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 记载历史事件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 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 《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 事文学的传统。
向华强玩过的女明星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梁静茹情歌歌词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 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 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 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 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 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 代记事文字的原貌。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 如:
  癸已卜,壳殳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 来■(艰)。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 “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方亦牜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 辞通纂》第五一二片)。
  这条卜辞,时、地、人、事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这些卜辞, 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 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 宝。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 如:“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 (《殷文存》上二六·后)开头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然后叙事,内容大多是殷 王的赏赐,最后还有告于先祖的祭日,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不仅 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例如,以记事为主的《 曶鼎》,先写了周王策命曶继承父业为王卜者;又写了曶用匹马束丝购买五个奴 隶,引起纠纷,曶胜诉之事;还记载了匡季带其奴仆抢劫了曶的十秭禾,曶向东 宫控告匡季而胜诉,得到了加倍赔偿的事。叙事已有一定规模了。而像《毛公鼎》 等侧重记言的铭文,其中的训诰,已和《尚书》没有什么区别。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尚书》是商周记言史 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尧 典》等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的追述,不是当时人的记录。《商 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盘庚》记录了盘庚要迁 都于殷,世族百姓普遍反对,他为说服众人而发表的训辞,古朴艰涩,语言有一 定的感情彩和形象性。如“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 向迩,其犹可扑灭?”比喻生动贴切,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周书》主要 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洛诰》、《无逸》、《立政》是告诫成 王之言,《大诰》是对诸侯的训令,《多土》、《多方》是对殷民的训诫,《康 诰》教训康叔如何治理殷民,《君奭》是周公与召公的谈话。周公的这些谈话和 训令,反映了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的社会关系。《周书》的《金 縢》和《顾命》以记事为主,《金縢》写武王克商后患病,周公向先王祷告,愿 代武王死,武王病愈。后成王嗣位,周公摄政,武王之弟管叔等散布流言诽谤周 公,并煽动殷遗民叛乱。周公率兵平定叛乱,成王心中对周公仍有疑忌,周公避 居。于是“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 《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为功,代武王之说。”成王大为感动,亲自迎接周 公回朝。这些情节颇曲折而具传奇彩。《顾命》写成
王之死,康王之立,事件 的过程和宏大的场面铺叙得很清楚。《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 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 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定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 义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 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 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 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 秋左传集解·序》)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其记事都很简 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仅有一字。因此,其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 意义上的叙事散文。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都无从知道,仿佛 一则新闻标题,而不像一篇文章。拨号上网路由器
  《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护周礼,反对僭 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 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北新桥海眼
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 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 上曰“弑”等。这种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的成书 《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的记言文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 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左传》记事,起于鲁隐 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 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 一位儒家学者。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 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 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 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 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书中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 赞扬
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 历史观。在《左传》作者看来,有德才能为天所佑;得民或失民,被有识之士当 作取国或灭国的重要条件;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 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是什么意思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 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 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 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 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 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 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 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彩。《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 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 结果的全过程。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倒叙就是在 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记 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
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 而生穆公,故名之兰。《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这些 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 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 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僖公三十二年)秦师经过周都洛阳北门,王孙满又预言: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僖公三十三年)《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 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如写 鄢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中阵地的情况,完全是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的对 话展示出来的。(成公十六年)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 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 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 战、{安革}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 役也写得各具特,精彩生动。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 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醖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 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
文中,又不断展示晋 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 心协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 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 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 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至此,叙述圆 满结束。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如,作者 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僖公二十八年)不 仅是城濮之战,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 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以《左传》 中常出现的预兆为例,这些预兆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 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有时则是占卜、 梦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 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僖公十四年”又有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 亡国”的预言,战前又有秦卜徒父释卦之兆,晋惠公不从占卜之失。在这些看似 神秘的预兆之后,是晋惠公违礼、失义、背信之举。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 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 预示事件的结局,解
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 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 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 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如 “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听见或记录, 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这种写法,可以看作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 对话的萌芽。《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如“成公十年” 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关连的情节。写晋侯所梦大 厉,画鬼如生动的令人毛骨悚然;病入膏肓的描写,极为生动有趣;桑田巫释梦 之语,小臣之梦的印证,更是充满神秘彩,仿佛志怪小说。
  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 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 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 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 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 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
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 的。《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 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 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安革}之战 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
>韩庚和江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