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卷第6期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6 No. 6 2005 年 12 月Journal of Nanhua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Dec. 2005
张扬自我的新女性
文化视角看浮生六记中的陈芸形象
孙兰花
( 广西师范学院文传院,  广西南宁 530001)
[ 摘要] 浮生六记中的陈芸以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女性形象。陈芸形象的出现是以江南才女辈出的人文环境、乾嘉时期兴旺的女学和性灵文化作为文化背景的。陈芸形象透视出的文化内蕴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和张扬,在潜意识中试图超越现实关系的束缚,追求舒展人性的自由空间的意向。
[ 关键词]浮生六记;陈芸;新女性形象;文化背景;文化内蕴
[ 中图分类号]  I207. 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755( 2005) 06- 0084- 03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最可爱的女人,[ 1]
浮生六记新婚辛劳,令人惊诧地在新婚第三日挑灯夜观西厢一段情
中的陈芸以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展现了鲜明的女性本事,可以推测:由于自小习诵长恨歌,令她感受到了文学的体文化彩,从而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尤其是明清文学无穷魅力,内心越来越强烈地产生了领略更多文学作品魅力史上最有光彩的女性形象之一。为此,笔者拟从文化视角来的渴望。正是这种渴望促使她孜孜于识字、吟诗,并能够抛解剖考察陈芸形象,以探究她背后蕴藏的文化背景和内蕴。弃那些陈腐观念,大胆展示其才学,每遇良辰美景便与丈夫
一陈芸形象的文化解剖享受联吟赏文之乐。联吟不但使他们领略自然之美,作诗之情趣,更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谱出了古代婚姻的新篇章。即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使陈芸对知识的追求是以封建社会的知情达理为终极目
以礼法顾忌,诗文不敢多言男女关系,至于正式男女关系如标,但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女流,并不能像男子一样靠读书去
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妮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大出人头地、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在封建社会女子是不能参加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科举的) ,仅靠自身对文化知识的内在渴求去坚持学习,哪怕
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这是大家至是放在当今社会,也诚属不易,更显难能可贵。
论。笔者以为,浮生六记对夫妇生活的描写之所以成为陈芸新女性形象其次还表现在她对生活的热爱上。
例外创作,是因为对陈芸形象的成功塑造。在浮生六记陈芸是生而颖慧的,她的颖慧不仅体现在她的敏而好学现存的文稿中,他们的夫妇生活,尤其是这一生活中芸娘的上,也体现在她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上,她能够用她的聪慧和
[ 2]
形象,已突出到了决定六记价值的程度。热情每每为平淡琐碎的家居生活,创造出新颖雅致的艺术境那么,浮生六记中陈芸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呢?作为界来。为人妇,陈芸是很会操持家务、打理生活的,在家庭生他的丈夫,沈复用一支充满爱意的笔,描写出的并非是一个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体现出陈芸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巧妙脸谱化的、仅具符号意义的封建社会的传统女性形象,而是心机,比如在园林建筑、房屋布置、室内摆设、饮食服饰、家居一个以独特个性为载体,鲜活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女性闲赏等方面陈芸都颇具匠心,既有不少讲究,但与此同时又
形象,是一个由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淑女向追求人格自由和人是美而不奢、达于精神的。难怪沈复会感叹求之闺中,今恐
性解放自觉转型的新女性。未必有此会心者也。就是在生活困窘时,芸也能处处制造这种封建社会的新女性形象首先表现在陈芸对知识欢乐、制造美,她制作的梅花盒,让丈夫在随意取食时,欣
的渴求上。浮生六记中陈芸这一形象的核心魅力之一,在赏如一朵墨梅覆桌,如菜装于花瓣中的雅致。故林语堂
于她喜读书,通吟咏,成就了无师自通的才学。我们必须注赞曰:我想这对伉丽的生活是最悲惨而同时是最活泼快乐
