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与非遗齐珍——猫山村
作者:***
来源:《乡村地理》2022年第02期
在距黔西县城32公里的地方,无人机将一个面积8.6平方公里的小山村,拍出了浓墨重彩的油画效果:大片大片的田野既平静又五彩缤纷,鹅黄、翠绿、幽蓝……甚至还有深青中夹杂着星星点点的淡粉,只是田野就已如此鲜艳亮丽了!加之田野四周包围着高低不一的山峰,时值初夏,空气中还弥漫着氤氲的水汽,无人机里欣赏到的山村,宛如童话故事里的仙境。这就是毕节市黔西市钟山镇猫山村,保持着清丽幽美的田园风光,珍藏着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还传承着赏心悦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猫山村约有600户居民,其中,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5%。布依族同胞十分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游客到来时,不少村民都会穿上布依族传统服饰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无论是靛蓝、桃红还是黑的布依族民族服饰,女装所搭配的帽子总少不了亮晶晶的流苏额饰,总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眼下正是荷花盛开的大好时节,看着一个个身着布依族服饰的女子在荷塘里采摘荷花,她们靓丽的帽子,与秀丽的荷花相互映衬,那般画面让人忍不住惊叹:布依族众制作传统服饰的手艺,与大自然赋予荷花的姿,美得不相伯仲。千户苗寨旅游攻略详细
若没有曲折悠长的历史文化熏陶,也许,猫山村只是贵州多个景清幽的山村之一而已。但其实,早在2009年就被评为贵州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的猫山村,连民居都折射着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彩。
当地的八卦古寨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成形于清朝道光年间,是名副其实的八卦阵格局。在八卦古寨,几乎没有独门独户的房屋,即便是不同姓氏的人家,也依然做到房屋连片,巷道相通。巷子的石墙用干砌法砌成排列有序的造型,它们与四周茂盛的梨树结合成当之无愧的“八卦大梨园”。如此点、线、面纵横交错,是为了在冷兵器时代尽可能地起到防御外敌的作用。虽然已经历数百年的风雨,但迄今依然有100多户老房子保存完好。
和老房子一并笑傲风雨的,不只是那些苍翠茂盛的古树,还有青幽幽的藤蔓植物。有几处外墙可以看到深青的藤蔓植物攀爬其上,墙是深灰,植物是深青,两种冷系结合在一起,显得既高冷又略带不服输的生机。
当地三组山上的萨拉门洞堡,相传翼王石达开兵败时曾藏身于此。然而,太平天国的故事年月已久远,是传说还是事实,如今无从考证。不过20世纪30年代,萨拉门洞堡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那时候,红军建立起湘鄂川黔苏区,而猫山村也位于其中。今天,我们依然能够从萨拉门洞堡见识到,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军民团结一条心反抗壓迫势力的坚毅与不易。
远远望去,位于半山腰的萨拉门洞堡,被郁郁葱葱的山林植物包围着,看上去生机盎然。走近后发现,虽然石墙的破损程度不是很严重,但它沧桑斑驳的模样,还是让观者感到战火犹在耳旁飞的心惊。用于砌墙的石头大小不一,但是砌得很工整,看得出在那个年代已算是较高的工艺水平;凡是被砌成楼梯的地方,多半已碎的碎,塌的塌,没有一处楼梯是平整的。而那些叫不出名字的野生植物,它们在断壁残垣中谢了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门洞堡一起见证岁月静好。
猫山村的古迹,虽然清冷斑驳算不上华丽,但是猫山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令人心神荡漾。
回到八卦古寨,漫步在清幽的石板路上,总是时不时听到琵琶、笛子等乐器的声音。然而最震撼的还是铜鼓。被收入毕节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布依族磨经,正是从当地铜鼓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和我们常见的立在地面上的大鼓不同,当地的铜鼓是悬挂起来供演奏者击打的。
如果击打铜鼓会让远道而来的你感到手臂乏力,那么,不妨参与到另一个非遗节目《铁树开花》去。不必因《铁树开花》的名头讶异,这其实是一支热情好客的舞蹈,颇有千人转
场之意。我们并不需要高难度的劈叉下腰凌空跃,只需换上布依族民族服饰,布依族众就会热情地带领我们加入其中,手牵着手一起跳出仿佛千人转场的如虹气势。
也许是当地如画风景里珍藏着古代建筑,也许是当地人民热情好客的同时,亦能歌善舞懂乐器,相关部门在近两年决定因地制宜,提出“以诗画为媒”,大力发展当地文旅事业,让乡村振兴结出更丰富的硕果。
如画的风景虽然带不走,但是当地人民热情表演的非遗,我们却可以参与其中,体会、铭记那份喜悦与深情。那不仅是布依族人民对我们的欢迎,那还是整个猫山村人民对历史文化的坚守传承。(责任编辑/孙晋楠)
村寨信息:
区位:毕节市黔西市钟山镇猫山村
交通:从贵阳乘坐高铁到黔西高铁站,再换乘前往钟山镇的客车。
乡村特:大方臭豆腐干、赵老五黄粑、擂茶糍粑、毕节臭豆腐干、黔西粽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