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 o.6,2020G ener a.N o.177
2020年第6期(总第177期)
J our nal of Q i qi har J uni or T eacher s ’C ol
l ege 一、
引言朱立元先生在《美学》一书中提到:“审美形态源于人生实践,审美存在方式是人生的存在方式,如果说优美与崇高体现了人生存在实践中的和谐与对立的人生样态,那么悲喜剧则体现了人生存在实践中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样态①”。之所以说悲剧、喜剧可以体现人生存在实践中的否定性和超越性,是因为悲剧是每个人在存在中深层体验过后的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和对人的命运的思考和感悟;而喜剧则是通过错乱的、滑稽的外表去真实的、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阿Q 正传》正是把悲剧与喜剧这两种审美形态融合在一起,通过运用喜剧错乱、滑稽的外表演绎了一段令人心痛并且引人深思的精彩故事。因此,通过着力分析《阿Q 正传》的创作背景、阿Q 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夸张和讽
刺的艺术手法,并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总结、创新,进而探讨《阿Q 正传》中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二、在特定背景中呈现悲喜交融
《阿Q 正传》的创作背景是在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是统治者常用的两种手段,他们以此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因此,这个时期的老百姓愚昧无知、麻木不仁,当时的国家也是内外忧患不断。面对这样的局面,有志之士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前赴后继,辛亥革命也正在此时开始,但最终失败,中国的状况依然处于原地不动的状态———半封建半殖民地。
鲁迅先生冷静而又深邃地洞察着这一切,他深深地体会到:革命要想成功,革命要想彻底,就必须唤醒沉睡的国民。因此,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执笔看世界,他开始对社会状况、
收稿日期:2020-07-16
作者简介:赵静(1995———),女,满族,山西省朔州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审美教育。
探析《阿Q 正传》中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赵
静
(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500)
摘
要:
当悲与喜作为审美形态便不再是单纯的悲悯、悲哀、开怀大笑的情绪表达,而是一种能给人情感激荡和振奋并且有力量感的审美体验,《阿Q 正传》正是能给人这样体验的经典作品。它以喜剧为框架,以悲剧为内容,以喜剧开始,以悲剧结尾,这种悲喜交融的写作手法把阿Q 在日常生活中滑稽的丑态及其满含悲剧性的人生展现的淋漓尽致;正是这种悲喜交融的写作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独具特;也正是这种悲喜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得读者在悲喜情感中通过否定性的方式超越自我、认识生活、体悟人生。
关键词:《阿Q 正传》;悲剧;喜剧;悲喜交融;美学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958(2020)06-0041-03
A n A nal ys i s of t he A es t het i c St yl e of t he
B l endi ng of Sadnes s and J oy i n t he B i ography of A h Q
Z H A O J i ng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W hen sor r ow and j
oy as an aes t het i c f or m i s no l onger a si m pl e expr es s i on ofcom pas s i on,s or r ow,and l aught er ,i ti s a ki nd of aes t het i c exper i ence t hatcan gi ve em ot i onalagi t at i on and exci t em entand a sens e ofs t r engt h.A h Q i s t he cl ass i c wor k t hatcan gi ve peo-pl e s uch exper i ence.I tt akes com edy as t he f r am e,t r agedy as t he cont ent ,com edy as t he begi nni ng,t r agedy endi ng,t hi s ki nd ofsad and happy bl endi ng wr i t i ng t echni que s hows A h Q 's f unny ugl i ness i n dai l y l i f e and i t s f ul loft r agi c l i f e i nci s i vel y and vi vi dl y;i ti s t he us e of t hi s sad and happy bl endi ng wr i t i ng t echni que t hatm akes t he noveluni que;i ti s al s o t hi s ki nd ofsad and happy bl endi ng w r i t i ng t ech-ni que t hatm akes t he r eadert hr ough t he sad and happy.N egat i ve way beyond sel f ,under st andi ng l i f e.Key Words:A h Q Bi
ogr aphy;t r agedy;com edy;bl endi ng ofs adness and j oy;aes t het i cs 41--
国民灵魂进行深入的剖析与了解,《阿Q正传》正是在这个时期“问世”,是鲁迅先生对于辛亥革命时期畸
形社会的真实面目的揭露。当时有些人读过《阿Q正传》后感觉像是在骂自己,更像是对自己所处生活环境的再现。由此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在当时典型性、概括性之强,影响之深远。
为了迎合时代背景,作者在小说中刻画出一个名叫未庄的小镇,它环境虽小,但却五脏俱全。未庄有封建势力的代表人赵太爷,有假洋鬼子、赵白眼们、地痞流氓等浑浑噩噩的众。他们蛮横霸道,苟活在封建势力的庇佑之下,并且经常羞辱阿Q;他们也在闲暇之余“欣赏”阿Q羞辱小尼姑,以此来丰富他们“平凡”的生活;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赵太爷永远都是对的。在这个小镇里每天上演着一幕幕悲剧,并且夹杂着无知众的笑声;在这个小镇里弥漫着革命过后无法散去的硝烟,有时代风云的缩影;在这个小镇里,鲁迅勾勒出一幅中国典型旧社会的黑暗的画卷。
三、在人物塑造中体会悲喜交融
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多注重细节描写,《阿Q正传》也不例外。例如其中塑造的阿Q这一主人公,他是一个深受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农民,是一个老好人,在他的身上也有一些被大家所厌恶、唾弃、嘲笑的恶习,他是封建社会时期典型的平民代表,更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鲁迅先生用细腻的文字、精确的细节描写把阿Q悲喜交加的一生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小说中除阿Q以外的其它人物的描写也无不流露出悲喜交加的美学风格。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来探讨当把悲与喜看作审美形态时与作品中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相碰撞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
