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里的书法博物馆(二)快雪堂(上)
北海公园里有两处展示中国古代书法石刻珍品的展厅。一处叫阅古阁,另一处叫快雪堂。有关阅古阁和快雪堂的来龙去脉,前面博客已经做过介绍。今天来游览快雪堂。
快雪堂位于北海公园波光潋滟的太液池北岸,紧邻九龙壁,规制宏敞的阐福寺东侧。 植被掩映之下,拾级而上,有一组南北走向,三进院落的灰瓦平房。 这块石碑上镌刻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北海公园快雪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评委会,2013年9月”。 快雪堂书法博物馆匾额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题书。 门口的这两个石狮子被精心保护起来,可能是原装货吧。 快雪堂书法博物馆有三进院落,由澄观堂、浴兰轩、快雪堂组成。这组建筑是根据地势南低北高随山就势而建,古朴幽静。院落的特点是庭院式建筑,有重檐垂花门、景窗;有回廊、卧角廊、抄手廊与各大殿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庭院式格局。
第一进是澄怀堂院落。 建园匠人根据各种树木花期的不同,巧妙组合,使这个院落三季有花果,四季常青绿。 第一进院落正房为“澄观堂”,堂内匾额是“乐意静观”,联曰:“娱目引清机,烟霏林秀;会心得佳趣,月印波澄”。 东西两侧都有门通向侧院,不开放。
第二进院落是典型的四方型院子,包括南房、北房、东房和西房。主殿浴兰轩建于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 年),是清朝皇帝到阐福寺拈香祈福时休息更衣的场所。 第二进院落东墙有9块石刻。没有说明,仔细研究一番,认为是兰亭禊会图画石刻。 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古代春天的修禊日),四十多位全国名士应东道主会稽内史王羲之的邀请,亮相于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传说王羲之是于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 324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件书法珍品到唐太宗手里,他爱不释手,临死竟命人用来殉葬。从此后世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兰亭修禊图》即根据《兰亭集序》而作,再现了兰亭流觞赋诗之盛况。
据杨震方《碑刻序录》云:“刻《兰亭图》于石有多种,但有名者为明周宪王所刻。”这里的明周宪王,即朱有燉(1379年-1439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橚之嫡长子,朱元璋之第六孙,洪武廿四年(1391年)三月受册为周世子。在明惠帝发起的削藩行动中,与其父朱橚一同被废为庶人,迁徙云南。至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后,方才恢复爵位。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周王朱橚病薨,朱有燉袭封周王爵,在位近14年。至
明英宗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朱有燉薨于封国河南开封府,享寿61岁,以其博闻多能而谥为“宪”,故世称“周宪王”。 朱有燉同时也是中国戏曲史上重要的杂剧作者,他创作的31本杂剧至今悉数存世,为元明两代杂剧作者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一位。其作品原刻本今保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仅次于《元刊杂剧三十种》后年代最早的杂剧刻本,在戏曲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碑首为朱有燉的款识:
“右王羲之《修祓禊帖》为古今书法第一,自唐以来摹拓相尚各有不同,而传之久远者惟石刻,故存后世有定武、褚遂良诸家不啻数十本,赝者尤多。惟以定武为逼真,其它亦有可观者。予阅之颇多,今以定武本三、褚遂良本一、唐模赐本一刻之于石,复书诸贤跋,仿李伯时之图兼禊帖诸家之说,共为一卷,读书之暇惟自以为清玩,非敢遗示于人以为楷式也。永乐十五年岁在丁酉七月中瀚书。”铁竹堂 款识并未署名,但从所钤“东书堂图书记”的藏书印可以推断出作者乃朱有燉,因据考证,启用“东书堂”斋号的只有朱有燉一人。 文中所说的李伯时,即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汉族,舒州(今安徽桐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 这就是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兰
亭图》是将王羲之《兰亭序》中四十二人游宴赋诗的盛况及周边景物展现在一幅画卷上,以笔绘法绘图、线刻形式摹勒上石。图首,王羲之坐于临水亭榭内,捻笔抚纸,构思其间。亭前叠泉奔流,白鹅嬉戏水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