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是指一个人持久性的对同性产生情感、浪漫和性的吸引,无论这样的吸引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同性恋是性取向的一种,是自然的存在,动物世界中也分布着各种性取向。
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subsulture),有着它独特的游离于主流文化的特征,是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性行为的一种基本形式;同性恋者作为一个亚文化体,具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方式。
分类
1) 素质性同性恋 :指在遗传上是一种性别,而在体态上又属于另一种性别。他(她)们自幼年起即可有所表现,到了青春期,他(她)们开始对同性产生好感,对异性失去兴趣,甚至十分厌恶、反感
张敬轩
2) 权宜性同性恋 :在一个没有异性或极少异性的环境里,人们很自然地把对异性的欲望转移到同性。远洋船队、军队、寄宿学校、寺院、修道院、监狱等地方,往往是产生同性恋行为的有利环境。但是一旦环境改变,他们则立即抛弃原先的同性恋伙伴,而把兴趣转向异性。因而,这一类同性恋被称为权益性同性恋。(严格说来,这种情况不能算是真正的同性恋,而只能释为同性恋行为。他们可能由于自己的同性恋行为而产生强烈的愧疚及心理冲突,导致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症状。 )
产生原因
主要原因:遗传因素
客观、设计合理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同性性取向本身与精神错乱、感情和社会问题没有关联,但很多的遗传筛选并没有发现掌控性取向的基因。
遗传学研究未能发现决定性取向的基因标记,也未发现孕期母体雄激素和雌激素水平的改变对胎儿出生后的性取向起决定作用的证据。
进化生物学家马琳祖克表示:想以基因证据来解释为何会同性相吸,恐怕是科学永远无法完
美解释的问题。
其他原因(环境因素):
①社会风气②性开放程度③性行为因素④心理因素⑤男女性别比
社会文化环境对性取向的态度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例如:在性自由的社会,对同性的性取向,采取肯定的接纳态度,而在较保守的社会,则采取否定的排斥态度。
性学习理论则主张个体在环境因素影响下,机体内部经过一系列活动,然后做出反应,经过多次刺激的强化,个体最后形成一种行为。例如:错误的一次同性性行为;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其中决定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是环境,并特别强调社会文化、榜样、强化等外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同性恋精神分析认为:同性恋产生的原因是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个阶段受到了环境或不良家庭的影响而产生的抑制、停顿甚至是歪曲。例如:在童年时代或青春期,与异性交往受挫,有不愉快的经历;童年时受到同性恋的诱惑,同性之间的互有好感和亲密行为。家庭的影响在同性恋的发生上是非常明显的。
影响
1) 同性恋者的性行为通常较为混乱,性对象多变,容易感染各种性传播疾病(艾滋病)
2) 在现有主流文化下,同性恋者大多具有道德罪感,心理压力大,容易表现出一些失控行为,如自杀、自伤、故意杀害等
3) 同性恋本身给自己及其家属带来很大的精神痛苦,同性恋所缔结的婚姻则更为不幸
4) 同性家庭对子女的成长极为不利
5) 同性恋无法向任何人表明自己的真实性倾向,不得不过双重生活,因此所造成的不适感。
6) 同性恋感情和生活上得不到社会支持
法律态度
世界范围内,不少国家已经将同性恋去罪化,并且去病化,但俄罗斯和非洲及中东地区超过80个国家仍对此持相反态度。一些国家虽然保留了消极反对的法律,但政府本身并没有强力
执行这些法律去压迫同性恋,相反,有的国家虽然没有法律明定同性恋有罪,但在主流文化上对同性恋存在敌意,并对同性恋个体进行压迫。
目前我国对同性恋行为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法律机构和各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对同性恋的处置方法五花八门无论是法律本身还是同性恋者对自己法律地位的认识,都处于一种若明若暗的模糊状态之中。
我国行政执法过程中对同性恋的态度在许多情况下,一方面遭到执法人员的歧视,对他们进行人格侮辱。除此之外,还将他们的性取向对外公布,侵犯他们的隐私权;另一方面同性恋者还会受到行政处罚。在司法过程中,同性恋的权利保护往往不周全。一方面一味贯彻公开审判原则而将同性恋者的身份公开,另一方面未隔离羁押或者监禁使同性恋遭受其他犯人侵犯而没有寻求保护的途径。
同性婚姻合法国家: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荷兰、英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南非、新西兰(同性婚姻家庭享有传统家庭所享有的一切待遇)西班牙、德国、芬兰、瑞士、葡萄牙、比利时(这部分国家法律不允许同性家庭收养孩子)
部分地区合法化的国家: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
调查报告
根据中国社科院李银河教授的调查,中国同性恋者人数大概在3600万到4800万这个区间。其中大学生的同性恋比例已经从90年代初期9.7%上升到10%。而实际上远不止这个数,因为毕竟在当今社会同性恋这仍旧是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被报道的只是少数。上介绍的国际标准,诸多研究显示,全球同性恋人口占全人口的13%,按照中国13亿人口计算,全国共有1.82亿同志。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潘绥铭教授的调查,我国大学男生中有过同性恋性行为的占16.6%,仅有心理倾向的占8.4%,两者兼有的占4.2%
中国政府卫生部门最新研究调查显示:处于性活跃的中国男同性恋者,约占性活跃期男性大众人的2-4%。由此估算,中国有500-1000万男同性恋者。根据卫生部去年底公布的数字,中国男同性艾者的艾滋病感染率约达1.35%这一数字要比普通人的感染率高将近二十倍1981年,世界上发现的第一例艾滋病人是一个男性同性恋者。1989年,中国发现的本土第一例因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病人也与多个同性有过性接触。目前,我国的男同性恋人的艾滋感染率仅次于人。我们国家去年公布的数字科研报告,通过性行为被感染
