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出历史#
导读
手里有20万如何投资在中国大江南北都流传着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泣美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也有各种不同版本。据史家考证,故事原发地当在齐国,孟姜女乃春秋齐襄公之战将杞梁之妻,杞梁在莒国战死。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篇》中记述:
“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
在人们口口相传中,所注重的是这段感人故事,是否是真事、发生于何年已不重要了。我们只是借着这段传说引出齐长城这段话题。山东曰“鲁”,在山东人口中习惯称“齐鲁大地”。在这片大地中间,东西横亘着一座古代雄伟的建筑——齐长城。
一、齐长城的基本情况
六月李易1.具体位置及主要遗址
齐长城蜿蜒于泰沂山脉之中,盘居1518座山峰,西起山东省平阴县,经山东省境内17个县市区,从胶州入海,全长619公里。一般学术界将整个齐长城分为三段:西段自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至泰安市岱岳区马套村,全长105公里,主要集中于长清、肥城、岱岳区三县市交界处,现存防门、陡山子山、石小子山、北傅北山、马山、杜家庄西山、三岔沟、长城铺、丁头崖等十来个遗址。中段从马套向东至沂水县马站镇穆陵关,全长308公里,沿线经过岱岳区、泰山区、历城区、莱芜区、博山区、淄川区、沂源、临朐、沂水九个县市区。现存黄巢寨、长城岭、天门关、北门关、锦阳关、瓦岗寨、青石关、穆陵关等近30个典型遗址。进入沂水县境内以后,长城分成南北两条,南线49.85公里,北线又有两段,共21.65公里,合计71.5公里。东段初三英语教学工作总结从穆陵关至黄岛区于家河村入海,共206公里。经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黄岛六个县市,主要有太平山、青石胡同、少海连墙、西峰关、扎营山、小珠山等遗址。
2.墙体结构与材质
齐长城材质基本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山地以石墙为主,石墙厚度六至十二米不等,高度四米左右;在泰沂山区,长城多骑跨于山颠之分水岭的阳面,山顶地势相对平坦,稍
南一点,于地势高处砌石墙一到两米,阳面借着陡彼,起五到六米石墙,中间用土石填充。这样把守之人可以借着山顶部平坦之处驻军、休息、高瞻远瞩,并且可轻易登上城墙,而对面敌之攻者不但要爬上山坡,还要攀爬五六米高墙才能与双方对攻,可谓易守难攻。从用工角度来看,比在山顶中间两面同时起墙再加量填充土石来看,也很划算。建在接近山顶分水岭之处还有个好处,就是雨水少,避免雨水冲击垮塌。也极具合理性和科学性。张大奕辟谣结婚
土墙或土石混合墙体多筑于山谷或平原肥沃地带。象地处冲积平原的长清县境内,地势平坦,既无山势可凭,也无山石可取。该地城墙就是用粘土夯实而成的,宽度16至22米。夯层清晰可辩,层高8-10公分,夯窝4-6公分。这样就大降低了远程运输的成本。
3.军事重点设施
除了作为主体的城墙以外,还在重点部位设置防门、关塞、岗亭、烽火台等设施。烽火台多设在山岭峰颠之处,用于传递军事信号,在五莲县长城村,东西山顶上各有一座烽火台,台高5米,直径达20米。防门、关隘多设于平原或低谷地带,除了地处博山、通往莱芜、泰安、曲阜的必经之路青石关以外,还有沂水、临朐交界大岘山上的穆陵关。该关是
当时南通楚国、吴越的重要门户,向北直达齐都临淄,此关构筑两道南北两道城墙,相对于其他地方更加坚固、安全。另外在安丘、沂水、临朐的多处城墙,也有结构相同的南北两道城墙,相比也是较为重要的防护地带。
海贼王cp9看完这么宏大、复杂的齐长城后,我们在赞叹古人力量之伟大、智慧之高超的同时,不禁会问到,长城是何年何月何人所建呢?在围绕修建长城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哪些与之相关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围绕齐长城所发生的历史。
二、齐长城各段修筑时间及与邻国之间的关系
齐长城无疑是一座大型防御型军事设施。处在弱肉强食、战乱不断环境下的齐国,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无论在春秋五霸时期,还是在战国七雄当中,都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齐长城正是这段时期大国争霸的直接产物,伴随着齐国与西方晋国及三晋、东南莒越吴楚、南部鲁宋之间的纠纷与战乱,长城也完成了从雏形到初具规模,再到全部完工的整个修建过程。其中西段用于防御晋国及三晋,在春秋后期已经完成;东段用于抵挡邻国对北扩张,修建过程一直伴随着莒国从强大到灭亡,再到吴、越、楚的扩张进行,历时长久;中段最晚,在楚灭鲁国以后完成。下面循着长城修建时间来分述与周围各国之间的关
系。
1.与晋国及三晋之间战事频频,催生了长城西段的初建和完善
