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逍遥游》看庄子人生观的特点
送孩子什么礼物作者:王志生
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4期
综合管理员岗位职责    王志生
    内容摘要: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浪漫夸张的笔法表达了追求自由、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大瓠和大樗的“有用”、“无用”的论证,确定了超越世俗、追求本真的价值评价方式;通过鲲鹏等形象的描绘,表达了顺应自然的思想;通过大小之辩,表达了突破人类自我条件局限的渴望。
    关键词: 庄子 《逍遥游》 人生观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逍遥游》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逍遥游》体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旨趣,抒发了超越物我、遁世绝尘的思想境界,是庄子哲学的思想内核和精神寄托。庄子的“逍遥游”是寻觅个体精神安顿之所,建构个体精神家园的心灵之“游”,也是逃遁礼教和尘嚣的纷扰,摆脱功名利欲的束缚的遨“游”。
中国10大美女
    一.庄子的自由思想———有用无用之辩我和两个他的演员>发卡制作
号修改    在庄子的著述中,“有用”、“无用”表示的是一种价值关系。庄子在《物外》《山木》等篇目中有经典的论述。在这些篇目中,庄子强调无用思想,但其思想是辩证的,并不意味着他没有看到无用之患。在人所主导的世界里,人是物的主宰,物有无存在的价值,要看它对人而言有无价值,即有用还是无用。田间的禾麦固然在成熟时遭受收割的命运,田间的野草也因无用而遭受更残酷的命运—有可能刚萌芽就被连根拔除。有材之“文木”遭人砍伐,不材之木也可能因其无用而被人砍伐, 为有材之“ 文木”让出生长的空间。在《逍遥游》的最后,庄子以隐喻的方式提到了两种无用之物:大瓠和大樗。惠施用魏王送给他的的大瓠种子,种出了可以容纳五石东西的大瓠,但这个大瓠既不能用来盛水也不能“剖之以为瓢”,最后的结局竟是被惠施“以其无用而掊之”。庄子虽然批评惠施“拙于用大”,但大瓠以其无用而遭受砸烂的命运所昭示的却是更残酷的社会现实。无用的大樗为什么要树之于“ 无何有之乡”,才能达到“ 不夭斤斧, 物无害者”?其于人间世的“夭于斤斧”显然是由于它的无用, 而非有用。人对物是如此,对他人又何尝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