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虽死,法终不可改
  徐大理有功,每见武后将杀人,必据法廷争。尝与后反复,辞逾厉,后大怒,令拽出斩之,犹回顾曰:“臣身虽死,法终不可改。至市临刑得免,除名为庶人。如是者三,终不挫折。朝廷倚赖,至今犹怀之。          ——《隋唐嘉话》
   
    释文:大理丞徐有功,每遇到武则天将要杀人,必定根据案情依照律法当着朝廷众官面前提出争辩。曾经与则天后反复辩解,言辞声气越来越厉害。有次,武则天真的恼火了,下令把徐有功押出去斩了。徐有功被拽走时还回顾头来说:“我虽然被杀了,国家的律法绝不可更改。到了刑场,临近用刑又被赦免,而被免去官职,成为百姓。就这样上上下下有过三次,一点都没有使徐有功屈服。当时朝廷上不少官员都依赖他仗义执言,至今还念念不忘。
 
萧颖士傲物自悔
  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敻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风雨暴至,有紫衣老父,领一小僮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父上马呵殿而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也。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所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尚书命引至庑下,坐而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复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于扬州功曹。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萧颖士考中进士。自恃才华,傲慢无比。经常携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偶然在一处休息,自己喝酒吟诗。正赶上暴雨狂风。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在同一处避雨。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口出不逊。很快雨停,云去天开。马上来了车马,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萧颖士急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 过去萧颖士去求见了好几次,没有接见,此时很惊愕。第二天写了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萧颖士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任上。
吴宫遗事 
    越心未平,而夫差有忧。一旦,复筑台于姑苏之左,捭参政者以听百姓之疾苦焉,以查四方之兵屈楚萧年龄⑩革焉。一之日,视之以伍员,未三、四级,且奏曰:王之民饥矣,王之兵疲矣,王之国危矣。夫差不悦,伯嚭以代焉。毕九层而不奏,且倡曰:四国畏王,百姓歌王,彼员者欺王。员曰:彼徒于其身之亟高,固不暇为王之视也,亦不为百姓谋也,岂臣之欺乎?王赐员死,而嚭用事。明年,越入吴。
越国的人心还没有平服,吴王夫差因此忧心忡忡。一天,他在姑苏山楼台东建造了一座楼台,以使参与朝政的大臣听取百姓疾苦,查看各地的军事情况。到了夏历十一月,夫差派伍子胥去视察工程,还没建到三、四层台阶,伍子胥就奏报说:大王的臣民挨饿了,大王的兵士疲惫了,大王的国家危险了。夫差听了很不高兴,就让太宰嚭替换伍子胥。九层都筑完了,太宰嚭并没有奏报实情,而声言:四方的国家都畏惧大王,百姓歌颂大王,伍子胥在欺骗大王.”伍子胥说:他只是想自己极力往上爬,本来就没有时间为大王明察秋毫,也不为百姓打算,哪里是我欺骗呢?吴王赐伍子胥死,而使太宰嚭掌管朝政。第二年,越国的军队就攻入了吴国。
欧阳修《归田录》芥末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叫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认为它比唐代的李靖贤明多了。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作到。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 ,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本文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之后再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
《富弼》------司马光
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劳之。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醵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释之。弼愠曰: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恐吾辈亦未可保。弼不谓然。及二人出按边,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彷徨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宋朝时强盗张海将大批人马快要到高邮了,知军(统理府州的军事长官)晁仲约预料无法抵御,就昭示当地富有的人,要他们捐出金钱、牛羊、酒菜去欢迎慰劳贼兵。 
事情传开以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 
范仲淹说:郡县的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反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是当时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者防守;而且百姓的常
情,只要捐出金钱食物,可以避免杀戮抢劫,一定很高兴。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 
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放过了知军。 
富弼生气地说:我们正要宏扬法令,你却多方阻挠,这样如何治理百姓?” 
范仲淹私下告诉他说:本朝从祖宗开始,未曾轻易处死臣下,这是一种美德,怎么可以轻易地破坏呢?假如皇上做惯这种事,将来恐怕我们的性命也不可保了。” 
富弼颇不以为然。 
后来两人出巡边塞,富弼从河北回来,进不了国都的城门,又无法知道朝廷的心意,整夜彷徨于床边,感叹地说:范六丈真是圣人啊!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出自(明)郑晓《训子语》
语意:远大的志向没有才能实现不了,才能不通过学习就不能成就。
背景:郑晓,字窒甫,明代海盐(今浙江)人。进士,任兵部侍郎,御倭有功,官至兵部尚书。通晓经术,习国家典故,极有威望。其子郑履淳,嘉靖进士,任刑部主事。郑晓为教育儿子,作《训子语》,他希望儿子勤奋学习,告诉儿子,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才能,而才能来自于不断的学习。
启示:宝剑锋从磨砺出。只有志向没有才华是好高骛远;只想成才而不付出辛苦是痴人说梦!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历史典故,人人皆知,但并非人人能为之。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未尝一遇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
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武略,武功。〕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心中火焰
过去周朝有个人,(一生)多次求官没有得到君主赏识,(直到)年老鬓发斑白,(这天)在路上哭泣。有人问道:您为什么哭泣呢?”他回答说:我几次谋官都得不到赏识。现在自己伤心已经年迈,失去机会了,因此伤心地落泪。那人又问:您为什么一次都得不到赏识呢?”他回答说:我少年时苦读经史,后来文才具备,试图求官,不料君王却喜欢任用老年人。这个君王死后,继位的君王又喜欢任用武士,我改学武艺,谁知武功刚学成,好武的君王又死去了。现在新立的君王开始执政,又喜欢任用年轻人,而我的年龄已经老了,所以终生不曾得到一次赏识,未能做官。
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
使御。
从前商汤将要前往去见伊尹,让彭家的儿子来驾车。彭家的儿子半路上问道:您这是要去哪里?玩游戏电脑最高配置商汤答道:我将要去见伊尹。彭家的儿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全天下中的一位普通的百姓。如果您一定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来问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受到赏赐了!商汤说:这不像你所知道的一样。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变得)更加灵敏,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喜欢(它)并努力吃(这个)药。现在伊尹对于我国,就好象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商汤)于是叫彭家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比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唇亡齿寒
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反之,嘴唇无齿则一无是处.比喻利害相关。
左右逢源
《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蛤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敝,然而莫听之。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动物的汗藏在哪里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
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道理:唯其言之时也。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