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和韩国同属东亚文化圈,都具有上千年悠久的历史,都曾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生活习俗和意识形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社会变革等原因,两国的婚礼文化存在很多差异。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分析中韩婚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围绕婚礼流程顺序,彩礼,相亲观念等差异点展开论述,并总结中韩文化差异,探索中韩两国发展文化交流的更好途径。
关键词:中韩婚礼 文化对比 婚姻观念差异
中国和韩国同属东亚文化圈,都具有上千年悠久的历史,都曾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生活习俗和意识形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社会变革等原因,两国的婚礼文化存在很多差异。
一.中韩婚礼文化的相同点
1.都受西方文化影响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交往日益密切。中韩两国文化都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表现在婚礼上,就是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中国和韩国都曾经沦为过殖民地,一些西方的文化因素也或多或少地融入中韩两国的传统文化中,西方的宗教婚礼在教堂举行婚礼,他们认为在神父面前为彼此许下承诺能够为爱情增添一份神圣感和忠诚度。一些中国人循着这份神圣的含义也开始接受西方教堂婚礼,在中国香港就有不少道教徒和佛教徒就对西方教堂婚礼进行了接纳融合。香港公民在“一国两制”的政策指导下可以到指定庙宇举行婚礼。
韩国的教堂婚礼也很受新人欢迎,如今基督教天主教在韩国迅速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韩国人选择在教堂里举行婚礼。教堂给人十分浪漫的感觉,因为是宗教圣地,因此在教堂举办的婚礼对婚姻双方都有一种庄重而认真的感觉。在神圣的教堂里郑重地许下承诺,在神父的见证下说“我愿意”,隆重而美好。现代中国人婚礼仪式就融和了西方的一些元素。例如拍婚纱照,交换戒指,但中国不信上帝,所以在教堂举行婚礼的还占少数。韩国婚礼是在一段西式的婚礼上再加上一段传统的婚礼。虽然婚礼仪式已经简化,但仍保留韩国传统礼节程序,
比如韩国的币帛礼。韩国的“币帛”仪式,至今仍然保留:在举行完教堂婚礼后,新娘新郎换上传统服装到另一个房间举行传统的“币帛礼”,旁人把从新娘家准备的婚庆币帛糕点摆在公婆面前,儿媳向公公婆婆敬酒,叩头四次。公婆相对而坐喝酒,并互喂大枣,之后公婆手捧大枣轻轻地扔向新郎新娘,新郎新娘用喜帕接着大枣,寓意是早生贵子,多子多孙。这个仪式是韩国保留下来的传统婚礼习俗。
2.都比传统的婚礼程序要简单
中国古代的婚礼流程是非常繁琐的,古代中式婚礼有“婚嫁六礼”之说,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具体说来,古代婚礼是要从提亲说起,提亲一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人在结婚前,会先测定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阴阳先生算卦看两人的属相和命理是否相配,如果两人相和,男方会拿着聘礼上女方家提親,旧时提亲要带一只大雁过去,雁顺乎阴阳,暗示忠贞不渝,男方带上聘礼,女方父母应酬,女儿不得露面,一般在吃饭聊天中就能确定这提亲是否能成功。女方如果同意,这门婚事就算定下来了。经过提亲、说媒、定亲、看家、下聘礼、送日子的环节后,才能进入正式的成亲环节。古代婚礼流程虽然有些复杂、繁琐但每一个流程和环节都代表了对新人的祝福,预示他们有美好的未来和生活。
韩国传统婚礼习俗和中国的婚礼大同小异,一般分为婚谈,纳采,纳币,醮子礼,奠雁礼,交拜礼,合卺礼,新婚之夜,于归新行,币帛礼等等,韩国的婚谈跟中国的差不多,婚谈时会了解男女双方的学识修养,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等再决定男女双方合不合适。韩国现代新式婚礼习俗也有从简的趋势。(2006)在文章中指出韩国新式婚礼好似西方基督教婚礼的翻版,只在场地和内容上有一些区别,跟传统婚礼相比,基督教婚礼的简单实惠方便特性,更符合现代生活的节奏和年轻人的需求。
3.都注重美好寓意的选择,强调纪念意义和娱乐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择选良辰吉日就是历史很悠久的一种传统习俗,这习俗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古人根据天体星象变化对人类影响的规律制定了黄道吉日。国人会根据择吉避凶的原则来选择用事的日子。这种择吉的文化自古以来已经深入中国人的思想,也时刻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结婚就要选个黄道吉日,寻能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这种和谐关系的最佳机遇,以求得吉祥如意,生活美满的结果。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浪漫时尚和与众不同,但是他们在追求浪漫婚礼的同时,还会想要与传统婚礼仪式相结合,如何办一场新潮但又有传统韵味的婚礼成为新人追求的婚礼形式。
韩国现代 韩国的古代传统婚礼也比较注重选择良辰吉日,婚前女方要按双方的四柱(生年、月、日、时辰),五行(金、木、水、火、土)进行占卜,并选择结婚的良辰吉日,之后女方会以“函”的方式将选定的结婚日子告诉男方。随着社会的发展,韩国目前的结婚日子的选定不像旧式婚姻那样繁琐,而是挑选星期六这种不用做礼拜的日子。另外,韩国人举办婚礼的时候会挑选一些带有美好象征意义的物品摆在婚礼的仪式台。仪式台上摆的有竹子、梨、大枣、柿子、糯米、红豆等食物。这些东西都有美好的寓意。竹子高雅贞洁,代表婚礼忠贞;梨在韩国具有特殊的意义,梨皮是黄的,代表黄种人和大地,梨肉是白的,象征着韩国是白衣民族;大枣象征着早生贵子,家庭繁荣昌盛;柿子象征着教育的重要性,代表做人要虚心学习;糯米和红豆是在新郎新娘退场时洒在新人头上的物品,表示对新人早生子女的美好祝愿。