意到,她能够识字读书吟诗,靠的是年纪老大后的艰苦自学。的生活那种善处忧患的活泼快乐。
[ 3]
封建时代不识字的女子比比皆是,儒家强调女子无才便是陈芸新女性形象最核心地表现在她敢于反抗传统束
德,何以她会产生识字的愿望?书中没有交待,但据她不顾缚,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爱得痴情,至死忠贞不渝上。这种反[ 收稿日期]2005- 10- 12
[ 作者简介]孙兰花( 1977- ) ,女,江苏淮安人,广西师范学院文传院硕士研究生。
第 6 期    孙兰花: 张扬自我的 新女性  从文化视角看 浮生六记 中的陈芸形象 85
抗传统束缚, 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在陈芸和沈复的婚前和婚后 都有所表现。婚前, 陈芸就能突破封建男女授受不亲的藩 篱, 敢于向心爱的人示爱。婚后, 陈芸也不顾忌人言可畏, 处 处表现了对沈复的爱恋之情。所以沈复对他们 23 年的婚姻 生活作了这样的结论: 鸿案相庄廿有三年, 年愈久而情愈 密。在这个意义上, 二人的感情 已超过封建社会的夫妻关 系, 具有某种近代特点的爱情彩 。[4]
陈芸这种近乎大胆反 抗传统爱情婚姻中 女性从属地位 , 追求甜蜜的爱情, 表现 出一种不平凡的勇气和某些现代 新女性 的独特气质、内在 潜藏的美。
二 形象背后的文化寻根
倘若撇开陈芸所处的封建社会这个大的时代背景, 单纯 看陈芸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质, 谁能否认陈芸就是一个活生 生的现代女性? 因此说 浮生六记 中的陈芸是封建社会的 新女性 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不过, 像陈芸这样的封建社会 新女性 并不是横空出世、空降而来的, 她的出现具有一定 的代表性, 也有一定的文化背景。
首先是江南才女辈出的人文环境造就了陈芸。沈复强 调
陈芸的颖慧, 似乎她无师自通的诗才纯然得自天资, 隐隐 约约还透露出天助其才、神妙莫测的神奇意味。但我们如果 联系沈陈二人所生活的苏州、杭州以至整个吴越地区, 才女 辈出、女子读书作诗蔚然成风的人文环境, 就会认识到, 陈芸 能够识字通吟咏, 还应是得益于江南一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 乾嘉时期女子作诗的热潮。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尤其是苏 杭二地, 荟萃着大批女诗人。诗画兼工的千古奇女子柳如 是, 乃吴江人; 钱谦益 列朝诗集 闰集 收明代 香奁 一百 二十三人, 大半为吴越女子。这些女诗人的成就一定让陈芸 内心羡慕不已。那一个个闻名遐迩的才女, 足以给许多普通 女子带来心灵上的震动, 更不要说颇有天分、自学语时就将 千古美文 长恨歌 烂熟于心的陈芸了。这就不难理解她何 以属意于吟咏, 而且虔诚地对待吟咏, 宁愿让诗稿仅有出自 心曲的一联或三四句, 也不愿勉强成篇, 以至于沈复戏为之 题签曰 锦囊佳句 。然而她的 秋侵人影瘦, 霜染菊花肥 , 虽仅一联, 韵致却着实优美。可以说, 陈芸无师自通的诗才, 映射着苏杭一带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
其次是乾嘉时期兴旺的女学成全了陈芸。如果说江南 的才
女文化传统对陈芸有着最基本的影响, 那么, 乾嘉时期 兴旺的女学则对陈芸 新女性 个性和人格的形成有着直接 的推波助澜作用。虽说在这时候, 妇女仍未摆脱传统的精神 枷锁, 女学仍属于传统的封建女学, 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女 子学校, 但较之以往, 妇女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女子开始 可以走出家门集中在一起接受教育。当时著名的诗人袁枚 曾广收女弟子, 在其四十余名女弟子中, 苏杭二州人数最多。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 云: 庚戌春, 扫墓杭州, 女弟子孙碧梧 邀女士十三人, 大会于湖楼, 各以诗画为贽, 余设二席以
代 之。
[ 5]
可谓盛况空前。女学的兴旺, 一
方面提高了女子的文 化水平, 认识、理解、判断事物的能力; 另一方面增强了女子 的自信, 促进了她们追求个性的独立和生活
的独立。虽然, 陈芸一天也没有进过学堂, 但她一定是受当时尊崇才女 风
气的影响,敢于大胆追求个性独立;同时也受惠于这一风气,虽行为乖张而较少受到指责。
第三是性灵文化影响了陈芸。陈芸和沈复生活的时代,恰是性灵说繁荣的时期,性灵文化中蕴藏的民主思想对陈芸自我的觉醒有着深刻的影响。据浮生六记中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及他处的详细纪年推算,陈芸、沈复结婚时二人均18岁(仅陈芸出生月份较大而已) ,正乾隆四十五年。而性灵派则
恰于乾隆五十年至嘉庆二年袁枚逝世前达到鼎盛期。[6]
很明
