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上人教版第三单元第9课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二、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能借助拼音通顺流畅地读准一首诗的每个字。但是,受古今文章表达形式的不同的影响,学生对于凝练的古诗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在初读时还不能有比较准确地理解,因而也仅仅是停留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对诗所描绘的情境,以及诗人想表达的感情的感悟能力还比较的弱。针对三年级学生的感知特点,只有在教学中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创设情境,各种诵读,悟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由上到下,由远及近地说说图画内容。
3.出示老师根据这幅图写的一段话。
4.师导入:一轮圆月,一棵树,一片山,都会成为笔者笔下那独特的一景。这一处景,是一位画家根据一位诗人的一首诗想象之后,画出来的。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诗人他又是怎样描绘这幅画的呢?
(设计意图:看图说话,既发展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又为下文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出示古诗,了解诗人。
1.出示古诗。
2.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用多媒体出示诗人的相关资料,注意“绍”的读音。)
三、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出示课题,正确读题目。.
2.“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3“所见”呢?(所看到的)。
4.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四、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
2.老师和学生一起写这首诗。老师板书,学生书空。
3.在田字格里指导“促”“深”的写法。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
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 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师:生字能读好了,也能写好了。现在老师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
5.自由读。
6.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7.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8.学生再自由读。
9.和老师赛读。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
五、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2)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3)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4)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
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5)当你们当离开家乡到了外地,你会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6)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7)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8)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来填填空呢?(将诗意变成填空。)
(设计意图: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通过填空的形式,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也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