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与年轻人们》中三岛由纪夫即将切腹的场景;图片来自网络)
友人去日本旅行,带回来一本漫画版《共产党宣言》。日本同样有共产党,这一点也不稀奇。而且他们的共产党,也会用日本民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友人在街头拍到的照片,日共也像其他政党一样,设街站、派传单、拉选票……
日本人性格极端,无论极左或者极右,也常出视死如归理想主义者。而谈到极右的理想主义者,当然第一反应是曾经的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三岛由纪夫。日本大师若松孝二,去年辞世前,完成的作品《11·25自决之日 三岛由纪夫与年轻人们》(以下简称《三》),系统讲述了三岛的政治心路历程。
我相信所有人大概都知道,三岛是切腹而死的,这几乎成为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切腹事件。切腹这回事,和我们平常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有出入。一般影视作品中呈现的切腹(或许是为了避免太过血腥?),就是拿刀“噗嗤”刺入肚子,就结束了。但实际上,切腹是极赋仪式感的动作,看得人浑身鸡皮疙瘩。
首先,切腹者往往会在死前,吟诵一首“辞世之句”。然后,用刀刺入自己的腹部。切腹者从左
边往右边,切开自己的肚子,是为第一刀。接着第二刀,将刀稍微上移,让肚肠等内脏流出。此时,切腹者忍受巨大疼痛,却不会死去。他示意站在身后的介错人,给他致命一击。介错人者,就是举刀向切腹者颈部砍去的人。
视死如归的切腹者,会要求介错人不要一刀砍下自己的头颅。先砍一半,再一刀砍下。因为介错人这一刀要非常精准,所以常常都由剑道高手承担。
说一些关于切腹的知识,乃为评论之后若松孝二拍的三岛切腹片段准备。现在,我们先来讲讲这部电影的其他。
其实,《三》的导演若松孝二,本人也是个传奇。1936年出生在的宫城县的若松孝二,在战后日本的凋敝经济中成长。高二时,他因为调皮而中断学业,到东京谋生。一个偶然的机会,若松孝二加入黑社会,又因为去收保护费而接触电影。后来,若松孝二在一次收保护费的过程中被逮捕,他在囹圄中决定投身电影行业。
1965年,若松孝二的《墙中秘事》在柏林电影节获得成功,从此拉开日本蓬勃发展的序幕。1976年,他和大岛渚合作的《感官世界》,在戛纳电影节大放异彩,成为不朽名作。
可是没想到,这样的大导演,去年竟在过马路时被出租车撞到,送院后不治身亡,死得太平凡,一点也不电影。
再说《三》。今天回看历史,会了解为什么三岛选择在1970年死去。实际上,在那之前的十余年时间里,日本发生了太多暴力事件。而这些暴力事件的大背景,则是1970年《美日安保条约》到期,需要续签。在这一关系到日本将来之命运的转折时刻,日本各派精英,无论是为一己之力也好,为国家前途也罢,都在努力参与。
1960年,右翼团体大日本爱国党成员山口二矢刺杀日本社会党党首浅沼稻次郎,数日后写下“七生报国,天皇陛下万岁”后上吊自杀,得年仅17岁;1966早稻田大学罢课;1967年,三派系学运;1968年,新宿;1969冲绳示威、第二波反战日……而当时,又是美苏争霸时期,亲美还是亲苏,同样是日本的抉择。放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看,三岛只不过是众多极端的选择者之一而已。
三岛的优势,是他不世出的文学才华。在他的政治理念成熟前,已经是名满天下的文学家。电影中,三岛第一次来到自卫队接受训练,为自己的孱弱体格而顿足捶胸。他不断埋怨自己,这样的身体如何报效国家?于是他极为强调强身健体,也成为他日后教育他的死忠的信
条之一:肉体的堕落会玷污灵魂。他和自卫队官员讨论政治,不被认可。1968年,三岛成立自己的“武装”:楯之会。
但电影中呈现的三岛,又是极为矛盾的。有次,他到东京大学去演讲,跟学生辩论自己的政治理念,说要如何恢复日本的武士道传统,以此重拾日本人的灵魂,拯救日本。他说,现在的天皇不是他心目中的天皇。可他的一系列真诚言语,却遭到学生的无情嘲笑。学生说,三岛的理念落伍、不符合实际。三岛反驳道:你说的现实符合逻辑,但我不跟从逻辑行事,只跟从意志。
