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漳州千年衣冠望族陈元光家族
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漳州千年衣冠望族陈元光家族在福建、广东及至台湾一带,被民间尊称为“开漳圣王”的陈元光及其家族,从唐代起以军功起家,祖孙四代连续担任漳州刺史,历时百余年之久,为漳州及福建地区的开发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立下不世功业。其子孙在漳州、在故乡光州亦多有惠政,深受人民爱戴。后人为陈元光立碑建庙,把他敬为一方神祉。顶礼膜拜,香火至今不绝。陈元光家族称得上是漳州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衣冠望族。
自唐以降,漳州陈氏子孙或以政绩,或由功名,或因忠义,相继显名于世。其中南宋时期陈氏裔孙陈淳在文化上的建树,更使漳州陈氏由一个钟鸣鼎食的官宦世家,升华为一个诗书衣冠之族,一个超越科举入仕,有着厚重积淀的文化大族。漳州陈氏正以忠孝立身和诗书传家的家风,良好的人文操守和政治良知,使其家族人才济济,相望不断,从唐代一直延续至明代,兴盛了近千年。
(一)入闽开漳家族始盛
漳卅,古属七闽之地。《周礼〃夏官职方氏》有云:“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
、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郑玄为之注曰:“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七闽之地,即泛指现在的福建地区,还在周王朝之时已列入中原统一王朝的版图。
而在秦王朝建立之前,在我国南方和东南部边远地区是古老的越族人民居住的地区。古代的越族当时被通称为“百越”,广泛分布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两广地区,各自独
立,互不相属。秦始皇灭楚之后,很快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带的越族,设臵会稽郡。接着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31),分别征服了居住在今温州一带的东瓯和福建境内的闽越,设臵闽中郡。这样,福建地区便由王朝中央政府统一派官治理。经过秦汉、三国、魏晋和南朝历时数百年对岭南地区的开发经营,越、汉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到西晋末年,中原地区遭受着“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蹂躏,大批世家豪族、官僚士大夫家族和普通老百姓之家,皆纷纷南渡长江以避战乱,因此便有许多人户迁到七闽之地,进一步加强了越、汉各族人民的融合,促进了对闽越地区的开发。但一直到隋唐时期,闽越之地与先进的中原地区比较起来,却仍然被称之为蛮荒之区,人烟稀少,河泽阻隔,草茂林密,交通阻塞,到处荆莽丛生,象虎四处奔突袭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到处还是一幅荒凉景象。另在绵亘数十里的九侯山上,则是“盗啸聚”,彼此争斗不休。
尤其是自六朝以来,中原王朝所派戍闽者屯兵于龙溪,阻江为界,插柳为营,两岸尽属“蛮獠”(是古代文献中对当时山越族人的称呼)。此外畲民大批迁徙入闽,与当地土著融合一起,使九龙江流域的“蛮獠”声势更为浩大,大规模地与唐皇朝对抗。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闽南地区又发生“蛮獠”啸乱,声势夺人。居民苦之,企盼朝廷派军队平定叛乱。为了靖边统一,开发闽西南,故此唐王朝诏令当时尚在广州的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出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三千六百名,自副将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员将领,前往平定叛乱。
陈政,原籍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出身于将门之家。他的父亲陈克耕,唐初曾跟随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立有战功。陈政也以从征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深得朝廷重用。对于此次平叛,唐高宗专门颁发《诏陈政镇故绥安县地》诏。“绥安”之为县,著于晋,废于隋,故地遂为后来漳州治所。诏书中写道:“陈政刚果有为,谋猷克壮。今进尔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将士自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员,从其号令,前往七闽百粤交界绥安县地方......开屯建堡。靖寇患于灾荒,奠皇恩于绝域。”诏书中还说:“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从这道诏书中不难看到:一方面,唐朝政府对此次平叛非常重视,并不因为闽粤为蛮荒之地而有所轻视,这也是大唐统治者的政治远见,更是唐帝国国力强盛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从诏书中自然会了解到陈政此人的才干及
其深受朝廷的器重。若其没有卓越杰出的才能,唐高宗自然不会在诏书中写下“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这样的话。这也反映了唐高宗的言辞恳切及其求将若渴的心情。
