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丨今日立春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今日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黄柑荐酒,春韭堆盘,万物含新意。
立春的风俗活动和寓意立春三候为: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冬眠的动物也开始活动;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透过还未完全消融的荧闪闪的碎冰片看去,鱼儿像是在背负着冰游动。
“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最好的时光将要来临。
故宫博物院的立春时节
01 “春气始建立”
二十四节气来源于宇宙星辰的斗转星移,立春是“四时之所始”。
《月令》言:“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古谓之立也”;《说文解字》中,对于“立”的解释为:“立,住也”;《芳谱》对于“立”有更详细的阐释:“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作为节气的伊始,立春节气确立得很早。在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开始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清楚地划分出一年四季。
文徵明《立春进贺帖》局部,字体意态生动,评者云: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涧
春气始建,乍暖还寒。诗人们以“立”做诗眼,捕捉着这个节气里微妙的变化。
唐代诗人苏颋《人日兼立春小园宴》中写及:“年灰律象动,阳气开迎入。烟霭长薄含,临流小溪涩。宾朋莫我弃,词赋当春立。”以“涩”传神地写因为冰未完全消融,河水流动时之迟滞;唐代元稹《立春正月节》写:“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冰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早梅迎雨水,残雪怯朝阳。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一“怯”一“含”,写出时间的韵律中蕴藏的情感与生机。
张大千《跳鱼裂波面图立轴》
诗人们总会在立春时节感受到一种蓬勃于胸的能量,雄踞大地的严冬正在被稀释、泯灭,春天在不可遏制地到来。
白居易在《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中写早春所见: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柳早黄浅,水文新绿微。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明 刘琰《骑马游山图》局部宋人辛弃疾的词中充斥着一种洒脱,他的一阕《汉宫春·立春日》写立春日的物换星移,情、意俱佳: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吴冠中《江南小景》古典绘画也在节气之更迭与交接处,努力捕捉万事万物之“变”与“意”,如画论中所述:“春山艳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清代画家张若霭在一组节气山水图中描绘立春时的风景:一水间隔两岸,湖面临岸处仍有碎冰
斑驳,远处的山间烟岚袅绕,暮笼轻纱,近处树木已开始变得润泽丰茂。
张若霭《立春》清代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册·正月“寒夜探梅”》中,正贴合辛弃疾词中“薰梅染柳” 之情境,大地已经不再是一派毫无松动的严冬景象,三五成的人开始走到室外,欣赏早春时节独有的自然景观。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正月“寒夜探梅”》02 神秘的春神句芒
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古代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节气。
周朝有迎接“立春”的仪式: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
也是在商周朝时期,春神“句芒”开始风行。
《山海经》中,“句芒”以站在两龙之上、人面、鸟身的形象出现;《墨子》记载:“昔者郑穆公,当尽日中处乎庙,有神入门而左,鸟身。”此鸟身者指的就是句芒。《礼记》称,“句芒”是古代神话中的春神和木神,主司万物的发芽生长。古典神话中认为,句芒与伏羲共同管理广阔的东方原野,并在迎春祭祀活动中扮演重要角。
漫画中的句芒形象春神句芒在后世的演变中有了很大的变化。
学者刘锡诚在《春神句芒考》一文中写道:句芒原本是东夷部族中以鸟为图腾的族的祖先神,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留下了他最早的形象。
在商周秦汉王朝多次的讨伐征战中,有着高度文明的东夷被灭国,东夷逐渐融入华夏部族,句芒信仰也被华夏族所接受,并逐渐变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春神。东汉时期五行观念盛行,对句芒信仰发生过重要影响,句芒成为立春迎春仪式中的春神。
连云港将军崖岩画
句芒在北宋一度消失,于南宋再起,但演变为一个与“土牛”同等级别的俗神。在民间的祭祀仪式和年画中,句芒也被塑造成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也被称为芒童。在当代,浙江衢州郊区的梧桐祖殿成为我国唯一尚存的句芒信仰的保留地,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荐名单。
浙江衢州郊区梧桐祖殿在民间,与句芒神一起出现的还有春牛。
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立春候,府县官吏具公服礼句芒,各以彩杖鞭牛者三,劝农也。”清朝的《帝京岁时纪胜》描写立春时节:“京师除各署鞭春外,以彩绘按图经制芒神土牛”;清朝的地方志书《清嘉录》记载:“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竞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里胥以春球相馈贻,预兆丰稔。百姓买芒神春牛亭子,置堂中,云宜田事。”
句芒与春牛经常被一起画在《春牛图》年画里,在民间流行,画面热闹丰富,人物与春牛俱质朴可爱。
山西流行的《春牛图》清朝时期,在徽州担任知府的王振声在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当地立春日迎句芒神和打春牛的习俗:
初十日……巳刻,朝服,坐亮轿出东门,三里许至关帝庙内少座。舞狮、祭芒神,礼毕,各官前导,舁牛、芒神进城,绕行南北街,至署仪门外安芒神位,一揖各退。
十一日……午初刻同步出,至仪门芒神前行礼后,执鞭绕春牛三匝打春。礼毕进署,各官禀贺,书役叩贺。
打春牛又称“鞭春牛”、“鞭春”,仪式中,用鞭子轻打耕牛,意在催促耕牛努力耕作,祈愿新一年的丰收。
各地有相似的鞭春牛、舞春牛习俗03 “春日春盘细生菜”
1931年,一位温州的乡绅张㭎在立春这天的日记中写:
本日夜早一句钟丑刻交立春节,予及内人、诸媳、女等披衣出外,调排香烛接春, 并以柏叶煨春豆茶,敬家堂神与祖先,然后饮春茶,鸣鞭爆,事毕,始再就枕一窹。束樟叶于中庭、房户各地烧之,俗名曰煨春。以赤小豆炖熟,入糖调而饮之,曰春茶。
立春日,祭春神、鞭春牛的忙碌之余,更要满足口腹之欲。相较于其他节气中的饮食风俗,立春时节的饮食传统保存得非常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