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
(转自大众日报)
赵丽颖的弟弟齐鲁文史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代齐、鲁两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共同创造的文化体系。从齐国方面看,代表人物主要是姜太公、管子、齐桓公、晏子、孙武、孙膑、邹衍。从鲁国方面看,代表人物主要是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墨子、孟子。按照出生的时间顺序,依次介绍如下。
一、姜太公
姜太公,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也称吕尚。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创始人,也是古代影响久远的韬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舒淇的影片 在中国,不知道姜太公的人很少,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姜太公是一个神奇而伟大的历史人物。说他神奇,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名字神奇。姜太公名字很多,常见的有姜太公、姜尚、姜子牙、吕尚、吕望、吕牙、师尚父、尚父等。姜太公是炎帝神农的后裔。“神农氏,姜姓也”。神农氏姜姓中有一个叫伯夷的人,为尧“典三礼”,“立五刑”,又佐禹治水立有大功,因而受封于吕。伯夷就是姜太公的祖宗。古代以部族为姓,以祖封为氏。以部族命名,姜太公姓姜;以氏命名,姜太公姓吕。姜太公名尚,字牙,或尊称为子牙。这就是“姜尚”、“姜子牙”、“吕尚”、“吕牙”名字的由来。《史记》记载,当年姜尚在渭水边钓鱼,被外出打猎的周文王遇到后,两人纵论文功武略,甚为投机,文王知遇到了栋梁之才,高兴地说,“从我祖上太公以来盼望你这样的人已经很久了”。所以人们又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他被封为齐国第一代国君,齐人追称他为太公,姜太公的名字就被叫响了。
二是里籍神奇。姜太公是哪里人,在历史典籍中,至少有六种说法,即日照说、汲县说、冀州说、魏邑说、许州说、不知何处说。持日照说的记载最多,《孟子》、《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的观点是一致的。《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东海即东海郡,领海曲等38县,海曲县即今山东莒县。古代莒、吕一字。姜太公的祖宗伯夷受封于吕。莒县至今还有东吕乡、东吕里。可见,莒县便是姜太公的祖籍及出生地。
三是年龄神奇。姜太公的祖先,都是部落首领。但到了姜太公这一代,适逢殷末颓世,家族已经衰落。纣王无道,贤愚颠倒,姜太公虽有匡世济时之才,终因进身无门而穷困大半生。直到年过七十,方遇周文王访聘为师。孔子称“太公勤身苦志,七十而遇文王”。自此太公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一发而不可收,活了139岁。
四是本领神奇。史称,姜太公“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德、法、术“三材兼有”。他的术主要是“修道术”和“开塞术”。“人功和天地参合,助成天地所生,才有道术可言”。“知开塞之术者,其取天下如化,是谓政之大端矣”。
五是遗迹神奇。姜太公的遗迹,数量多,分布广。主要有:棘津太公台,位于今山东日照。太公台,又称太公避纣处,位于山东潍县东南50公里。钓鱼台,位于陕西咸阳渭水河畔,相传为太公钓鱼处。太公泉,位于河南汲县城西北,相传为太公故居。东吕太公庙,位于山东日照冯家沟村。营丘太公庙,位于山东临淄西营丘,宋代碑尚存。磻溪太公庙,位于陕西省宝鸡县磻溪河边。汲县太公庙,位于河南汲城东门北侧。咸阳太公庙,位于陕西咸阳西边。还有临淄太公祠、汲县太公祠、镐京太公墓、丰京太公墓、咸阳太公墓、汲县太公墓、临淄太公衣冠冢等。
姜太公的神奇,是与他的伟大分不开的。姜太公的伟大,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既是周朝开国功臣,又是齐国立国圣君。
在渭水河畔,周文王与姜太公相识,一见如故,拜之为师。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即位,以姜太公为太师,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实现了灭商兴周的伟大理想,形成了周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统天下。
周武王封赏“功臣谋士”,而姜太公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姜太公来到齐地,在治理国家中,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选贤任能,文化思想上厉行因俗简礼、因地制宜,经济上坚持本末并举、农工商“三宝并重”,使齐国国力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魁,历时39代国君,800多年。
二、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周成王的叔父。早先被封于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周公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辅佐武王,克商灭殷。商末,纣王无道,沦为独夫民贼。周武王发动战争,经牧野一战,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周朝。第二年,武王病重,欲传位于周公,周公泣涕不受。武王死后,乃拥立武王的长子诵即位,是为成王。其时,成王幼弱,“小邦周”刚刚取代“大邦殷”,立足未稳,周公摄政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
周公摄政7年,《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基本上概括了摄政期间周公的历史功绩。
(二)三年东征,平定天下。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商朝旧地,让他奉守商祀,统率殷遗民,又在周围地区分封了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使其就近监视,号称“三监”。周公摄政后,管叔等人极为不满,武庚串通“三监”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周公亲拥成王东征,第二年就平定了叛乱。
第三年,周公继续讨伐参与叛乱的奄、徐、薄姑等。并秉承武王遗志,在“天下之中”的伊洛盆地营建了成周洛邑。周朝成为继夏、商之后而兴起的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统一王朝。
