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诸⼦百家核⼼思想是什么,欢迎阅读!
⼀、儒家:代表⼈物:孔⼦、孟⼦、荀⼦。
作品:《孔⼦》、《孟⼦》、《荀⼦》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的⾃⾝修养的⼀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尚的⼈。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道。⾄战国时,儒家分有⼋派,重要的有孟⼦和荀⼦两派。
⼆、道家:代表⼈物:⽼⼦、庄⼦。
作品:《道德经》、《庄⼦》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称「道德家」。这⼀学派以春秋末年⽼⼦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为,万物⾃然化⽣,否认上帝⿁神主宰⼀切,主张道法⾃然,顺其⾃然,提倡清静⽆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国寡民」、「⽆为⽽治」。⽼⼦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的有四⼤派:庄⼦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学派。
三、墨家:代表⼈物:墨⼦。
作品:《墨⼦》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创始⼈为墨翟。这⼀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如⼰;兼爱,即爱⼈如⼰。「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思想上提出尊天事⿁。同时,⼜提出「⾮命」的主张,强调靠⾃⾝的强⼒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蹈⼑,以⾃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者死,伤⼈者刑」(《吕⽒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战国后期,汇合成⼆⽀:⼀⽀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物:韩⾮、李斯。
作品:《韩⾮⼦》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战国末期,韩⾮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成。这⼀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术,以严刑峻法进⾏统治;思想和教育⽅⾯,则主张禁断诸⼦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统王朝的建⽴,提供了理论根据和⾏动⽅略。《汉书·艺⽂志》著录法家著作有⼆百⼗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
。
五、名家:代表⼈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王祖贤的老公 作品:《公孙龙⼦》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被后⼈称为名家。当时⼈则称为「辩者」、「察⼠」或「刑(形)名家」。代表⼈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代表⼈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因提倡阴阳五⾏学说,并⽤它解释社会⼈事⽽得名。这⼀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物为战国时齐⼈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具有的正反两种对⽴和转化的⼒量,可⽤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学说认为万物皆由⽊、⽕、⼟、⾦、⽔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和相胜(葜)两⼤定律,可⽤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者,根据五⾏相⽣相胜说,把五⾏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统王朝的建⽴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志》著录此派著作⼆⼗⼀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令》,有⼈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春秋·应同》、《淮南⼦·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物:苏秦、张仪。
主要⾔论传于《战国策》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列为诸⼦百家之⼀。主要代表⼈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对其活动有⼤量记载。据《汉书·艺⽂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六家百七篇」。
⼋、杂家:代表⼈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不贯综」(《汉书.艺⽂志》及颜师古注)⽽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春秋》,是⼀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九、农家,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
因注重农业⽣产⽽得名。此派出⾃上古管理农业⽣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之本,应放在⼀切⼯作的⾸位。《孟
⼦.滕⽂公上》记有许⾏其⼈,「为神农之⾔」,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饔飨⽽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春秋》中的〈上农〉、
〈任地〉、〈辩⼟〉、〈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说家,⼩说家,先秦九流⼗家之⼀,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汉书·艺⽂志》云:「⼩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诸⼦百家简述诸⼦百家中,儒家创始⼈孔⼦因继承三代中原⽂化正统,在诸⼦百家中脱颖⽽出。
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百家中地位显著,⽽且还成为传统⽂化的主流、核⼼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了⽆与伦⽐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种表现。
它已渗透传统⽂化的每⼀根⽑细⾎管之中,极⼤地影响着中国⽂化的每⼀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壤⾥产⽣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是外来⽂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化的痕迹。于今⽽⾔,犹不⽌此。
