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的今天,微博、、微小说、微经济等
微文化大行其道,我们显然已跨入了“微时代”。 微电影一词的产生,不可否
认是源于微博、的兴起,类似微小说、微情书等。从《老男孩》到《七喜
系列视频》到《看球记》,我们看出,无论哪一类微电影的成功都是需要依赖
原创优秀的故事、成熟创新的拍摄手法、话题营造、商业支持和渠道宣传的。
说是微电影,但微投资不微利润、微成本不微技术、微片长不微深度。
[关键词]微电影 分类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
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
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
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
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
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
(30秒-300秒)放映、“微(超
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
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
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
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
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
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1]
虽然至今没有一个让业内各方
都认可的完整定义,但这并不妨碍
“微电影” 以它的微播出平台、微
规模投资、微制作周期、微时放映
的“四微”特征成为2011年以来最
火的视频形式。
微电影的最初尝试可追溯到
2001年,宝马北美公司集结八位世
界级一流的导演, 推出八部具有鲜明
个人风格和创新性的电影短片,而
当年香港导演伍仕贤打造的片长11
分钟的影片《车四十四》则可以看
作是国内微电影的最初火种。2010
年年末,被称为史上第一部微电影
的凯迪拉克《一触即发》, 开始真
正让微电影的风暴“一触即发”。
2011年,随着腾讯“9分钟”微电
影计划、奇艺“城市映像”微电影
计划、盛大“选美”微电影计划纷
纷启动上线,各大门户、视频网站
大举进军微电影领域,掀起新一波
的微电影热潮,微电影显然已成为
网络时代新宠和新的掘金热点。纵
观微电影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分
为以下五类。
一 、广告式微电影
这类微电影与病毒式广告或者
广告特辑最为相像。对有先见的广
告主来说,微电影是有效的商业手
段。在营销策划者看来,微电影是
用拍电影的方法讲述品牌的故事、
并实现品牌商业诉求的新营销手段。
如今,广告需要采用更软性、更灵
活、更易被接受的营销方式,而定
制专属于品牌自身的微电影则成为
新的行业趋势。一方面,微电影比
传统广告更有针对性,观看它的人
主要是具有较强购买力的年轻人;
另一方面,通过微电影,可以把产
品功能和品牌理念与微电影的故事
情节巧妙地结合,用精彩的视听效
果达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使观众
形成对品牌的认同感。2010年末,
号称史上首部微电影的《一触即发》
在线上线下宣传搞得轰轰烈烈。这
是一部由凯迪拉克投资,吴彦祖主
演,投资过亿,充满好莱坞大片风
格的短片。后来又邀请莫文蔚出演
第二集《忠于自由》,同样是大手
笔请来戛纳广告节金狮奖得主的
Antony Hoffman担任影片的导演及
摄影。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66
号公路》就让观众在获得电影观赏
感受的同时带动与消费者的情感互
动,灌输了品牌理念,提升了品牌
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使得广告中的
系列车型在部分城市出现热销。
而近来的七喜“穿越”等系列
的微电影、益达木糖醇“酸甜苦辣”
微电影,不仅因其故事情节大受欢
迎,更是通过植入促销信息的方式
让品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宣传。去
年,发力于网络搞笑视频的七喜
到了才华出众的胡戈,拍摄了一系
列的七喜微电影,已发布的有《七
喜广告—“史上最温馨的情侣”》、
《七喜广告—“圣诞节许愿”》、《七
喜广告—“最绝的蝴蝶效应“》三支,
情节极其夸张紧凑恶搞,糅合当下
网络最爱的时空穿梭、日和动画、
小月月、外星人等元素,作品在发
布当天转发量已经过数十万。另外
为家安空调消毒剂拍摄的《咆哮私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11
浅析微电影的分类
奔谍战剧》,更是大胆反讽传统电影植入广告,以“广告植入电影”的方式制作。不可否认的是,灵活、
有创意、更贴近消费者的低成本独立制作,确实比广告公司有更高的回报率,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广告商的青睐。