二.中韩婚礼文化的不同点
1.彩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似,历史渊源很密切,但在婚姻文化上对颜的认知是不同的。中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尚红”意识。在中国古代,许多传统建筑的墙壁是红的,
逢年过节、婚嫁喜事,各种装饰配饰都用红渲染喜庆、红火、热闹的氛围。中国人“尚红”这一民俗文化可是非常悠久,据说红在中国最原始的意思代表了阳,后来引申为“火”,代表南方。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都提倡用象征火的红,后来汉朝和明朝统治中国的时间很久,所以红文化就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民族的颜观念。这种尚红意识表现在婚礼文化习俗中形式多样,古代中国结婚用的红盖头,家里挂的红灯笼,贴的红“双喜”字,穿的大红民族服饰,新娘母亲穿的旗袍,丝带,喜糖,喜烟,封红包,布置新房等事情中都融入了大量的红元素。
韩国文化中,红也有“驱邪除恶”的意义象征,在韩国巫師使用的符咒就是红的,生孩子的在家门口悬挂的辣椒也是红的,有祈求孩子平安长大的含义。但是红在韩民族的意识上还带有否定的感情彩,韩语里讲“ ”是“”的意思。“ ”是“情书刊”的意思。最能体现韩民族社会风貌和颜崇拜的典型彩是白。韩国自称“白衣民族”,从朝鲜时代这个民族就喜欢穿素服,出生时穿白衣,去世时也穿白衣,韩国的春节贴春联也是白纸黑字,长辈给晚辈包压岁钱也习惯用白信封装压岁钱。结婚宾客送出的礼金也会用白的信封去装,目前韩国的国旗也是以白为底。代表性建筑景福宫里的建筑也以黑白为主,那里的建筑风格跟中国南方水乡那种古朴宁静的风格有点相似。由此可见,白在韩国的地位是不
可替代的。
2.吃食
中国人结婚时候都是吃喜糖,喝喜酒,别人问什么时候结婚也会问“什么时候请我喝喜酒啊?”或者是“什么时候请我吃喜糖?”。发喜糖就是告诉大家我已成家这个喜讯,也是向别人分享这份甜蜜。而韩国人结婚的时候是吃面,朋友会问“什么时候请我吃面?”这种话就代表问你结婚的打算了,韩国借面条来表达一种新人长长久久,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不仅在结婚的问候上,而且在现实中领证的操作里,中韩两国也有不同的思想认知。中国人对于先领证还是先办婚礼的情况比较倾向前者。其实,领证是婚礼取得法律上的认可,办婚礼是取得仪式感的认可。先办婚礼还是先领证,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但中国人结婚一般都是先领证,再慢慢的筹备婚礼。但是韩国不会先领证,一定是先准备办婚礼,再去相关部门去把手续合法化,因为韩国人结婚非常注重感觉,有了婚礼仪式才会有结婚的真实感,这也是两国文化不同的点。
3.风格
中国的婚礼会办得热闹、喜庆,请亲朋好友都来参加,结婚当日新婚夫妇会很累,但也很幸福。近些年来中国大多都仿照西式婚礼,选日子,定场地,举办婚礼仪式,敬谢宾客,闹洞房,然后婚礼结束。比较特别的一点是,中国人结婚会有接新娘这一环节,新郎去接新娘要经过重重游戏关卡,通关才能娶到心爱之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结亲的形式会有些许变化,但总体热闹氛围是一直从古延续至今的。
韩国的婚礼会办得庄重、浪漫,偏向西式婚礼。一般是偏向宗教婚礼,结婚当天宾客在门口送礼金,之后新娘新郎的父母,会站在左右两边,欢迎宾客,等婚礼走完流程,当宾客都去吃饭时,有的韩国新婚夫妇会直奔机场,开始一场蜜月旅行。
三.总结
本文一方面在颜词的基础上,分析了中韩两国婚礼文化外在不同形式,着重探讨了中韩两国婚姻文化的不同点,通过本文可以看出,中韩两国无论是婚俗还是婚礼流程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各个国家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习俗都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内涵的差异都是两国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民族传统,文化信仰等因素决定的。虽然中韩两国地缘相近,文化一脉相承,但中韩两国都发展了自己的民族特。这对
于以后研究中韩两国婚礼文化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韩国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婚俗中也保留了非常多传统礼节。了解中韩两国不同文化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异国文化的认知,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用开放包容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刘丽娜.中韩颜词的认知及文化差异[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年第2期.
[2]孙帅.中韩彩词的认知差异和文化内涵[D].徐州师范大学,2010.
[3]刘娥.中韩婚姻异同[J].才智,2013.(12),257.
[4]刘畅.从婚礼程序看中韩婚礼的异同[J].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
[5]卢思齐.汉韩惯用语中颜隐喻的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6.
[6]王金霞.从中韩婚俗看两国人文共性[J].通话师范学院学报,2008.
[7]吴存浩.中国婚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8].韩国传统婚俗及其演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3)27.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朝韩学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