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考论坛 → 考研资料库 →我国四大名著 中文考研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稿 先秦部分
查看完整版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稿 先秦部分
gqplb
2009-3-15 22:15:47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稿
(带※为考试重点)
先秦部分
一、神话
我国现存远古时期著名的神话传说《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是原始人以幻想的形式对所接触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艺术的解释和描述,表现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诗经》中的作品,本是配乐的歌词,根据乐调分为《风》《雅》《颂》三类。《诗经》中十五个地方的歌谣称作《风》,又称《国风》,共160篇。《诗经》中周天子王城地区的乐歌称作《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诗经》中,用于王室诸侯宗庙祭祀的乐歌称作《颂》,共40篇;宋代以后通行的《诗经》注本是朱熹的《诗集传》。
2、诗经从各个方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1)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反抗精神。如《豳风•七月》以哀哀倾诉的语气叙写了农夫全家一年到头各种繁重的劳动和无衣无食的穷困生活,还会受到人身侵凌。(2)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如《豳风•东山》、《魏风•伯兮》等。(3)恋爱、婚姻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如《秦风•蒹葭》、《卫风•搬家公司哪家比较好一点氓》等,都是其中的名篇。(4)此外,《周南•芣苢》等诗篇反映了劳动的情景。
3、《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赋,是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和描写;比,即打比方,是对事物作形象的比况;兴,是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诗经》创始的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注意:兴是一种最具民族特表现手法,在《诗经》中除了用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起发端作用外,还具有引起联想、比喻、寓意、象征、渲染、烘托等多种微妙的意味,使诗歌更加耐人寻味。由于兴中往往具有比的意味,后世诗评家往往分不清《诗经》中哪一篇是比,哪一篇是兴,于是就往往将比兴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指的是一种字面或诗面的意义与作者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之间不一致的现象。后世诗人作诗,也很注意运用比兴手法以求得含蓄蕴藉的效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不断遇到须从比兴手法的角度来赏析的作品)
4、重点作品:
※(1)《氓》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弃妇诗。女主人公心地善良,在结婚前,她单纯天真,对爱情一往情深,与所爱的人私自定下婚期,把自己的一切都寄予心爱的人。婚后她诚挚无私,勤劳持家,毫无过失,但最终却被丈夫休弃。被弃后他一方面非常悲伤,对前情前事难以忘怀,一方面又很清醒理智,对氓的虚伪暴虐进行了揭露、谴责,最后还是
镇定而刚强地表示要在感情上与氓决绝。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刚强而有主见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美德和不幸命运。因此,她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2)解释: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请,希望。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句意为:请你不要生我气,就以今秋为婚期。
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信:真实,诚实。旦旦:诚恳的样子。反:违反,违背;此处指违反誓言。是:指代誓言。已:止,结束。
句意为:当初发誓多诚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3)本诗的艺术特。
①本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是抒情、叙事、议论结合。本诗是一首抒情诗,但结合叙事写出了从相爱到婚姻悲剧的全过程。除了直接的抒情外,叙事中也充满感情,既是叙事,又是抒情。其中的议论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既充满悔恨之情,又暗示了婚姻的转折;“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是对自己清白无辜的表白和对负心男人的愤怒谴责。诗中的叙事、抒情或议论还大量地运用感叹词,造成具有排比形式的感叹句,以加强感情效果。如第三章十句,有六句都以“兮”字“也”字结尾,句句感叹;第四章偶句皆以“矣”字煞尾,组成五联感叹句式。一连串的感叹句,表达了女主人公缠绵深沉、不绝如缕的幽怨,收到了一唱三叹的感人效果。
②本诗的基本表现手法是赋,但诗中也偶用比兴手法,来造成更加深婉的抒情效果。第三、四章开头都用桑作比兴,非常贴切。蚕桑之事本是古代妇女的天职,于是女主人公信手拈来,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貌和象征男女之间的浓情密意,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子的年长衰和象征婚姻的破裂。由桑进而引申到鸠食桑葚,比喻女子过分沉溺于爱情。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
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
※《蒹葭》本篇是一首情歌,诗中的“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诗人想象寻求她时道路的险远,追求她的艰难,表达情人之间两情阻隔的痛苦。反复咏叹,情深意切。
gqplb
2009-3-15 22:16:57
三、先秦散文
杨梅坑一日游1、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诸子散文的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从论说文体制的发展来看,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为代表。《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墨子》则虽大多为语录体,但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正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