身负朝廷的重托,陈政率领兵将并携其子陈元光南下。到达闽粤之地后,随即率军队展开平叛。陈政刚入闽时,“蛮獠”出没无常,戍卒阻九龙江之险,与之相持。后来陈政采用属官丁儒“遣人沿溪而北,就上流缓处结筏连渡,从间道袭击之”的建议,遂建寨柳营江(即九龙江)之西,以为进取。唐官军刚开始沿九龙江垦屯经营,蛮军便集结攻打。初战,陈政疲师劳军,寡不敌众,先胜后败,支持不住,便退守到九龙岭,奏请朝廷增派援兵。唐朝廷遂又命陈政之兄中郎将陈敏、右郎将陈敷率领固始五
十八姓军校,从中州固始前往增援,陈政的母亲魏氏(史载为唐初宰相魏征之胞妹)以七十五岁高龄亦助子随军前往。行至浙闽交界的途中,陈敏、陈敷却先后得瘟疫身亡,葬于江山县,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陈政的孙子陈元敬入闽北浦城后也病死。幸亏魏夫人足智多谋,率众继续南下,人闽后与陈政会合,屯兵福建云霄镇,作宅于火田村。在经过漳江时,魏夫人赞叹这里的山清水秀,她对随行的家乡父老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所以后世漳州、漳浦之名,皆本于此。
经过八九年的多次征战,陈政率领兵将击败了潮寇和蛮军的联合进攻,并打通潮泉通道,平定了包括龙岩在内的闽西南的“蛮獠”啸乱,还军屯垦于云霄一带。高宗仪年(677),陈政因长期积劳成疾而病卒。其子陈元光当时才二十岁,他在祖母的辅佐下,慨然代父领兵,继续平叛,从九龙山一直打到潮州。
陈元光字延炬,生于高宗显庆二年(657)二月十六曰。自幼长得丰姿卓异,又博览经书,兼通儒术,尤好兵法,“习韬钤(即古代兵书《六韬》及《玉钤》),所著兵法,射决与黄石公素书及太公韬略”。年十三领光州乡荐第一,是个文武全才,更是有胆有识的将门虎子。
陈元光代父领兵之时,正好广寇陈谦连结诸蛮苗自成、雷万兴等人再发动叛乱,进攻潮阳。潮阳守帅不能自救,陈元光遂派出轻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平定盗寇,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此后经过数百次战斗,其他地方的叛乱也相继被平息了。
章龄之陈龙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又有强盗起而进攻南海边郡,循州
司马高琏受命专征,并命陈元光提兵入潮增援。陈元光伐山开道,潜袭贼寇堡垒,俘获“盗贼”以万计,岭表得以安宁。事后还军于漳州,有关官员将此事奏闻朝廷,陈元光以平乱功晋正议大夫,正式被任命为岭南行军总管。
经过几年的经营,漳州地区逐渐安宁。武则天垂拱二年(686)陈元光上疏奏请:《周官》所云之“七闽”,宜增为八,请建于泉、潮间,命刺史领其事。于是当时朝中重臣裴炎、娄师德、狄仁杰等人联名上书认为:福建处于蛮荒、偏远之地,万一派去的官员不熟悉当地的民风民情,当地居民不仅无法安居乐业,还会反受其害。陈元光随其父陈政人闽已久,熟悉当地情况。又多次平息叛乱,当地居民对其感恩戴德。而且陈元光为人诚信可靠,其忠诚足以信赖,不如让他兼领州刺史。
于是经过认真商讨,唐朝廷遂下诏批准在福建西南境建立漳州郡,并臵漳浦县以属之,命陈元光任漳州刺史。朝廷还特别允许陈元光:州自别驾、县自主簿及尉以下属官,“听自注用”(即由其自己选人命官)。于是自部曲子弟马仁等:颇具才干谋略之士,皆被陈元光提名所请,由朝廷授以司马等职。
也的确没有辜负朝廷的重望,陈元光带领手下属官,在漳州开始了有计划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陈元光坚持劝农重本,主张“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辟地臵屯,招徕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提倡“明王慎德,以徕四夷”的德治思想,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又礼士用贤,厉行法治,“奏立行台于四境,以时巡察”。据光绪《漳州府志〃兵纪》记载,陈元光所建四处行台:一在泉州之仙游松州堡,上游直抵苦草镇;一在漳
州之安仁乡南诏堡,下游直抵潮州之揭阳县;一在长乐里佛潭镇,直抵沙澳里太母山而止;一在新安里太峰山卢溪堡,上游直抵太平镇而止。与此同时陈元光还在闽西南建有三十六堡所,并驻兵把守。陈元光所建四个行台之一在龙岩,自己也就经常进入闽西开边巡守。龙岩是漳、汀之间交通孔道,是陈元光戍守的重点,也是开发的重要村镇。陈元光注重兴学校,开风化,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尤其对山越人以招抚为主,和亲通婚,德威并重。把愿意归附的“蛮獠”集中择居,凡归顺者,划给他们一定的土地,教其先进的农耕技术,让其自己耕种,自己管理,史称“唐化里”,也称“九龙里”。并努力“化蛮獠之俗为冠带之伦”,鼓励部下与畲族妇女通婚。正是这些开明措施的实施,使荒蛮落后的闽粤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使得漳州属境宴然,“无桴鼓之声,号称治平”。这一地区“北距泉(州)兴(化),南逾潮(州)惠(州),西抵汀(州)赣(州),东接诸岛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举,号称乐土。”而陈元光家族及其所带来的固始五十八姓也在漳闽之间落地生根。
纵览陈姓历史,自舜帝以来,陈姓子孙先后在中国版图上建立过春秋之时的陈国,战国之时的齐国,秦末的张楚,南北朝时的陈朝等等,帝王之气十足。唐朝的极盛时期是一个开疆拓土的时代,闽南之地远离中央,陈元光凭其杰出的军事、政治才干开拓经营着这片土地,却毫无非分之想,忠心耿耿地做一员封疆大吏。父亲去世后,他把父亲葬于云霄山,结果有望
气者指着陈政的墓曰:“此地有王者之气。”陈元光说:“岂敢当此。”马上把父亲的坟墓迁到大溪峰,后来又葬祖父母于半径山,结庐守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