儒家思想亦对世界⽂化还产⽣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本和“四⼩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化构成模式。它有⼒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西⽅国家)。
关于对诸⼦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易⼤传:‘天下⼀致⽽百虑,同归⽽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序》)。《汉书·艺⽂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略分为⼗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说。除去⼩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家"。
诸⼦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为⽽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成⼀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术。因此对后来⼤⼀统王朝政治产⽣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如儒家的“仁政”、、“⼰所不欲,勿施于⼈”的“恕道”;孟⼦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热爱⼈民的⾼尚情操;鉴借儒家的⽓节观念,来培育⾃⼰的⾃尊、⾃强的独⽴⼈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然”;法家的"废私⽴公",等等思想。
名⼠
1,儒家创始⼈孔⼦
(公元前551年9⽉28⽇(农历⼋⽉廿七)-公元前479年4⽉11⽇(农历⼆⽉⼗⼀)),⼦姓,孔⽒,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今中国⼭东省曲⾩市南⾟镇)⼈,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孔⼦集华夏上古⽂化之⼤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圣、⾄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被称为儒家⽂化圈。
译著:《春秋》,⼜称《麟经》(《麟史》)。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书的史料价值很⾼,但不完备,王安⽯甚⾄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年四季。⽽史书记载的都是⼀年四季中发⽣的⼤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的作品,也有⼈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2儒家亚圣孟⼦
(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舆(待考,⼀说字⼦车或⼦居)(按:车,古⽂;舆,今字。
车⼜⾳居,是故,⼦舆、⼦车、⼦居,皆孟⼦之字也)。战国时期邹国⼈,鲁国庆⽗后裔。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物。著有《孟⼦》⼀书。孟⼦继承并发扬了孔⼦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的⼀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合称为“孔孟”。
作品:《孟⼦》⼀书是孟⼦的⾔论汇编,由孟⼦及其再传弟⼦共同编写⽽成,记录了孟⼦的语⾔、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之⾮,民贵君轻)和政治⾏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3:儒家
荀⼦,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都是他的学⽣。
荀⼦(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字古⾳相通,故⼜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物之⼀,时⼈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东兰陵)令。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的性善论⽐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是战国末年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4:道家
⽼⼦,姓李,名⽿,字伯阳,⼜称⽼聃。公元前571年农历2⽉15⽇诞⽣,诞⾠:庚⾠⼆⽉⼗五⽇卯时,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即现址河南⿅⾢太清宫镇。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章。修道⽽长寿,⼤概活了⼀百六⼗余岁,或说⼆百余岁。与孔⼦(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20余岁。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数次求教天道问⽼⼦,⾔⽼⼦“犹龙”。
作品:《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为其时诸⼦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5:道家主要创始⼈
庄⼦(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名周,字⼦休(⼀作⼦沐),汉族,宋国蒙(蒙⼜称萧蒙或⼩蒙,⼀说今安徽蒙城⼈,另说今河南商丘⼈)⼈。做过宋国地⽅漆园吏。庄⼦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宋国,
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与道家始祖⽼⼦并称为“⽼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庄哲学”,然⽂采更胜⽼⼦。
作品:庄周著《庄⼦》。《庄⼦》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主张“天⼈合⼀”和“清静⽆为”。《庄⼦》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西汉⼤致成形,然⽽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前所传三⼗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思想核⼼,⽽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庄⼦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思想“其要归本于⽼⼦”。然⽽就庄⼦书中寓⾔、义理及《天下篇》对⽼⼦思想所评述,⽼⼦与庄⼦思想构架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才编定。《庄⼦》⼜名《南华经》。
6:道家思想代表⼈物