显,时间上的契合,给陈芸全面接受性灵文化的熏陶带来了机缘。起初,性灵说是一个为诗为文的学说,要求在诗文的创作过程中抒张个性、抒发灵性,即尊重创作个性,抒写个人真情,在作品中表现人的自然情性、人的独立见解和纯真之情。后来,性灵说逐渐从一种诗歌理论和文学上的创作理念拓展到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理念中,要求把会心、妙思运用于为平凡的生活增添独特的美和意趣上。很显然,这些思想与陈芸成长的江南人文环境和当时的女学兴旺是相应和的,陈芸受性灵文化的影响也就成了自然的事。因为性灵文化反对模拟、提倡性灵的主张,必然会带来对个性自由精神的张扬。浮生六记中,陈芸无论是与沈复居沧浪亭畔,每日面对幽丽之景论古析文、品月评花、诗酒流连,自以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还是信口吟出的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佳句,抑或是背着翁姑屡屡溜出闺门,或女扮男装与沈复夜观水仙庙花照,或托言归宁与沈复竟日游赏天下闻名的太湖风光,都是她接受性灵派影响的必然结果。三寻根之余的文化发掘
或许在现代人的眼里,陈芸这种喜爱读书、热爱生活、大胆追求爱情的形象算不上特别,也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陈芸所处的毕竟是强调三从四德和夫为妻纲、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主体严重缺失的封建社会,她的出现是与封建女性文化传统对女性的定位是相悖的。她何以能出现,除了女性自身自我的觉醒外,更为重要的是,如上文所述,是有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很显然,没有江南才女辈出的人文环境、乾嘉时期兴旺的女学和性灵文化的思想等这些文化背景作为依托,在女性完全处于从属、丧失自我
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出现象陈芸这样的新女性形象的,这恰显出这些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占主导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文化背景并不是时时得以出现的。唯其如此,才更突显出陈芸形象文化内蕴的不平凡性。
张健 刘蓓那么,陈芸形象的文化内蕴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陈芸这一文学形象昭示着中国封建社会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和张扬,在潜意识中试图超越现实关系的束缚,追求舒展人性的自由空间的意向。
在中国封建社会,随着父权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完善和等级观念的树立,特别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后,男女的等级差别越来越大,女性受到了全方位的束缚。在这样的封建传统女性文化的大背景下,女性无论是在教育、就业,还是婚嫁等方面,没有一样能够自主,也没有一时一刻能够体现自我,她们不但在社会中没有任何地位,在家庭中也没有任何
86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
地位,仅是男权社会中的附属角,处处为着他人而活,处处为着男人而活,更不用说要像现代女性一样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了。
而陈芸的出现,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道靓丽的风景,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这是因为,陈芸的诸多行为,虽然在今天看来非常合理,但已在不知不觉中违背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文化传统,触犯了清规戒律。
比如,她喜读书、通吟咏,通过对知识执著追求而成就无师自通的才学,就与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教条相违背;她热衷于创造、经营美好的家庭生活,常背着翁姑溜出闺门,或女扮男装与沈复夜观水仙庙花照,或托言归宁与沈复竟日游赏天下闻名的太湖风光,乃至拔簪沽酒等行为,都超出了妇道的界限,违反了女诫的训条;她在婚前、婚后与沈复之间无顾忌的亲昵举动,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生活的大胆追求,就触犯了七出戒律;以及她和沈复之间存在的朴素的平等思想,就与男尊女卑思想相抵触、同三从四德诫条相违背。类似这样的出轨行为,在陈芸身上不一而足,不胜枚举。虽然,陈芸的这些违规行为在封建社会是无法相容的,但却恰好同现代以追求女性的自由、平等、独立、自主为核心内容的女性解放思想不谋而合。现代很多作家都在他们的笔下,塑造出了不少张扬女性自我意识、追求女性自我解放的新女性形象,譬如鲁迅的子君、茅盾的章静、丁玲的莎菲等,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我国女性自我意识的全面觉醒,昭示了个性主义在妇女解放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女作家庐隐在今后妇女的出路中说:我对于今后妇女的出路,就是打破家庭的藩篱到社会上去,逃出傀儡家庭,去过人类应过的生活,不仅仅做个女人,还要做人,这就是我唯一的口号了。实际上,这也是庐隐笔下露莎等新女性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念。尽管陈芸与这些现代的文学形象不处于同一个历史时期,但在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方面却是一致的、相通的。因此,陈芸的出现,既是对中国封建女性文化传统的叛逆和挑战,也是具有现代意味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和张扬,在潜意识中试图超越现实关系的束缚,追求舒展人性的自由空间的意向。