二 、作者式微电影
与作者电影类似,这类微电影有着强烈的作者个人彩。一是网友们的原创搞笑视频,代表作有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后舍男孩系列mv、《看你妹之网瘾战争》等,这些视频并不带有商业成分,大多数只是网友一时兴起制作的,影响较大但时效性短;二是有专业背景的学生或者年轻导演的作品,主要是毕业作品。这些短片成本极低,基本也不带商业性质,但制作精良,含义深刻,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电视或电影等媒介上播放,从而投入到网络上传播。某些优秀的作品时效性也很长。比如当年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伍仕贤的《车四十四》(拍摄于2001年,后获得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宁浩早期的《星期四,星期三》、《绿草地》,都引发了许多共鸣。
拥有深深本土情节,曾就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纪录片拍摄的谢文君,在高中时代就拍摄《阿星来了》及其后的同样班底的《相送爱》,获得了逾百万的点击量和中山大学dv大赛最佳影片等奖项。后成立了粤拍粤掂工作室,聚集了一众热爱广州热爱电影的年轻人,以共同振兴“广产片”为己任。相继拍摄的《正在消失的羊城》、《第二次初恋》、《恩•宁》等温情细腻风格的微电影,以纪录片、伪纪录片(情节经过修饰)的体裁,记录广州文化,反映当代青年人的爱情观,社会观,商业痕迹很少。
微电影作为新兴事物,从制作
到播出都是基于网络平台,目前国
家并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这也使
得微电影获得了更为宽松的创作空
间,更易于新锐导演和演员电影理
念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见,微电
影为更多有志于电影创作的人提供
了表达和成就自己的机会,他们的
执著追求、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天才
想象必将带来更多优秀的微电影作
品。而微电影的创作也为年轻导演
今后的电影之路积累经验,这也将
改变中国电影的面貌,推动中国电
影的发展。
三 、电影式微电影
这类微电影与传统意义的电影
短片最为类似,多由视频网站筹拍。
2010年下半年,优酷开始推出自筹
自拍自推的10部电影短片《11度
青春系列电影》,将优秀的原创作
品与成熟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有效良
好的结合,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第
一部顶级专业制作的同主题系列微
电影。加盟的11位新锐导演围绕“80
后的青春”这一统一主题,各自创
作一部短片。其中,以《老男孩》、《泡
芙小》为主打的微电影系列反响
duwenze热烈,所谈论的80、 90后青春与
梦想,困顿和矛盾,真诚地沟通与
表达,直面人生,给人以激奋与理性,
线上线下影响很大。《老男孩》片
长42分钟,耗时16天,投资70万
的微电影,让影片的导演和主演的
真实组合“筷子兄弟”成为了真正
的平民明星。
2011年4月12日,香港著名
DJ、作家卓韵芝开始在微博宣传《你
还可爱么》系列短片。“你还可爱
么”团队邀请了十二位香港导演炮
制十二套创意短片,务求将香港各
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再次带到香港人
眼前,让大家作出反思。藉此呼吁
各位关爱多一些,靠近多一些。其
中因为有卓韵芝、彭浩翔、杜汶泽、
林二汶等明星参与,制作班底专业
且体裁广泛感情细腻,赢得了不少
眼球和赞誉。这些非商业性质、倡
导优秀社会价值观的微电影,是值
得好好保留和发展的。
2011年9月12日,由腾讯视
频、湖南卫视、天娱传媒联合出品
的“2011快乐女声--青春态度微
电影”陆续上线,通过提出十个“敢
不敢”的青春质疑,引出十个由“2011
快乐女生全国十强”演绎的青春故
事,这也成为国内首部集娱乐、综
艺选秀、微电影为一体的系列作品。
据金鹰网报道,刚上线两集的快女
微电影总点击量已轻松过亿并直冲
两亿,创门户网站点击量新高。
四、公益式微电影
这类电影主要是公益传播为主,
随着社会中各种让人漠视的行为开
始出现后,人们也越来越需要去传
达公益。现在已经有较多的导演拍
摄公益微电影,他们也是看准了微
电影的影响力。2011年7月,张铭
导演的《三个儿子》、《三个爸爸》,
一经播出,短时内出现很高的点击
率,网友们纷纷表示看过之后非常
有感触,时下,明星做公益已经不
罕见,但其实很多是为了去自我宣
传,解决公益电影的资金来源问题
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公益微电影需
要发展壮大,就需要每个人去看更
好的关注,行动起来去做微公益,
公益电影不像公益广告那样,已经
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它需要不断
地成熟化,才能较好的利用微电影
的影响力。
五、 预告片式微电影
这类微电影主要是用于传统电
影和某些活动的宣传推广,将传统
的碎片式预告片换成用微电影的形
式来表达,更具有故事性,更容易
吸引观众。在看到了微电影的宣传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baike.baidu/view/4342291.htm
