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水文化研究
摘    要:风水表达了中国人追求理想环境的心理。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风水”一词成为了一个很时髦的概念,如“城市风水”、“房产风水”、“家居风水”等等,风水文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就风水中的阳宅选择主要从内涵;演变;探徽;批判和冲击四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风水;阳宅选择;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2-0097-05
网名大全2013最新版的男生
一、风水的内涵
风水是中国独特的一种传统文化景观,主要指古人在规划、设计、营造建筑空间时,通过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择出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的局部小环境。由于受到生产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风水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迷信彩,但究其根本,风水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理想的生存环境,对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风水,又称堪舆、阴阳、地理、相地、形法、青囊、青乌等,其主要理论,以阴阳平衡为根
鲁昕儿
本前提,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生气论”为核心思想,来寻一个或小或大的环境,以营宅建居,抑或治理建都。一般认为,“风水”一词来源于晋代郭璞所作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而“风水”一词中的风和水,原本是《周易》八卦之中的巽卦和坎卦的象征物。《周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雷以动之,风以散之,日以恒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帝出乎震,齐乎,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巽为风,坎为水。”《周易》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分阴分阳的,也是阴阳互补的,阴阳彼此组合可以形成乾、坤、艮、兑、巽、震、坎、离八卦,分别对应天、地、山、泽、风、雷、水、火。它所说的风与水就是指自然界的风和水而言。古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依靠主观想象去看待客观世界的“风”和“水”,以求适应自然,由此推演出了一套风水理论。
在现代社会中,风水常常被视为一种迷信。《辞海》中对于风水的定义:“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辞源》则说:“风水,指宅地或坟地的地势、方向等。旧时迷信据以附会人事吉凶祸福”。然而,风水在五四运动的冲击和新中国建立后主流
古天乐承认艾滋病不负韶华上一句是什么意识的批判下并没有消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风水文化又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并且在建筑、居家等方面大行其道,涌现了诸如“房产风水”、“居家风水”等等观念,风水业已成为了一种得到社会大多数人认可的文化。这说明风水中蕴含的一些理念具有合理性。本文将探讨风水思想如何影响人们对“阳宅”的选择。
二、风水的演变
风水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风水最初是一种很朴实的相地术,主要考察哪些地方适合人类生产、生活。后来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相地术,主要研究房子应该在什么地方建造,门窗的位置等等。
(一)萌芽时期
早期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选择是出于一种本能,是为了生存而选择能够提供水、食物的地方生活。到了距今六千至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知道房屋的门要朝南开,房屋要建造在河流两旁的阶地或高出周围平地的山冈、沙地和台地上。同时,也开始了对墓地的选择,私人的埋葬方向也有讲究。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聚落规划思想和城市萌芽,出现了田园
地方观念和东方苍龙、西方白虎的观念。比如6000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人,他们把村落设置在河边的台地上,还挖掘了一条围绕居住区的长300余米、宽6~8米、深5~6米的壕沟来防止野兽和外族入侵。
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卜辞的记载,人们的选择从属于卜问的结果,带有浓厚的迷信彩。到了周代,“卜宅”发展成了“相宅”。“卜宅”是盲目的,而“相宅”是主动的。周代的多次迁都和营建新邑,如古公迁岐山、成王营洛邑等,每次都要先相地,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占卜。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体系的思想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于天下未定,诸侯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而向自然索利,加速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时,他们又渴望推测国家的兴衰和时运,促进了占卜术的发展。其中阴阳观念、五行学说、气论思想等影响较大。墓葬制度此时也出现了自然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结合,出现了“负阴抱阳”的思想。如太原市的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墓,后枕西山,面向汾水,就是“负阴抱阳”的具体体现。各种学术思潮为日后风水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初步形成时期
端午节的好词好句
汉初两代,“道”的思想流传四方,顺应天时、解说天道的阴阳、五行思想迅速发展。阴阳是我国早期自然哲学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阴阳观念的起源是人们对自然界长期观察的结果。到了秦汉时期,阴阳学说几乎成为了解释世界万物的普遍原理。例如《淮南子·天文训》中说道:“天地之袭精者为阴阳,阴阳之专精者为四时,四时之散精者为万物;积阳之热气久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阴阳学说对风水理论的形成起了方法论的作用。
我们常把阴阳五行混为一谈,其实五行说与阴阳说是两种不同的学说。阴阳说早于五行说。有人认为原始的阴阳说产生于夏代以前,而原始的五行说产生于夏代之初。这是因为五行中的“金”,古代指铜,只有等青铜技术出现后才会有五行说。另一种观点认为五行说起源于殷代的五方或五祀,因为当时已有了四方的观念,人们已认识到自己处于四方的中间,于是商代便称自己为“中商”,就是五方。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用它们来概括世间万物的本原,用它们的相生相克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衍生。五行的相生相克可以用上图表示: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北京等地四合院的大门一般是开在哪个角上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把儒家的思想与五行观念融合在一起。在天命观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天人感应”说。他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与人是通过数与类联系起来的,事物之间存在相互感应,天与人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感应。他把天、地、人、阴、阳、木、火、土、金、水并称为十大天数,用它们构建出天人合一的宇宙框架,成为认识世界、规范行为的最权威的思想准则,为风水由经验、直觉升华为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董仲舒对五行说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将五行与方位、四时的划分对应起来:“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使人必以其序,官人必以其能,天之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