手机怎么使用北斗导航 (三)分封诸侯。实现天下一统后,周公汲取武庚和“三监”叛乱的教训,在全国推行分封制,目的是“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即选用有明德之人,分封为诸侯,作为周朝的藩屏、侍卫。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同姓亲戚,也有部分异姓功臣和历代圣王的后裔。《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无论同姓诸侯,还是异姓诸侯,与周天子都是君臣关系,共同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
(四)制礼作乐。周公借鉴夏商二代的礼乐传统,有所选择,有所发展,把夏、商、周三代礼乐文化推向了顶峰。“周道四达,礼乐交通”,是西周盛世的写照。所以孔子由衷地赞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公制礼作乐的指导思想是“敬德保民”。“敬德”,是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保民”,是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实际上就是保社稷、保国家。周公提出“敬德保民”,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向重人事的转变。
七、孙武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一说惠民县)人,著名军事家。生卒年代不详,约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或略晚。
学生会宣传部部长竞选演讲稿 孙武生活在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时代。他出生于军事世家,从小博览书,学习黄帝的作战方法以及商汤、西周一些军事名家的作战史实,从中总结出作战策略及作战思想。约公元前532年,齐国的贵族田、鲍、国、高四族之间发生争斗。孙武是田氏后裔,贵族阶层的家族斗争必然也会危及孙武。孙武不愿纠缠其中,长途跋涉投奔吴国,一生的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所以史称孙武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结识了军事家伍子胥。此后,孙武便隐居于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的穹窿山,潜心钻研兵书,写作兵法。据《吴县志》记载,孙武就是在这里写下了传世之作——《孙子兵法》。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决心同楚国大战,谋臣伍子胥借与吴王论兵之机,连续7次力荐孙武是真正可以“折冲销敌”的主将人选。于是,吴王召见孙武,孙武便带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吴王看罢,赞不绝口,为孙武横溢的军事才华所折服,任命他为将军。
孙武为将之后,为吴国的兼并战争立下卓越战功。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意思是说,吴楚柏举(今湖北麻城)之战,攻占楚国首都郢,孙子有战功;吴军在齐国艾陵重创齐军,“北威齐晋”,吴
国取代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孙子也功不可没。
八、颜子
颜子(前521-前481),即颜渊,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父亲颜繇,也称季路,是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
描写西湖的诗 在孔门弟子中,颜子最称高足,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孔子教学的四科之中,颜子的“德行”科列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在《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子的句子,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他一人了。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子去世时,孔子悲恸欲绝。宋朝以前,人们往往“孔颜”并称。
颜子勤奋好学,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实践仁道,能做到“三月不违仁”;贫能安心守道,可以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为人志向高远,又谦虚谨慎;善于体悟孔子之志,遵从孔子教诲。颜子对孔子极其敬重,称赞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颜子没有著作传世,但他的品行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一般认为,后来的儒学八派之中的“颜氏之儒”就是指颜子一派。历代对他也不时追加封号,如唐玄宗封他为“亚圣”、“衮国公”,元朝封他为“复圣公”,后世称之为“复圣”。山东曲阜有“复圣庙”。
九、曾子
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据说,齐国曾经想聘请曾子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他提出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论语·学而》)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他还十分注重仁德修养,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元。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即,修养的奋斗目标和所维系的中心思想是仁,是立仁、行仁。其任重道远,必须具备宏大坚毅之志,自强不息,死而后已!
曾子十七岁那年,求师于孔子,孔子对曾子的第一印象是“参也鲁”,也就是说比较质朴、
杨梅怎么洗憨厚。他颇得孔子真传,并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二十四孝》中记载了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著有《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现山东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
十、子思
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之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鲁国人。相传子思受业于曾子,宣扬儒家道德观念“诚”,以为“诚”是世界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核心。孟子曾受业于子思,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世尊称子思为“述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