《阿Q正传》中未庄的平民们无时无刻的处在抗争、冲突与被毁灭的边缘,正如朱立元先生说过“没有毁灭的冲突,或没有冲突的毁灭,构不成悲剧;没有抗争的毁灭,或没有毁灭的抗争,也构不成悲剧②”。例如小说中的阿Q,他是未庄一个普通的、被压迫的平民,但是他不愿意接受屈辱的最低人格要求,因此,他为了可以成为“上等人”一直努力抗争——
—向大家介绍自己和赵太爷其实姓氏相同,为此他挨了打,还被剥夺了姓氏。因为在抗争中屡次失败阿Q创造了“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其实读完小说我们得知阿Q生活很窘迫,膝下无儿女,屡次“革命”无果,最终被利用、被毁灭、没有过错但却要被砍头等等。读到这些地方我们会为阿Q惋惜、会同情他、会怜悯他,之所以会流露出这样的情感,是因为阿Q有这样悲惨的一生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所造成的,而是源自他身上自带的某种弱点、过失,但是他也不是好到极点的,可能是和每一个读者类似的,看到阿Q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希望自己未来不会由于同样的弱点而受到不公的待遇,由此心里在同情小说主人公的时候也在为自己惴惴不安。
当然《阿Q正传》中也有让人开怀大笑的场景,也可算作是一部喜剧。“喜剧感的笑由于包含着深刻的理性批判的内容和犀利的讽刺,因此是一种严肃的笑③”。例如在《阿Q 正传》中阿Q同王胡的抓虱子大赛,虽然可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窘困的物质生活;第四章写阿Q的恋爱悲剧时他的一个求爱活动使得赵太爷家鸡飞狗跳,而吴妈又寻死觅活十分可笑,但是他被打逃之后却又去看热闹,仿佛和自己没有关系,就如书中所说“不知道在干什么”;再有,阿Q那种把现实与幻想混为一体,他想成为革命党就认为
自己是革命党,就像文中说的那样“我已经投靠革命党难道他们还不知道吗?白头盔的人明明到了,却不来打招呼④”,这样的情形让读者感觉很是滑稽;还有在小说结尾他画的充满喜剧性的圆等等。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的背后其实也反映出当时普通老百姓生活窘迫、想要奋起反抗却不得、思想麻木不仁等社会现实问题。
总之,当把悲与喜作为审美形态来重新审视《阿Q正传》这部小说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悲与喜不再是单纯的悲伤和喜悦,更多的是作品在刻画悲与喜场面背后的情感表达,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活灵活现的、最真实的呈现,是能引起读者对当时社会问题以及对自身问题的深层思考的。
四、在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中体现悲喜交融
夸张、讽刺是喜剧作品中经常见到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一个宏大的场面或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一个情绪特别饱满的人物形象,亦或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再现社会问题以此引起读者的共鸣。《阿Q正传》正是巧妙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向大家呈现出当时在封建社会压迫下大多数平民的生活场景以及生活环境,在令人捧腹大笑的文字中尽显讽刺韵味。
炎亚纶鬼鬼小说中夸张的描绘了阿Q以及吴妈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在未庄的点点滴滴,揭露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压迫下思想守旧、麻木不仁、生活贫苦的状态。例如从阿Q和王胡在抓虱子大赛中抓到的虱子数量之多反映出他们窘困的物质生活;从阿Q向吴妈表白的片段可以看出当时女性思想守旧,阿Q向她求
爱的时候她大可婉言拒绝,但她却寻死觅活,反应极其激烈令世人啼笑皆非;阿Q被送往刑场时吴妈呆呆的盯着大兵背后的洋炮看起来像是在走神,那个夸张的走神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祥林嫂,脑海中闪现出这样的一句话“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健全,也只能做没有任何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⑤”;在阿Q入狱时“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的⑥”,但他并没有察觉出自己是被利用;以及在小说结尾阿Q画的那个充满喜剧性的、夸张的圆等等,这些情节都是在夸张中尽显讽刺韵味,在喜剧之中尽显悲悯情感,悲喜交融,辛酸交加。
鲁迅先生通过这些巧妙的夸张,揭露出当时封建社会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毒害。之所以创作出这种类型的小说,是因为鲁迅认为愚昧无知的国民不仅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更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国民性的弱点的原因,是中国不能奋进,造成积弱的拦路虎。作者通过小说中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更深,情感更浓。
五、结语
悲剧与喜剧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也只有在人生实践
42 --
中才能得到更加深刻的体会。鲁迅先生之所以能在《阿Q正传》中准确的揭露封建社会时期下层劳动人
民的悲苦生活,这得益于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入了解,而且《阿Q正传》中每个人物的悲剧与喜剧的人生状态看似偶然,但却是在特定环境中每个深受压迫的劳动人民在不同的相处模式下的必然现象,是在偶然中蕴含的必然现象,也只有把悲剧与喜剧作为审美形态重新审视《阿Q正传》这部小说时,才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注释:
①朱立元《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
②朱立元《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
③朱立元《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
④鲁迅.《阿Q正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⑤鲁迅《鲁迅小说全集》,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年出版。
⑥鲁迅《阿Q正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鲁迅.阿Q正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鲁迅.鲁迅小说全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4]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文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5]北京市鲁迅研究学会筹委会编.鲁迅研究论文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6]吴中杰.鲁迅的艺术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7]鲁迅.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汪晖.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14.
□编辑/田猛
43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