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和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什么是科学?从最一般意义上说,科学是由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等构成的理性认识的逻辑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关于事物规律的知识。从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角度来看,科学不仅是已经取得的知识成果,是以语言符号系统形式出现的知识形态,而且是特殊的认知活动,即还是探索客观世界的活动,是获取知识的活动和过程。
什么是技术?一般说来,技术是科学的转化形态,是用来为社会服务的各种物质手段、方式、方法,是工艺技巧、操作方法、程序规划和劳动经验的总和。技术的基本要素可以大体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工具、设备等技术手段,是技术的物质形式,这可以叫做“硬件”。一是人们操作硬件的方法、技能、程序和经验等,是技术的工艺形式,这可以叫做“软件”。这两个方面不可分割,构成一个有机的技术体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科学所揭示的是客观对象和过程的本性,是客观事物“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所解决的是人们在实践中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进一步说,科学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是探索和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技术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控制和改造客观世界。二者是有区别的。
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发展看,技术先于科学而产生。在19世纪以前,科学与技术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虽然有一定的接近、结合,但是总体上并没有解决,科学常常落后于技术。19世纪以后,这种分离有了明显的改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科学依赖于技术,科学只有依靠和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技术也依赖于科学,历史上每一次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必然引起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创造出各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工艺流程以及管理方法等等。同时,技术设备的改进,新产品的试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需要靠科学的“攻关”才能解决。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生产的相互关系发生革命性变革,科学成为“科学—技术—生产”这一系统中的主导环节,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趋于一体化,并造就了“科学技术”的新范畴。
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客观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运用的对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客观物质世界是科技成果必须符合的对象,也是科技活动发挥作用的对象。离开
了客观物质世界,科学技术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前提和意义。第二,实践性。科技活动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科技成果是人们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实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标准,也是人们开展科技活动的目的。第三,继承性。科技活动总是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得以进行的。牛顿有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四,创新性。随着客观物质世界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活动的逐渐深入,科学研究和技术运用也要不断超越先前的水
平,体现出创新性。第五,社会性。科学技术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殊的社会建制和社会功能。
(二)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把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称为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封建社会的贵族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帮助资产阶级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近代分工、蒸汽机和机器的应用,成为“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近代以来,曾经发生过四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它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推动了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迅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的动力,使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得到迅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它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
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大大地改变了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在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迅速增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日益增长。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推动生产的分工和协作的广泛发展,并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必然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我们带入了信息时代。伴随科技迅速发展而来的是“知识爆炸”,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习已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储存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使人们能更多地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创造性活动。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引起思维变化的最切近的基础是实践。科技革命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如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们具有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事实表明,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
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例如恩格斯就指出过,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居民,违反自然规律,对自然随意施加手段,破坏了生态平衡,而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现代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开发利用原子能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等,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作用时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好像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
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这表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并非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发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社会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社会观指导人们和谐地与自然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强化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统治这种科学技术的社会形式。
爱因斯坦曾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作过深刻分析,他指出:“我们时代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自豪。……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关心人的本身,
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
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四)当代科技进步大势与人类社会发展前景
从20世纪前半期开始,一场以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在自然科学领域全方位展开,在天体、激光、海洋、生物等领域竞放异彩。这次新科技革命当前还在向前继续推进,特别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当前新科技革命所造就的科技发展呈现以下主要特征:第一,从发展和转化的速度看,较之从前更为迅速、快捷。
第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不仅更加向微观深入,而且更加宏观系统,走向复杂和综合。
第三,从发展的规模来看,更加社会化、国际化。
第四,从发展的主要目标来看,智能化倾向突出。
第五,从社会影响来看,将空前广泛、愈加深刻。
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在如何看待科技革命对人类发展前途影响的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并不是一致的,甚至是很不同的。其中,有一种“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认为现代科技革命取消了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改变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技术决定一切的历史阶段。这种观点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乐观主义技术决定论和悲观主义技术决定论。
以丹•贝尔为代表的乐观主义派把技术理想化,把技术视为社会进步的惟一决定因素,并用科技革命来代替和取消社会革命。丹•贝尔否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否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客观规律,认为资本主义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和无穷的潜力,它将发展成一种以后工业的社会结构、信息型的经济、政治化的科学和高精度的技术为标志的社会,它将成为一种最先进的社会制度。丹•贝尔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只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不足以克服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而只是使某些矛盾有了形式上或程度上的改变。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基本矛盾,更加深化了。科技革命不可能代替社会革命。科技革命本质上是生产力的革命,是技术形态的革命,它并不包括社会关系的革命变革。社会革命则是社会形态的革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二者的性质和作用是不同的。科技革命必须有相应的社会革命来保证。所以用科技革命取代社会革命是不可能的。
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技术决定论,把科技看作是与人相敌对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