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lndy_2010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 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
    1、专业历史沿革(含专业开办时间、发展历史、历年本科招生规模(年代、专业名称、招 专业历史沿革(含专业开办时间、发展历史、历年本科招生规模(年代、专业名称、 生人数等) 名称变更等) 、名称变更等 生人数等) 名称变更等) 、 自动化专业原名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1953 年由王懋鋆教授负责筹建,1954 年开始招 收本科学生(学制 4 年) ,是我国最早创建该专业的 5 个高等学校之一,现为国家特专业, 也是浙江大学在自动化领域的第一个专业。 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 并适应当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 本专业多次 易名。1958 年改名为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1972 年改名为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 1977 年改名为工业自动控制专业,1985 年改名为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94 年改名为工业 自动化专业,1999 年改名为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覆盖了系统学科、 自动化学科和电工学科, 是我国从工业化跨入信息化社会的急 需专业之一。 本专业的具体发展历史以及历年的招生规模见表 1。 表1 年代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
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专业名称 工业企业电气化 工业企业电气化 工业企业电气化 工业企业电气化 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 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 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 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 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 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 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 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 工业企业自动化 工业企业自动化 工业企业自动化 工业企业自动化 工业企业自动化 工业自动控制 工业自动控制 工业自动控制 工业自动控制 工业自动控制 工业自动控制 工业自动控制 招生人数 50 71 71 34 55 62 49 50 93 63 63 57 31 29 29 60 38 47 82 61 64 69 89 87
    1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工业自动控制 工业电气自动化 工业电气自动化 工业电气自动化 工业电气自动化 工业电气自动化 工业电气自动化 工业电气自动化 工业电气自动化 工业电气自动化 工业自动化 工业自动化 工业自动化 工业自动化 工业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91 97 63 80 73 87 86 74 90 109 86 64 105 76 102 92 110 120 90 90 90 90 90 90
    2、专业现任负责人介绍 韦巍,教授 颜钢锋,教授 3、专业建设现状 专业建设现状 (1)专业设置的学科归属 2006 年教育部组建 2006-2010 年各学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 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置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自动化专业教学指 导分委员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 员会 6 个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其中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应了自动化(工科, 专业代码 080602)本科专业。 (2)专业的学科依托 本专业依托“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国家重点学科以及“系 统分析与集成”浙江省重点学科,着重培养能在自动化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计算机技术与
    2
    网络技术、信息获取与处理、先进制造技术、系统工程等宽广领域从事系统设计、研究、开 发、运行和管理的宽口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电 气工程和系统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宽广基础理论, 具有强电与弱电相结合, 软件与硬件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显著特点。 本学科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点(1981 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 、 点(1981 年)和“系统分析与集成”硕士点(2001 年) 。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研究目标明确,相对稳定,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并反映学科前沿, 且有鲜明特的研究方向: 大系统集散控制与监控 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图象处理与信息融合 交、直流传动控制控制技
术,高精度快响应伺服控制技术 工业节能技术等 (3)专业的产业前景和社会需求情况 我国的自动化专业最早源于 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首批设立的专业之一“工业企 业电气化” 截至 2007 年全国已有 393 所高等院校设立了自动化专业。 , 随着国家不同发展阶 段的需求,我国自动化专业的名称多次改变、专业内容不断调整。但在专业培养目标上,一 直坚持宽口径“通才”培养,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从而使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 一直供不应求。 据国家人事部有关统计预测, 未来几年内我国急需的人才主要有以下 8 大类: 以电子技 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 海洋利用、 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 信息技术人才、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 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上海市教育研究院的一项研究也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 展,今后 10 年内,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将有较大的变化。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今 后几年我国将大力发展 6 大技术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 间技术、海洋技术。6 大技术可形成 9 大高科技产业:生物工程、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 智能机械、软件、超导体、太阳能、空间产
业和海洋产业。这些新技术和人才需求的背后, 都有自动化专业的背景。据 2000 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学科就业率统计:电工类为 86.2%、 仪器仪表类为 90%,这个统计数据告诉我们,随着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的快速发展, 在未来几年内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形势是非常看好的。 目前全国已有 393 所高等院校设立了自 动化专业, 培养大量的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 的需求量很大。 (4)专业毕业生出口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能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通信、计算机、电子商务、电气工程、电力工 程、交通、金融、机械以及轻纺等广泛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决策 工作。毕业生进一步深造,每年有 50%左右毕业生通过免试保送或考试攻读研究生,部分 优秀学生可直攻博士学位。除了攻读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以外,还可以攻读其他相关学科,深 受培养单位欢迎。至今已累计毕业学生 3500 余人。 表 2 毕业生就业一览表 专业年级 毕业人数 一次就 业率 深造人数 深造比例 (读研、出国) 工作人数 工作比例
    3
    自动化 2000 级 自动化 2001 级 自动化 2002 级 自动化 2003 级 自动化 2004 级
    117 131 96 92 99
    100% 100% 100% 97.8% 97%
    35 46 53 38 43
    29.9% 35.1% 55.2% 41.3% 43.4%