艾滋病的人一共占中国所有的感染者当中接近30%,这其中有1/3的人是男男性接触者,那么我们考虑到男男性接触者,占所有成年男女朋友的百分比也不过才3%左右的话,一个是1/3,一个是3%,我们就知道男男性接触的感染几率比一般男女要高十几倍,或者说几十倍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80%以上的同性恋者被迫选择结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间接地刺中了同性恋者的要害。目前我国同性恋者承受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尤其对男性而言,因为他们承担着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的责任。在3000万同性恋者当中,至少8成迫于传统和社会的压力,已经或即将进入异性婚姻,也就是说至少2400万同性恋者要建立家庭。
根据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统计,我国境内网络上有关同性恋的宣传信息有过密倾向。用关键词“同性恋”进行搜索,从11月1日至30日期间,有相关新闻报道约9,535篇,论坛信息约16,862条,博客文章约974篇,微博信息约157,913条。这些信息主要有四类:一是媒体的同性恋宣传;二是同性恋组织的宣传;三是文艺作品的宣传;四是同性恋者的自我宣传。
专家曾对生活在大中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相对年轻和“活跃”的男同性恋者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因为受歧视,30~35%的同性恋者曾有个强烈的自杀念头,9~13%的人有过自杀行为,67%的人感到“非常孤独”。63%的人感到“相当压抑”。超过半数人由于不被理解,曾感到很痛苦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除此之外,出于好奇,追时髦、随大众、以及效仿明星盲目而成为同性恋的人,近几年来呈上升趋势。
应当指出的是,对于同性性向是否为疾病至今并不存在完全一致的观点,即使在对同性性行为接受程度较高的西方国家,也一直存在争议。但这些观点通常会受到同性恋团体或者其他人权团体的指责,使得这些观点无法正常表达,致使这些不利于同性恋非病化的研究成为敏感课题。
中国的同性恋者还没有取得任何法律地位,他们的同性婚姻还只是存在于民间的“事实婚姻”。1 990年,福建省有一对男同性恋者申请结婚,地方部门因其“特殊”无法可依,只得上报中央,后获批准。1 99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对女同性恋者通过同样的渠道“终成眷属”。当然,这在我国只是个别的例子。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同性恋者得以在同性恋网站上“注册结婚”2001年的“情人节”前夕,“同志”网站有数百对同性恋者在网上注册成为“鸳鸯”,
这或许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办法,也使传统的“情人”内涵更加宽泛。
相关:
异性恋为纵向的历史及横向的社会所普遍接受和认同,在人类的繁衍生息中有重要贡献而成为一种主流。在人类有智社会的逐渐发展中成为一种衡量道德标准的准则之一
军队和古代宫廷实行比社会更严格的性别隔离制度,其结果导致同性恋比率大幅度增多
明星同性恋:张敬轩在接受香港有线电视(HK CABLE)娱乐新闻台专访时,首次公开承认与香港偶像歌手关智斌的同性关系;蔡康永与一个相爱的男人,一起同居来往了十几年,却不料被媒体,狗子队当众捉拍,面对此事,蔡康永坦然承认
随着”中性化“之风在世界上的繁衍,越来越多的男女开始模糊自己的性别,从而趋向第三种性格——中性。也许有的人认为中性不过是做做秀,对社会无害。其实不然,这种”男不男,女不女“的趋向对同性恋现象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其明星效应也会让无数的青少年受到影响。
性取向
概念
又称“性偏好”或“性指向”或“性倾向”,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渴望、幻想和感觉的对象,通常是另一个人。是“持久性的对一个或两个性别产生的情感、浪漫和性吸引。”
产生原因
当今大多数科学家同意性取向很可能是环境,认知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对于大多数人,性取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成形了。一些可靠的证据表明生物因素(包括遗传或先天荷尔蒙水平)对一个人的性特征起很大的作用。总之,重要的是应当认识到性取向可能是很多因素的结果,而且可能因人而异。
影响因素
基因并不是决定性取向唯一因素,后天因素在性取向上的更有强化作用。
社会问题
概念
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指社会关系失调,影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还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是被人们感知、察觉到的状况;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以解决的状况;是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社会学》:“凡是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妨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的公告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它是社会结构本身的缺陷或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结构内出现功能障碍、关系失调和整合错位等原因造成的,它为社会上相当多的人所共识,需要运用社会力量才能消除和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