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不包括精兵选练志军论
兵家思想本非专门的治国思想风障压,但是治军同治民一样,都需要一套相应的制度和方法。春秋战国时期,迫于战争的现实需要,对国家的治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军事化了,战争由原来的贵族和平民参加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全民皆兵。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治军便为治国提供了直接的、现成的经验,甚至二者融为一体。纵观先秦兵家的代表人有原物,他们所在的国家无不是大国、强国,而在他们离开或去世以后就相对衰落,这种现象绝不是济外满偶然的。兵家为某些诸侯国的强盛乃至最后走向统一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2代火影
一、出谋划策乱世验方
春秋战国时期是天下大乱、战争不断的时期,也是各种新力量、新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各学派积极参政议政、创立各种学说的“百家争鸣”局面,但是仔细研究当时的历史就会发现,他们大多没有提出治国的具体措施,或者有的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具备可操作性。虽然他们提出的以仁政王天下、清静无为等等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厌恶战争、反对战争的心声,但是在诸侯力争谋求统一的时代,只能以战止战,以武求统,否则是没有出路的。而真正把握当时的时局,提出针对性的、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治国措施的,
安徽旅游景点恐怕非兵家和法家莫属。法家是一个成熟相对较晚的学派,它的很多思想借鉴了兵家的东西。
先秦时期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他们都是有理论、有实践,不但有许多韬略、奇计和一套治军方法,而且大部分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他们治军治国的思想得到了君王的采纳,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成效斐然。孙武在吴国为将时,吴王曾多次跟他讨论治国和作战的方法。我们前面也提到了,吴王曾向孙子询问晋国六卿的结局问题,孙武从田制、税收、官制等方面分析了六方的情况,吴王阖闾听完以后连连称善,感悟到“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后来阖闾也曾认真实践这种“王者之道”。山中访友课文
林志玲马天宇吴王阖闾三年,阖闾同伍子胥、伯嚭率兵伐楚,攻破其属国舒,阖闾想要一举进攻楚国都城郢,时任将军的孙武劝阻道,人民凋敝,时机尚不成熟。阖闾九年,吴王又提出攻郑的打算,并咨询伍子胥和孙武,“你们曾经说攻打郢的时机不到,现在怎么样了呢”两人回答说“楚国大将子常非常贪婪,唐国、蔡国都有怨言。大王如果一定要攻打楚国,必须得到唐、蔡的支持。”于是吴王听取建议,利用唐国、蔡国与楚的矛盾,联合攻楚,最终楚昭王逃出都城郢。孙武的谋略为当时吴王阖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文 我的母亲
又如吴起在魏国任将时创立了武卒制,可以说是对魏国军事制度的一大贡献,大大提高了魏国军队的战斗力,从魏文侯、魏武侯到魏惠王,魏国军队在兼并战争中所向披靡,形成独霸中原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都应该归功于吴起。除此之外,吴起在魏国期间“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为魏国的治理作出了很大贡献。职是之故,魏国在战国初年为头等诸侯国,国力强盛。后来魏国势衰,这和吴起弃魏奔楚不无关系。
再如齐威王曾向孙膑询问如何强兵的问题,孙膑提出,富国才是强兵的根本。当时稷下学宫的大夫们对这一问题各有主张,根据历史记载,齐威王没有采纳他们所提出的“以政教”、“以散粮”、“以静”等主张,而是采纳了孙膑的富国强兵的主张,齐国的国力军力迅速发展起来,“诸侯东向朝齐”。时人将齐国与西方的秦国等量齐观,号东西二霸。
《尉缭子》在分析战国相攻、互相兼并的复杂形势时提出,“伐国必因其变,示之财以观其病,上乖下离,若此之类,是伐之因此。”《史记》中关于尉缭的材料也正与这一策略相呼应。据《战国策·赵策四》“秦使王剪攻赵”篇和《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书的记载,在尉缭献计后不久,赵王的宠臣郭开便接受了秦国的贿赂,向赵王进谗言杀害了多次击败秦军的大将李牧,从而导致了赵国军队的覆灭和邯郸的陷落。这也从
侧面证实了秦王采用了尉缭的计策,收买六国重臣,大肆进行离间活动,使六国无法联合抗秦。尉缭的策略对秦统一六国起了很大作用。
二、开疆拓土局部统一
春秋初期见于《左传》等史籍记载的大小诸侯国大约有一百四十余个,其中大多面积狭窄、人口稀少。随着争霸和兼并战争的加剧,原本分散、独立的区域逐渐连成一片,到战国时期,真正具有相当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大中型国家仅剩下七个。这种局部性的统一使人民的基本生活相对有所保障,社会也相对,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并且为秦国最终实现基本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诸侯国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兵家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孙子在吴国为将期间“西破强楚,入郑,北威齐晋,显名诸侯”,清人孙星衍说,“孙子为吴将兵,以三万破楚二十万,入郑威齐晋之功归之子青,故《春秋传》不载其名,盖功成不受宫”。新增运费模板
吴起在魏国为将时,公元前409年,率军攻陷秦军占据的大荔国王城,进而夺取了位于黄河西岸的蒲阪关。此关扼守东西交通要道,向东控制黄河古渡口,向西渡过洛水即为八百
里秦川,可直达秦国腹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后吴起又攻占了元里、洛阴、合阳,并分别筑城。至此,魏已全部夺占了河西之地,并在新开辟的疆土上建立了西河郡,魏国的西线边界大大扩张。
公元前408年—公元前406年,吴起又参加了魏文侯灭中山国的战争。公元前年,吴起率军伐齐,一直打到齐国的灵丘。据载,吴起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使魏国“辟地四面,拓地千里”,成为中原强国。他到楚国后,在楚国推行变法,楚国国力渐强,公元前年,楚国伐魏救赵,大胜魏国,“战于州西,出于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一直攻到黄河两岸。与此同时,吴起“南收扬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进一步开拓了楚国的疆域。
孙膑在齐国为军师,为齐威王在军事和外交策略上出谋划策,在齐魏桂陵之战中采取“围魏救赵”、“批亢捣虚”的方针,打败魏将庞涓在齐魏马陵之战中利用韩魏的矛盾,“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减灶诱敌,再败魏军。通过这两次战争,齐国解除了周边韩、赵、魏的威胁,夺取了中原霸权,战国的战略格局由此改变,魏国失去了昔日的首强和中原霸主地位,由此衰落,而齐国再度崛起为东方大国。
春秋战国虽然是分裂动荡的时代,但是局部的统一始终存在。在魏对中北部的统一、楚对南部的统一和齐对东部的统一中,先秦兵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也是吸取了兵家的经验,秦国后来一直推行的重视耕战、奖励军功、严格赏罚等政策都深受兵家思想的影响,为秦对西部的局部统一和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万流归宗天下一统
先秦诸子学派的划分固然有思想观念上的根据,但学术的传播和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所谓的学派往往都是后人的分类,没有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至少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更好地治理国家。于是,一些思想家也兼收并蓄,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出现了综合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