电影中的三岛,也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大义凛然。他常常点着香烟,看着报纸上其他势力又做了怎样的“壮举”。而在新宿等事件中,三岛竟然三番五次和楯之会成员坐在暗室内,不断考虑成败得失,迟迟不肯(敢?)下达出发命令。
电影中的三岛,不是项羽式的英雄,也不是刘邦式的奸雄。应该说,他更像哈姆雷特:仇恨、忧伤、犹豫、挣扎……在无数次发愿后,最终是在追随者森田必胜的一再逼迫下,才最终决定于1970年11月25日,采取行动。
三岛带领四名楯之会成员,一共五人,来到位于东京的自卫队东部方面总部,挟持了自卫队总监。三岛的意图,是以挟持重量级人质,引起社会、媒体关注,借机发表演说,争取更多人支持。挟持人质一小时后,三岛在额头系上“七生报国”字样的头巾,开始在露台发表演说。可是,广场上围观的民众十分嘈杂,根本没人听他说话,原本预计两小时的演说,不到五分钟就被迫终止……
可怜的三岛,虽然满口意志,但到头来却是个被命运推着走的人。
三岛这个“武士道遗民”,绝望地走回挟持人质的房间,开始切腹。这一段,当然是全片的最高潮,调足了观众的胃口。三岛双膝触跪,正襟危坐,缓慢地揭开自己的上衣,露出健美的体魄。镜头对准他的脸部,从他的表情中,看不出他对人间的一丝留恋——那是绝望之绝望。他大吼一声,将刀刺入自己的腹部。追随者森田,拿起宝刀“关孙六”砍向自己的老师。可是一刀、两刀、三刀,也没有将三岛的头颅砍下。森田求助同伴,在同伴的第四刀介错下,三岛才毙命。紧跟着,森田没有放弃他追随三岛的誓言,也切腹自杀。
政治理念,什么左右,什么极左极右,是允许争论的。你当然可以不同意三岛的政治理念,却不太容易否定他为理想主义的可爱虔诚。当看《三》的时候,我脑中倒是不断浮现出另一
位日本作家的身影,那就是:小林多喜二。
小林多喜二(1903-1933)是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如果和三岛生在同一时代,恐怕会是对头。他的代表作《蟹工船》,至今仍是畅销书。为什么会把三岛和小林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身上有共同的气质:“理想”二字,之于他们不是口号,他们是玩真的。
小林除了是作家,也是社会活动家。20世纪初,在日本大力推广社会主义思想,加入当时在日本非法的日本共产党,并成为无产阶级作家同盟一员。1933年2月20日,小林被日本特高警察逮捕,当天死于刑讯,其作品一直到战后都被列为国家级禁书。
我们伟大的汉族,向来都多喊口号的“理想主义者”。我常常觉得,日本人是无论如何也斗不过我们的,因为他们的信念太刚毅了,我们的信念则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电影中的三岛说:死,是一种文化。大抵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汉族是彪悍的,我们是否应该为此含泪窃喜?但从文化的角度说,汉人社会似乎是容不得极端分子的。我们不相信,完全不同的两种极端思想,只要让他们自由地发声,就会相互抵消,不会从根本上影响社会和谐。
香港作为自由社会,过去一直是政治冷感的城市。但近两年,似乎有所改观。去年智利电影三浦春马图片
《向政府说不》(No)在香港上映,我惊讶地发现几乎场场爆满。香港人也开始关注政治了,知道很多事情原来我们有权利有义务参与其中。
1970年11月25日,三岛辞世当天,他在遗作《丰饶之海》中写下最后的话:“这是个毫不出奇、闲静明朗的庭园。像数念珠般的蝉鸣占领了整个庭院。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声音,寂寞到了极点。这庭院什么都没有。本多觉得,自己来到了既无记忆也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地方。”《丰饶之海》的最后一部,取名“天人五衰”,正是他们五人,完成了人生的谢幕。而若松孝二在《三》中,却连一个镜头也不给切腹后的三岛。
他死了,死得其所吗?
(注:本文原标题为《你以为理想主义者是跟你闹着玩吗?》)
【电影信息】
《11·25自决之日 三岛由纪夫与年轻人们》,2013年10月17日起,在香港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特别放映。
(实习编辑:何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