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是如何独霸科学界的?
那么,是什么帮英语夺得了科学界呢?
奇怪的“单语世界”
有人说,科学界使用单一语种是大势所趋,因为单一语种会使交流更为高效。用几种语言来进行交流,那得浪费多少时间啊。如果世界上英语是使用最多的语言,那么,以上的推测或许有点儿道理,但事实是,现在大多数科学家的母语并非是英语。把他们花在英语上的时间考虑进去,其时间成本也不比双语或者三语主宰的科学界低多少。
另一种观点认为,因为科学界的语言一直在“改朝换代”,所以,一种语言被另一种语言取代是很常见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最早的西方科学语言被认为是希腊语,然后依次是拉丁语,法语,德语和英语。在科学前进的浪潮中,后一种语言取代了前一种语言的“霸主地位”。
当然,这种解释同样不太靠谱,因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是一种语言完全取代了另一种语言,而是几种语言在科学界并驾齐驱。其实,科学界的单语统治20世纪20年代才渐渐兴起,且直到70年代才完全占据科学界,之前,科学界一直是多语体系。
也许,从其他语言的衰落史中,我们能出英语独霸科学界的真正原因。
逐渐没落的多语体系
15世纪的西欧,人们的生活用语都是多元化的,自然哲学和自然历史(19世纪后被统称为科学)是被多语统治的两大基本领域。
文艺复兴之后,拉丁语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青睐。因为它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母语,所有学者都能平等使用,不存在专属于哪一方的问题。但是,虽然拉丁语异军突起,成了抒发个人见解的有力工具,但却没有独霸科学界,懂拉丁语的人同时也精通其他语言,他们会根据受众对使用语言进行选择。比如,当对象是采矿工程师,瑞典人会选择用瑞典语,而当对象是外国化学家时,他们再改用拉丁语。
不过,这种多语体制在17世纪中期开始没落。人们开始对交流效率的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高效率要求在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达到高峰。局势的变化使得已统治科学界好几个世纪的多语体系的地位开始下降。人们逐渐意识到,如果不为了学术研究,只是想了解相关领域的科学进展而去学习语言,纯是在浪费时间。因此到了1850年左右,学术语言界的语言所剩无几,只剩下法语、德语和英语。这3种语言在科学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尽管科学界的语言种类缩减到了3种,但是使用者依旧牢骚不断,尤其在工业化浪潮席卷欧洲的时候。科学交流需求日益增长,科学界对高效率的不懈追求让大家感到苦恼。因此,许多学者萌发了开发世界语的想法,像1909年诺贝尔化学家得主弗里德里希·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和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柏森都是世界语的狂热支持者。可惜的是,当他们的热情逐渐转向更为极端的人工语言时,却很快被看作是空想主义而惨遭抛弃。
当时,占主流的观点认为,科学如果不拥护多语体系将会无法延续。现在看来,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当代就处于英语单独统治的科学界中,并且,科学发展得似乎还不错。
德语被迫退出科学舞台
那么,其他语种是怎么逐渐失掉它们在科学界的地位的呢?我们先说说德语,德语的没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息息相关。
世界语种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伤痛的同时,也摧毁了博爱互助的国际主义设想。英法两国的科学家注意到,许多德国科学家加入了德国政治者的阵营,开始大肆赞美本国发动战争的动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地位迅速下降,而德国科学家也被19世纪初成立的新国际科学组织拒之门外。德国在国际科学界的长时间缺席使得德语在主流的科研语言中逐渐销声匿迹。在欧洲的许多地区,德语都被禁止使用,只留下法语和英语。
1917年4月美国参战后,德语便彻底丧失了它在科学界的地位。同它的国家一样,德语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1923年,美国超过半数的州都禁止在公共领域使用德语,包括电报、电话及学校教育领域。尽管美国的一些州的法律支持德语学习,还推翻了几个法案,比如最著名的内布拉斯加州案,推翻了对德语学习的禁令,但是这些都已经于事无补。德语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打击德语的“运动”甚至也殃及到了法语和西班牙语,这导致许多科学家长时间与国外的语言相隔绝。后来,美国人之所以还能读得懂德国和奥地利的物理学家发表的量子力学新进展,则全归功于那些穿越大西洋前往外国留学的美国人——他们好歹还学了点儿德语。