列⼦,战国前期思想家,是⽼⼦和庄⼦之外的⼜⼀位道家思想代表⼈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主张清静⽆为。后汉班固《艺⽂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卷。《列⼦》⼜名《冲虚经》,(于前450⾄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志》著录《列⼦》⼋卷,早佚。今本《列⼦》⼋卷,从思想内容和语⾔使⽤上看,可能是后⼈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作品:列⼦著《列⼦》。《列⼦》是中国古代思想⽂化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们⼼智,给⼈以启⽰,给⼈以智慧。《列⼦》是列⼦、列⼦弟⼦以及列⼦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篇,⼀百四⼗章,由哲理散⽂、寓⾔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基本上则以寓⾔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故事⼀百零⼆个。如《黄帝篇》有⼗九个,《周穆王篇》有⼗⼀个,《说符篇》有三⼗个。这些神话、寓⾔故事和哲理散⽂,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7:墨家学派的创始⼈
墨⼦(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说鲁国(今⼭东滕州)⼈,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墨⼦创⽴墨家学说,并有《墨⼦》⼀书传世。墨⼦⼀⽣的活动主要在两⽅⾯:⼀是⼴收弟⼦,积极宣传⾃⼰的学说;⼆是不遗余⼒的反对兼并战争。为宣传⾃⼰的主张,墨⼦⼴收门徒,⼀般的亲信弟⼦达到数百⼈之多,形成了声势浩⼤的墨家学派。墨⼦的⾏迹很⼴,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作品:《墨⼦》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墨⼦著。原有71篇,现存53篇,⼀般认为是墨⼦的弟⼦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成。《墨⼦》分两⼤部分:⼀部分是记载墨⼦⾔⾏,阐述墨⼦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取》、《⼩取》等6篇,⼀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8;法家思想的集⼤成者
韩⾮(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之⼀,战国法家思想的集⼤成者。《史记》记载,韩⾮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的学⽣。韩⾮因为⼝吃⽽不擅⾔语,但⽂章出众,连李斯也⾃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书中。韩⾮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
⼤成者,但古⼈认为是阴谋学家,韩⾮的著作⼀⼤部分关于阴谋。韩⾮⽬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所⽤、⽤⾮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
作品:《韩⾮⼦》韩⾮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辑集⽽成的。据《汉书?艺⽂志》著录《韩⼦》五⼗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残缺。
9:法家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其实应该是⽒李名斯。先秦的男⼦称⽒⽽不称姓,⼥⼦才称姓)。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秦代的政治家,⽂学家和书法家。
司马迁著《史记》,设有《李斯列传》,是现今研究李斯事迹的主要史料来源。李斯早年为郡⼩吏,后从荀⼦学帝王之术,学成⼊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持⾦⽟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作⽤。秦统⼀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车轨、⽂字、度量衡制度。
10:法家代表⼈物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带)⼈。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物。姬姓,卫⽒。⼜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於国,商鞅之“商”即⽒於居或⽒於官,⼜“诸侯之⼦⽈公⼦,诸侯之孙⽈公孙,公孙之⼦以王⽗字为⽒”。)。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王的猜忌,死后被车裂。商鞅在秦执政约⼆⼗年,秦国⼤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六国奠定了基础。
作品:《商君书》也称《商⼦》,现存24篇,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商君书》的⽂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归纳演绎,⾸尾呼应。有时也运⽤⽐喻、排⽐、对⽐、借代等修辞⼿法。《徕民》篇运⽤了“齐⼈有东郭敞者”的寓⾔,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形像性。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论点,司马迁录⼊《史记.商君列传》(⽂字有改动),⽤以表明商鞅的主张。《商君书》⽂字虽然不多,但内容庞杂,其中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法治等等诸多重⼤问题,可谓洋洋⼤观。
11:离坚⽩”学派的主要代表。是的诡辩学代表著作。台湾组合
公孙龙,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离坚⽩派的代表⼈物。战国末年赵国⼈。能⾔善辩,曾为平原君门客。他提出了“离坚⽩”、“⽩马⾮马”等命题,认为对于“坚⽩⽯”,“视不得其所坚⽽得其所⽩者,⽆坚也”;“拊不得其所⽩⽽得其所坚者,⽆⽩也”,强调视觉与触觉的差异故“坚⽩⽯⼆”。⼜分析⼀般与个别的关系,强调“⽩马”(个别)与“马”(⼀般)的区别,得出“⽩马⾮马”的结论。
作品:《公孙龙⼦》是中国先秦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孙龙的重要著作。据《汉书.艺⽂志》记载,《公孙龙⼦》原有14篇,后来多数散失。《隋书.经籍志》只在“道家”下列《守⽩论》。现存的《公孙龙⼦》⼀书只有6篇,保存在明代的《道藏》中,该书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怀疑它的真实性,
认为今本《公孙龙⼦》是晋朝⼈根据零碎材料编纂起来的,在⼀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孙龙⼦》的本来⾯⽬。该书是研究公孙龙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的重要史料。公孙龙著。
12:名家,“名辨之学”倡始⼈
