息的一个,也没有一个女孩正眼看过自己。
这些故事是俞敏洪日后经常在公开场合对别人提起的,他想要表达的是:不甘困苦、笨鸟先飞,就一定有成功的机会。
事实上,俞敏洪当时还并未萌发出创立一大摊子生意的远大梦想,但他的确是个愿意为生活做出改变的人。
大学毕业后,俞敏洪的大部分同学出国留学,他因为学业不出众只能”留校担任一名普通老师。
在下海”浪潮席卷的那个年代,对于接触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这是一份无聊的工作。
经过3年的申请,他终于也被美国一所大学接受。
成功总是被各种偶然包裹,这就是新东方创立的最初动机。
俞敏洪为了攒钱出国,张罗起一间淹没在建筑工地中的培训作坊。
第一次转身其余,起初俞敏洪并非一个纯粹的企业家。
1991年因开办辅导班而被北大以不务正业为名全校通报批评后,
他才最终下定决心,投身商海。
平心而论,无论是俞敏洪还是新东方,早期并没形成任何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逻辑和远景规划。
俞敏洪甚至表示,自己有时会后悔把新东方做成今天这么大。
洪欣风波后首现身他当初的设想只是在北京做成年收入一两百万的精品机构,把精华人物都集中到那里,有限制地发展,因为小范围内也能实现理想,无论转型还是放弃,也比较容易。
从课外作坊到教育集团,俞敏洪的发家经历始终被当作新东方天然的形象宣传片,他时常用加强版的心灵鸡汤让台下的新东方学员们热血沸腾,增加后者对于这个品牌的崇拜。
1993年底,寄人篱下”的北京新东方学校正式独立注册成立,凭借抢占市场先机的优势和留学生体的逐渐扩大,1995年底,新东方学生已经突破1.5万人次。
直到这个时候,俞敏洪才真正被逼上梁山”。
从1995年到2000年,他陆续邀请了杜子华、徐小平、王强、胡敏、包凡一、何庆权、钱永强、江博、周成刚等一大批日后响当当的人物加入新东方,共同创业。
当时野心太大了,现在留给我的是难以承受之重。
当你发现自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难以承受之重的目标后,煎熬和痛苦便呼啸而至。
新东方是一条不归路,让我不得不走下去。
”这是俞敏洪总结的创业体会。
日后,王强回忆说自己选择放弃贝尔实验室工作回到国内与俞敏洪创业,并非因为俞敏洪身上的商业才干,而是看重他的诚恳和实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