    82 85 43 51 53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
    70.1% 64.9% 44.8% 56.5% 53.6%
    著名校友: 宋征宇 男,1970 年 6 月出生,中共党员,1992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同年 考入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强度环境研究所攻读“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硕士学位,中国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十二所副总工程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火箭系统副总设计 师。因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屡立战功,荣获 2008 年第 19 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宋征宇校友现为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青年技术领军人物。 曾任“神一”到“神七”的火箭 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在国内无先例、国外技术保密的情况下,攻克多项技术 难题,设计出 15 项专项试验,解决了冗余有效性测试验证的关键技术,运用于“神三”到 “神七”的历次发射,其可靠性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精心试验,彻底解决了“神五”飞 行中暴露出来的某发动机停摆问题。在系统梳理历次任务中的薄弱环节基础上,将 14 项技 改措施应用到发射“神七”的火箭上,为“神七”顺利发射提
供了坚强保证。参与了我国载 人航天二期工程运载火箭的初样设计。参加了“神舟”六号先进事迹报告团等活动。获国防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
    潘水苗 1988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自动控制本科专业,1991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硕 士专业,2003 年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获工商管理学硕士(EMBA) 。曾任杭州鸿雁电器有限 公司总经理,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副董事长等,
现任浙江万马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曾获 2002 年度杭州高新区(滨江)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被省电信公司直属机关党委评为 2002 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4
    严晓浪 1968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本科专业,1981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 子学硕士专业。1990 年-1993 年任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总工程师,期间部 分主持了国家第三级集成电路 CAD 系统的国家攻关。1993 年 9 月-1994 年 5 月在美国斯坦 福大学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作访问教授。 回国后历任杭州电子工业学院院长兼微电子 CAD 研究 所所长,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99 年担任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浙江 大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 SOC 交叉研究中心
主任,2003 年起兼任 浙江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5)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 本专业拥有《控制理论》浙江省精品课程,是国家特专业建设点,以及国家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区,本专业所在的电气工程学院拥有国家电工电子示范实验中心。 (6)专业教学管理及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授 10 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8 名) ,副教授 13 名,其中拥有国家杰出青年 基金获得者 1 名,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 名,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教学指 导分委员会委员 1 人,光彪特聘教授 3 人。 本专业教学委员会由姚维、汪雄海、颜钢锋、许力、齐冬莲组成。 (7)专业教学研究简介 近五年,专业教学中获省级精品课程 1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2 项,分别为: 朱善安教授负责的“控制理论”课程获得 2005 年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 2005 年朱善安教授负责的 “基于 Internet 的工科电类综合实验室建设” 项目获得 了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 年汪雄海教授负责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了浙江省教学 成果二等奖。 近 5 年来共出版教材 23 本,具体见表 3。 表 3 近 5 年出版教材统计 教材名称 智能控制基础 Distributed Control and Analysis of Coupled Cell Systems 自动控制理论(第 3 版) 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 控制理论 CAI 教程(第 2 版) 信号分析与处理(第 2 版) 自动化学科概论 单片机习题与试题解析 纺织品 CAD 原理与应用 纹织 CAD 原理及应用 电路分析原理(上册) 电路分析原理(下册) 作者 韦巍、何
衍 林志赟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VDM-Verlag 德国 科学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航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东华大学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2008.5 2007.4 2007.4 2007.2 2006.6 2006.5 2006.4 2006.3 2005.9 2005.8 2005.8 2005.8
    5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 2 版) 高锋 邹伯敏 许力 颜文俊、陈素琴、林峰 赵光宙、齐冬莲、刘妹琴 戴先中、赵光宙 高锋 张森林 张森林 姚仲兴、姚维 姚仲兴、姚维
    电路解析与精品题集(上册) 电路解析与精品题集(下册) 单片微机应用系统设计及实用技术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 Visual C++.NET 类库应用实例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控制理论 CAI 教程 机器人感觉与多信息融合 智能预测控制及其应用 自动控制理论
    姚维、姚仲兴 姚维、姚仲兴 高锋 孙志锋、厉小润、徐镜春 林瑞仲、吴越 高锋 颜文俊、陈素琴、林峰 罗志增、蒋静坪 诸静、颜文俊 邹伯敏、汪雄海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8 2005.8 2004.4 2004.42003.11 2003.2 2002.9 2002.6 2002.4 2002.1    其中:赵光宙教授主编的“信号分析与处理(第 2 版) ”教材为国家“十五”规划教材, 另有 5 本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见表 4。 表 4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材名称 自动化学科概论 自动控制理论(第 3 版) 智能控制基础 电路分析原理(第 3 版)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第 2 版) 高 作者 赵光宙 锋 邹伯敏 韦巍、何衍 姚仲兴、姚维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4 2007.4 2007.4 2008.11
    (8)专业学生实践创新成果 本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简称 SRTP)项目,以及其他形式的实 践活动,如挑战杯、学科竞赛等,参加校、院二级 SRTP 项目的学生占 95%以上,发表论文 33 篇,其中 SCI 和 EI 各收录 2 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得 到了很大提高。近 3 年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学生排名第 2、3、4)《国家大学 , 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 项,获得国家级和国际竞赛奖 39 项,其中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 竞赛一等奖 2 项、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 2 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1 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