邓析(前545-前501)】河南新郑⼈,郑国⼤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与⼦产同时,名家学派的先驱⼈物。他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新派,他第⼀个提出反对“礼治”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称“中国最早的律师”。
13:阴阳家学派
邹衍是中国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与代表⼈物,汉族,战国末期齐国⼈。⽣卒年不详,据推断⼤约⽣于公元前324年,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相传墓地在今章丘相公庄镇郝庄。主要学说是“五德终始说”和“⼤九州说”,⼜是稷下学宫学者,因他“尽⾔天事”,当时⼈们称他“谈天衍”,⼜称邹⼦。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邹衍著了《邹⼦》49篇和《邹⼦终始》56篇。
14:纵横家的⿐祖
王诩,⼜名王禅,⿁⾕⼦,是历极富神秘⾊彩的传奇⼈物,春秋时⼈。常⼊云梦⼭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故⾃称⿁⾕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祖,
是中国历⼀位极具神秘⾊彩的⼈物,被誉为千古奇⼈,长于持⾝养性,精于⼼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
关于责任的作文 《⿁⾕⼦》历极富神秘⾊彩的传奇⼈物⿁⾕⼦著,它融会了⿁⾕⼦毕⽣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明的。《⿁⾕
⼦》共⼗四篇,其中的转丸,却乱已失传。《⿁⾕⼦》,⼜名《捭阖策》。⽵简⿁⾕⼦《⿁⾕⼦》共有⼗四篇,其中第⼗三、⼗四篇已失传。
放肆 15:西汉经学家、⽬录学家、⽂学家。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字⼦政,沛县(今属江苏)⼈。刘向的散⽂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
《战国策》是⼀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争的⼀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
〕游说之辞的汇编,⽽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献策、智⼠论辩有关,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6:法家
月亮的故事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商⼈,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商⼈,故⾥在城南⼤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三年,其门客有三千⼈。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的《吕⽒春秋》(⼜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物。有关成语:⼀字千⾦。
《吕⽒春秋》战国末期卫国商⼈,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吕不韦著《吕⽒春秋》,《吕⽒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遗语、古籍佚⽂及⼀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吕⽒春秋》深得⼈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出诸⼦之右”。客观地说,《吕⽒春秋》不是⼀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些寓⾔故事,⾄今仍脍炙⼈⼝,富有教育意义。书中还提出
了“法天地”、“传⾔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些天⼈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连接打印机
17:战国时期农学家、思想家
许⾏(约公元前372年~289年),楚国(都城江陵纪南城,后迁安徽寿县西南)⼈,⽣于楚宣王⾄楚怀王时期。滕⽂公元年(公元前332年),许⾏率门徒⾃楚抵滕国。滕⽂公根据许⾏的要求,划给他⼀块可以耕种的⼟地,经营效果甚好。⼤儒家陈良之徒陈相及弟、陈幸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为师,摒弃了儒学观点,成为农家学派的忠实信徒。同年孟轲游滕,遇到陈相,展开了⼀场历的“农”“儒”论战(《孟⼦?滕⽂公》)。
《汉书?艺⽂志》近代史学家认为是许⾏的著述。在众多学术思想和流派中,农家以其独到思想见解和实践活动,⾃成⼀家。农家的思想流泽久远,对中国千百年农业和农业思想模式产⽣了巨⼤的影响。农家的杰出代表⼈物和领袖就是出⽣在郢都的许⾏。
18:军事家
孙武(约公元前535-?),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东惠民,⼀说博兴,或说
⼴饶)⼈。军事家。曾率领吴国军队⼤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兵法》⼗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被译为英⽂、法⽂、德⽂、⽇⽂,成为国际间最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兵法》⼜称《孙武兵法》、《吴孙⼦兵法》、《孙⼦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著,是中国古典军事⽂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兵书之⼀(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孙武(字长卿)。
19:军事家
孙膑(?----前316年),其本名孙伯灵(⼭东孙⽒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东鄄城⼈。⽣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东省的阳⾕县阿城镇,鄄城县北⼀带)。传为军事理论家孙武后⼈,著述有《孙膑兵法》,指挥战役有“马陵之战”等。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也是《孙⼦兵法》后“孙⼦学派”的⼜⼀⼒作。《孙膑兵法》古称《齐孙⼦》,作者为孙膑,《孙膑兵法》⼜名《齐孙⼦》,系与《孙⼦兵法》区别之故。《汉书?艺⽂志》称“《齐孙⼦》⼋⼗九篇,图四卷”,但⾃《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概⼤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1972年,临沂银雀⼭汉墓⽵简出⼟,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但由于年代久远,⽵
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学术界⼀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论的基础上经弟⼦辑录、整理⽽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所著尚⽆充分的证据。
20:⼩说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