庄子》则由对话式论辩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荀、韩的文章已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2、重点内容:
(1)左传》善于叙事的特点。
《左传》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左传》尤其善于叙述战争。叙述大的战役,更是有条不紊,主次分明,曲折细致,并注重把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民心的向背、将帅的品格揭示出来,而不是单纯地叙说军事行动。虽不重在刀光剑影的描绘,但也能写出战争的波澜起伏和紧张气氛。例如:《齐晋鞌之战》(节录)通过将帅的动作、语言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通过齐侯骄狂、晋国将帅勇猛的语言、动作的对比,来反映战争的胜负的原因。
(2)《战国策》长于辞令的特点。
《战国策》主要记述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这些人物大多思想敏锐,长于辞令。他们游说
的辞令大多谈锋矫健,铺陈夸张,迂回曲折,讲究修辞。因此,全书中到处是辞采绚烂、文笔酣畅的篇章。《战国策》中的谋臣策士为了增强游说效果,精心创作了许多譬喻和寓言故事运用于游说辞令中,使辞令显得既委婉曲折又机智幽默、生动有趣。有的寓言故事至今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例如:《冯谖客孟尝君》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市义”和营造“三窟”,反映齐国贵族为巩固政治地位所采用的权术,塑造了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策士形象。
(3)《论语》散文的特点:文辞简朴平实而富于形象性,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常能表现人物性格,不少格言式的语句也富有文学彩。
(4)《庄子》散文的特点:善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有浓厚的浪漫彩。例如:《庄子.逍遥游》先以鲲鹏变化为喻,与蜩、鸴鸠、斥鷃等作对比,引出一系列比喻,指出大小之间的分别,说明眼光短浅、志量狭小是不能理解伟大境界的。最后归结到庄子所理想的最高境界是顺应自然,忘其自我、超然物外、绝对自由,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是庄周及其弟子、后学的著作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鲁迅评论《庄子》散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5)《孟子》散文的特点:锐气逼人,感情充沛,言辞犀利,又善用譬喻说理。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本文先以六个人的事例来证明,有作为的人都是曾历经挫折磨难的。然后联系到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外患的忧惧,上上下下高枕无忧,就会有亡国的危险。在以上两层意思的基础上,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解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句意为:无论是个人或者国家,在忧愁祸患中才知奋发,得以生存发展,而沉湎于安逸欢乐中就会衰败灭亡。
(6)《荀子》散文的特点:论点明确,论证缜密,善用类比,造语简约。例如:《荀子.劝学》
四、楚辞九的部首是什么
1、楚辞是形成于战国后期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体”诗歌的创造者是屈原。最早把屈原、宋玉、贾谊等人的楚辞体作品辑录成集的人是西汉学者刘向。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叙性政治抒情诗。
背诵:“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解释:
(1)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頷亦何伤!
苟:只要。信:真正,确实。姱:美好。练要:精诚专一。顑頷:面容憔悴,面黄肌瘦。
句意为:只要我的内心真正坚持美好的操守,精诚专一,即使一直遭受困苦,饿得面黄肌瘦,又有什么值得悲伤!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工巧:善于投机取巧。偭:违背,违反。规矩:这里指法度。错:同措,即措施。
句意为:现在的世俗是善于投机取巧者得势;他们违背国家的法度,改变正确的政策措施。
3.《离骚》的思想内容。
留学咨询机构推荐《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和宏伟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政治理想和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离骚》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报国无门的极端痛苦。诗人的理想是革新楚国政治,振兴楚国。诗中一再提及要实现“美政”,就是要“举贤授能”和坚持法度。诗中回顾自己为此不懈的追求和斗争经历,最后在救国事业走投无路之际,表示要以身殉国。《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诗人反复强调“好修”和美德,歌颂美善与高洁,鄙视丑恶与污浊,用芳草香花比喻真善美,以恶木臭草比喻假恶丑,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鄙视流俗的性格。他在诗中揭露统治集团的污浊,表示虽遭排挤、打击而决不同流合污,表现了自己坚持操守、宁死不屈的高洁品格和斗争精神。
两汉部分
一、两汉辞赋
1、赋是产生于汉代的一种新文体,是汉代文学的标志。赋的鼻祖可推战国时的宋玉和荀况。
汉赋可以分为赋、大赋、小赋三类。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出来的,所以叫“赋”。贾谊的《鵩鸟赋》是他的代表作。标志汉大赋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发》。汉大赋具有“铺张扬厉”和“劝百讽一”特点
2、汉代各类赋的特点及代表作。
(1)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而来,称作“赋”。它以主观抒情为主,从内容和风格都和楚辞相当接近,也多用带“兮”字的语句。贾谊的《鵩鸟赋》是其代表作。
(2)从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盛行的一类赋,称作“大赋”。它以客观描写为主,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内容主要是铺叙帝王贵族的京都、宫殿、林苑、游猎,辞藻富丽,具有“蓝燕演过的三级铺张扬厉”的风格特点。汉大赋在大肆铺张的同时,总要对帝王贵族说几句规劝、开导的话,以此标榜作赋的目的是进行讽谏。但由于它铺陈渲染而造成的倡导意义,要大大高出于讽谏的意义,因此有人称大赋的这一特点为“劝百讽一”。汉大赋的形成标志是枚乘的《七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