不久之后,由于形势所迫,许多德国科学家开始到美国留学,或者说避难。但那些犹太科学家遭受了很多挑战,其中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关于语言的。一些科学家在发表文章时惨遭退稿,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英语太烂。因此,为了让自己的科研成就顺利发表,许多科学家开
始努力学习英语。英语为他们的科研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同时,他们也帮英语在科学界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德国被国际科学界挡在门外,希特勒也把外国科学家挡在了门外。在很长一段时期,希特勒都拒绝给外国留学生颁发签证。而这又进一步阻碍了德语在世界的普及和发展。并且,这比一战对它的影响更为严重。
与德语一样受到战争影响的还有俄语。但不同的是,俄语不是退出而是登上了科学界的舞台。
美国助英语称霸科学界
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界的语言又逐渐与地盘、政治扯上了关系。随着美国经济和政治势力的大扩张,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欧洲的许多科技精英为避战乱,纷纷逃亡美国,使美国的科技实力大增。因此,在科技领域,使用英语的国家越来越多。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迫接受英语。
另外,由于二战后,前苏联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也大增,成为可以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并
以它为核心,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其科技,包括航天、原子能等高端科技也和美国一样迅猛发展,俄语开始在科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因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俄语成为科学界中紧随英语之后的第二大科学用语。
但后来,俄语的地位逐渐衰落。随着苏联的解体,俄语地位再次下降。而英语却随着美国势力的不断扩大而登上了霸主地位。因此可以这样说,美国为推动科学界英语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了突出战后自己的“霸主地位”,突出资本主义优势,打赢与前苏联的“冷战”,美国人拒绝为了学术而去学习俄语,更不要说其他语言了。而且,由于各种原因,相当多知名科学家相继来到美国,这使得美国科学技术水平大幅提升,让美国拥有了进一步掌控科学界的能力,同时也让美国对科学界广泛使用的语言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影响。为了得到知名同行的认可,大部分科学家,欧洲学者、拉美学者等,纷纷开始使用英语来发表论文。更不要说,像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本是英语国家,印度等国家的官方用语也是英语了。
随着冷战的深入,利用俄语发表文章已被打上了鲜明的政治彩。人们开始有意识避开使用俄语。相反,各国科学家学习英语的热情逐渐高涨。人们对英语的喜爱有增无减。
互联网兴起巩固英语地位
80年代早期的时候,世界上每5篇论文中,就有4篇在使用英语,即80%的科学家都在用英文发表文章。而现在,这个数字上升到了99%。
英语已然成了科学界的“一枝独秀”。其实,英语能如此迅速占领科学界,与互联网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
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让英语的影响快速扩大到全世界。这是因为最早的电脑和互联网是从美国滥觞的,使用的语言都是英语。所以,电脑的使用以及后来的改进和发展,全部都得用英语。而互联网是世界性的网络,只能使用一种通用语言,那自然就是英语了。
目前,全世界人民分享英语独自统治世界的好。它让世界人们都看到,科学界有统一的语言是有好处的,其最大的好处是使国际的科学交流变得更加容易。
于是渐渐地,在每个科学工作者的心目当中,英语成了理所当然的国际化的语言,它的影响无形中被扩大了。
英语独自统治科学界的确带来了许多好处,但我们也不应忘记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比如,1869年,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可因为他是用俄语发表的,所以差点与他应得的荣誉擦肩而过。而那些使用小语种书写的教科书早已所剩无几。
科学界出现一语雄霸天下的局面,你觉得这好不好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