作者简介
董军华,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力度和受欢迎程度后,很多电影电视剧预告片宣传片开始用微电影宣传造势。在“微电影”概念被凯迪拉克炒热之前,网络红人胡戈就已试水广告式微电影。他2009年加入阿里巴巴“创意公社”,拍摄电影预告片式广告《鞋袭——总统的反击》预告片,在当时已经受到不少关注,后来也在微博上广为转发。许多明星也把自己的活动拍成微电影。例如陈坤在自己的“行走的力量”这一活动便利用了这一模式,对自己的这项活动进行推广。在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的今天,微博、、微小说、微经济等微文化大行其道,我们显然已跨入了“微时代”。 微电影一词的产生,不可否认是源于微博、的兴起,类似微小说、微情书等。事实上,微博、、微电影已经成为了“微时代”到来的独特标识。如果说微博碎片了
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碎片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微电影无疑正在碎片光影故事的讲述逻辑。从《老男孩》到《七喜系列视频》到《看球记》,我们看出,
过一批演员表演上表现形式感极强的电影作品,如三十年代的《芭蕉叶上诗》、《歌女红牡丹》、《雨过天青》和《歌场春》等等。可以说,中国电影中以演员外部表现技巧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作品产生和发展并不亚于好莱坞。但是可惜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类型化的电影生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记忆中所能有的印象除了舞台艺术片以外,不过是《海上生明月》等少数的几部,而且形式比较单调,基本以歌曲演唱为主,歌曲中的戏剧成分也极少。但就是这极少数的作品,也依然在挑战着当时一统天下的斯坦尼心理现实主义的表演理论体系。
近年以来,随着国外舞台艺术片《猫》、《钟楼怪人》,以及音乐剧改编电影《红磨坊》、《芝加哥》等影片进入中国,中国电影歌舞片类型的发展步伐也在日渐加快。已经放映和正在创作的如《如果•爱》和《爱我就给我跳支舞》以及《精武门》等等,都在尝试着以歌舞等艺术表现形式为手段,增加演员的外部表现技巧以达到加强对观众的感染力,并同时使电影观众对于影片的戏剧情境时刻作者简介
邵梁,江苏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导演,在话剧《海鸥》、《三姊妹》、《樱桃园》、《如梦之梦》中担任主演;导演作品:话剧《西哈诺》、《八美千娇》、《最后的堡垒》、《糊涂戏班》、《大湖濯缨》、《赤子》、《华沙旋律》、《Hi 伙伴》;音乐剧《老虎断案》;人偶音乐剧《周处除三害》;电
视连续剧《错爱》、《影》等。导演作品先后获江苏戏剧奖校园戏剧奖,全国优秀儿童剧调演优秀演出剧目奖,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文化奖。
无论哪一类微电影的成功都是需要依赖原创优秀的故事、成熟创新的拍摄手法、话题营造、商业支持和渠道宣传的。说是微电影,但微投资不微利润、微成本不微技术、微片长不微深度。
保持间离的效果。
这种电影类型的发展和变化,势必带来对于影视演员表演观念和要求上的变化。它使得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演观和理论体系,而是通过外部技术要求上的变化使中国影视剧中演员的表演在风格流派和理论体系上产生了重大突破并得到极大拓展,让国产电影中的表演体系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状态。使电影表演美学从单纯再现生活的原形态达到了一种表现美学的高度。
这样的发展变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也势必对电影表演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到两点:1、影视表演风格的多样性将成为一种趋势。2、影视演员外部表现技巧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预见到这种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在影视演员的基本功和外部表现技巧的日益退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一部分演员越来越依赖于电影的后期制作技术而忽视了自身的艰苦训练和努力,这是需要
我们所有人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改革开放不但发展了经济,更使得我们以往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今天,影视表演风格的多样化必然将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发展变化是随着电影本体的发展而来的,它将成为一次对于电影表演观念上的一次变革。这个变革,将不仅仅只停留在表演理论体系上,而是会延伸至我们对于电影表演与电影关系的重新认定,甚至可能影响到我们对电影本身的认识。
(上接14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