春秋时期,活跃于公元前685年至643年之间的齐桓公首创霸业。任用管仲、鲍叔牙等人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行政和军事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农业、鱼盐、手工业,国家强盛富足。对外打着周天子旗号,代替周天子大会诸候,维持各诸候之间秩序。其中公元前648年还出兵帮助晋国平叛戎夷之乱,所以这段时间不仅与晋国关系交好,与周围大部分诸候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再说以当时齐国的强大国力,也没谁敢冒犯齐国,当然也没必要修筑什么长城来进行防守了。桓公去世后发生五公子之乱后,齐国才走下霸主神坛。
与晋国交恶的标志事件是晋国大臣郄克在齐国受辱一事。公元前592年,郄克出使齐国,他本来有点残疾,当他接受齐顷公接见时,旁边房内有妇人看到郄克的行为忍不住笑出声来,让郄克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发誓要向齐国报仇。随后在断道之会中郄克抓了齐国南郭子、蔡子、晏子三人。再后来在齐国围攻鲁国时,鲁国向晋国求援,郄克抓住这个机会,在靡笄大败齐军,齐顷公亲自赶到晋国向晋候奉献宝器和田地。郄克这种有仇必报的心态也是与他在晋国的权力和晋国的实力为基础的,如果没有他的权力和晋国实力作后
盾,他也不会有恃无恐地悍然劫持齐国大臣、重创齐军逼迫齐顷公向晋候低头。
公元555年,晋国率领鲁、宋、卫、郑、莒等多国联军攻打齐国。据《左传·襄公·襄公十八年》记载:
“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甲辰,东侵及潍,南及沂。”
此战虽然齐灵公在平阴亲自指挥作战,但仍然惨败,联军一直打到齐国腹地潍水、沂水方止。齐国在这次交锋中吃了大亏,平阴距潍河330多公里,已越过齐国临淄100多公里,沂水距平阴也近300公里,已经越过齐国的中心地带。
时过两年,齐庄公为报平阴之仇,袭击晋国朝歌,晋平公又率诸候攻伐齐国。只到六年以后,齐庄公被崔杼所弑,齐晋关系才告一段落。
由于晋国的不断进攻,齐国痛定思痛,才着手修建长城进行防御。公元前441年,齐国开始修筑长城,清华简《系年》第二十章记载:
“晋敬公十又一年,赵桓子会诸(候)之大夫,以与越令尹宋盟于巩,遂以伐齐,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自南山属之北海......晋幽公立四年,赵狗率师与越公朱句伐齐,晋师俞长城句渎之门。”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晋敬公11年,也就是公元前441年,晋国权臣赵桓子召开会盟,与越国等商议攻打齐国事宜,齐国开始在济水修筑长城。晋幽公4年(公元前434年),晋将赵狗与越将朱句攻打齐国,晋军突破长城的句渎之门。其中需要着重注意的是“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也就点明了长城开始修筑长城西段的准确时间在公元前441年以后,那么7年以后,赵狗再次进攻齐国时,长城已经建起来了,可能不那么完善,但确知已经初具规模。
此后晋国以及晋国分化出来的赵国、魏国多次侵犯长城,比如《竹节纪年》记载:
“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
烈公12年也就是公元前404年,晋烈候命令三位大臣组织进攻齐国,并且已突破了长城防线。此役又以齐国大败收场,战争取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虽然齐军大败,但不能否认长城防在战争中的作用。有了这道屏障以后,无疑会加大攻方的进攻难度,剩下的还要看双方力量的对比、战斗策略、后勤保障供应各方面的因素。
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各类记载中也频繁出现“侵长城”、“入长城”字样,这充分说明了长城西段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在整个春秋中后期、战国时期,齐与晋、魏、赵之间互有攻伐,齐国统治者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建造人工壁垒,以增加进攻方难度,不失为一种好的战略措施。特别是在春秋中期,多以步兵配合车战为主,也确实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
2.历时长久的东段建设,与莒、吴、越、楚的北侵密切相关
如前文所述,东段是从穆陵关沿沂山先向东南方向而行,然后经沂沭断裂带到五莲,再向东北方向走入胶南丘陵地区,最后至黄海冲积平原入海。穆陵关以东地势不象西部以高大的泰沂山为主,而是以低矮的山脉和丘陵作为主体,且多以南北走向而不是东西方向,这与长城东西形成相垂直的位置关系,特别是沂沭断裂一带,沟谷切割严重。这种特殊地型决定了修筑不可能自西向东依次完成,而是先一段段修筑,然后再连缀成一体。该段是从春秋后期的齐灵公至战国中期的齐宣王在长达几百年时间内分期分段逐步完成的。
曹格妻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