如果说,陈芸与现代的一些女性相比,比如同愤然走出家门同自己的封建家庭决裂、毅然投身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女资产阶级革命家秋谨相比,她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可能还不够彻底、她的叛逆行为可能还不够纯粹,所以她的所作所为只能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但与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其
他女子相比,比如与二刻拍案惊奇中放弃名妓地位、主动套上封建枷锁
[7]
的李娃,以及与影梅庵忆语中不甘心于朝来送往的风月生涯、成为一个封建家庭中符合道德标准的姬妾
[ 8]
的董小苑相比,陈芸的所作所为绝对属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了。
尽管陈芸的自我觉醒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对自我意识不自觉的张扬,仅限个人抗争、声音微弱而未能形成全社会宏大的妇女解放运动,结局也因陈芸最终被翁姑赶出家门、郁郁客居至死而以悲剧收场,但因其命运悲惨而更值得同情,因其时代久远、所受压迫更重而弥显可贵。说陈芸是始于近代的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可能有点牵强,但她的出现无疑是女性解放黎明前的黑暗中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一丝亮光打破黑夜,虽转眼即逝,却昭示着黎明的即将到来。
[ 参考文献]
[ 1] [ 3] 沈复. 浮生六记[M ] . 上海: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17. 19.
[ 2] 李昌华. 沈复小论[ J] . 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 1997, ( 2) . [ 4] 曹金钟, 韩式朋. 论浮生六记的艺术特[ J] . 北方文丛, 1990, ( 1) .
[ 5]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M ] .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8.
239.
[ 6] 王英志. 性灵派研究[M ] .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8.
242.
[ 7] 曹亦冰. 从二拍的女性形象看明代后期女性文化的演变[ J] .明清小说研究, 2000, ( 3) .
[ 8] 张小茜. 论影梅庵忆语和浮生六记 [ J] .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3, ( 2) .
A  NEW WOMAN  Who Makes Herselef Widely Know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 Chen- yun Image in the Six Chapters of Floating Life
SUN Lan- hua
( Guangxi Normal College,  Nanning 530001,  China)
Abstract: The heroine Chen- yun in the Six Chapters of Floating L ife is the new female character in the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because of the luxuriant and distinctiveness that she implied. The image of Chen- yun is based on the human literature environment which gift ed female scholars come forth in large numbers in south China ; the flourishing feminism and natural disposition and intelligence during Qian and
Jia period of Qing Dynasty . The literary implication through Chen-yun is the sprout and makes the feudal female s self-  consciousness widely
known .
Key words:  the Six Chapters of Floating Life; Chen- yun;new female image  ; cultural background;cultural im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