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东母亲刘三
艰难困苦玉儿于成
提起霍英东,在香港和大陆几乎是家喻户晓。他是香港列富豪榜的十大企业家之一、知名的爱国人士。但就是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却有着艰辛的童年和传奇式的身世。他是怎样从一个水上人家的穷孩子,成长为一个热爱祖国的知名人士呢?这多亏他有一个意志坚强、品德高尚、勤劳精明的好母亲!
妻继夫业抚养子女
霍家原籍广东省番禺县,英东的祖父霍达朝依靠一艘帆船,往来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水网地区,做货运生意,以维持生计。清未,举家迁到香港维多利亚海湾,生活还过得过去。到英东父亲霍耀容(又名霍北)的手上,则靠租船做货运生意养家糊口,加上他体弱多病,家境每况愈下。
刘三,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儿,成年后,嫁给霍耀容。她生有三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其中第三个男孩就是今天的大企业家霍英东。当时一家七口以般为家,劳动与生活全部挤在一条小船上。
鹿晗的妈妈水上人家最怕台风,那时没有准确的天气预报,渔民出海一旦遇上台风,就只好听于由命了。1920年夏季的一天,霍英东的两个哥哥(一个13岁,一个11岁)随同母亲和叔父乘驳船从避风港出海接运货物。在返航途中,台风骤起,巨浪掀翻了霍家的驳船,四人生全部落水。刘三抱住一段残橹,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尚
成的儿子被风浪吞噬,悲痛欲绝。当她被救起时,已昏迷过去。霍母醒后,面对着无情的大海,发疯般地呼唤着两个孩子的名字……霍英东那是尚未出世。两个孩子的惨死,给霍耀容以沉重的打击,不久便在悲伤中离开了人世,时年30多岁。因为家中没有钱,只是草草地埋葬在青衣岛上。
连遭不幸,给年轻的霍母以沉重的打击。一些好心人劝其迁回内地老家投亲靠友。但刀子思之再三,认为这不是出路。当时,对穷苦人家来说,唯一可行的,就是挺起腰板,依靠自己,才能挑起养育三个孩子的重担。
霍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子,一旦深思熟虑,认准了的事她就不再动摇。为了改变生活环境,不让子女再被大海吞噬,霍母决定结束在海上漂泊的生活,上岸定居。她带领子女迁到湾仔贫民区,在石水渠街一幢破旧不堪的三层楼里租了一个床位大小的地方,开始了新奋斗。
霍母虽不识字,却精明能干。上岸以后,她一面替人缝衣挣钱,一面又冒着风险,继续经营驳运生意。尽管连遭横祸,但毕竟驾国就熟。为了生计,她别无选项择。霍家自己没有驳船,霍母就与外海的储运煤炭的轮船货轮接洽,做中国经纪人,从货主那儿把生意接下来,然后将货物分给舢板客驳运,从中赚取微薄的佣金。
霍母这种遇难不惧,勇挑重担的大无畏气概,对造就霍英东的坚强意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含辛茹苦教子读书
霍母没有文化,长期做驳运生意使她深深懂得没有文化的难处。她非常希望英东从小好好读书,学成后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上好日子。
霍英东6岁开始上学。入学前,母亲为其举行了启蒙仪式,煮菜了三个红皮鸡蛋,说吃下去,升学考试能够连中“三元”。同时,她又用棋子饼和葱供奉孔子,之祈求圣人赐给霍英东以聪明。
霍英东进了帆船同业义务。那是一所免费学校。水上人家的子女是很少上学的,入学后能完成学业的更少。可霍母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做驳运生意,让儿子当个帮手,那当然轻快些,但只图眼前,势必要耽误儿子一生的前程。做母亲的有责任培养好下一代,不仅不能让儿子轻易退学,还要送小女儿上学。她暗暗下决心:宁肯自己吃苦,也要让儿女读书。
为了激励英东认真读书,霍母晚上有空,经常对英东讲述她小时候听到的发奋读书的故事,比如“头悬梁”“椎刺股”“囊萤”“映雪”等。英东很懂事,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他用功读书,成绩优良,在义校读到三年级时,转入敦梅小学。这所学校是要收费的,但没有一个免费班,只招心30人。应考学生必须写一篇作文,择优录取。英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1936年英东13岁,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香港著名的皇仁书院。这家书院收费昂贵,头三年初中每月五元,以后五年高中和大学每预科每月十元。这对霍家自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为了儿子的前途,霍母坚持与恶风浪搏斗。她在起早摸黑加紧经营的基础上,扩大了驳运业务,与人合伙购置了一艘“兴和”号小
火轮,扩大经营范围,同时又省吃俭用,竭力让儿子能交上学费,继续完成学业。
霍母,既为英东的自强上进、成绩优良而感到高兴,同时又严加管教,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
英东从小爱好运动,有时一玩起来,就顾不上读书学习了。刚上学时,喜欢同小伙伴到石水渠公园口陡斜的石栏杆上打“出溜滑”。有一次玩得起劲,把裤子都磨破我。转到敦梅小学后,他特别喜欢踢“足球”(橡皮球)。下课钟声一响,就飞跑出去抢占“球场”(学校附近的空地)。没有球门,脱下衣服两边一放当球门,有一次玩到天黑,慌忙之中竟把当救门的衣服忘了带回家。进了皇仁书院书之后,他什么种类的球都喜欢。因为太贪玩,影响了功课,耽误了帮助母亲记帐、送发票等事。
为了使儿子认识到爱好运动有益,但贪玩有害的道理,霍母曾多次把英东叫到面前,提出严厉的批评,并启发英东克服贪玩的毛病,做到合理支配时间,把书读好,将来干一番大事业,为穷苦人家争口气。这使霍英东受到很大的教育,并为后事业的居功奠定了思想基础。
英东在皇仁书院读到第三年,高中快毕业了,不料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进犯香港。皇仁书院被迫停办,英乐的学业就此中断。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霍家母子伤心极了。
遭遇战乱饥苦熬煎
香港被日军占领后,百业萧条。香港一夜之间变成了人间地狱。霍英东失学了,霍母和人合伙购置的小
火轮也被日军“征用”。霍家的生活失去了依靠,艰难万分。
首先遇到的就是粮荒问题。日寇将商民存仓米粮尽行没收,实行配米制药厂度,按人口售粮,每人每天只给六两四钱。至战争中期,香港被盟军严密封锁,粮荒更加严重,日寇停止了对总能市民的配给,粮价飞涨,饿死者不计其数,到处是讨饭的难民。
经受过天灾考验的霍母,在人祸面前也毫不畏惧。她决心带领子女渡过难关。在靠变卖
衣物度日也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霍母和三个子女四处寻代食品,比如木薯粉、番薯藤等,经过自己加工后当食品。到后业,就连这些代食品也难以弄到,饥荒到了吃上顿愁下顿、度日如年的程度。
“与其饿死在香港,不如回内地闯一闯”。英东的妹妹慕勤和妹夫,向母亲提出了他俩的主张。起初母亲不太同意,感到对内地情况不太了解,怕没有把握,而且亲生骨肉难以割舍。后来认识到,这出是战胜粮荒的一种办法,分开后会减轻家里吃不上饭的压力,就同意他俩先回内地试一试。他俩离开香港以后辗转到广西宜山到了工作,妹妹在当地法院当秘书,妹夫在一所学校教英语。慕勤在回信中说,如果英东去那里也可以担任英语老师,每月薪酬80多斤米。这对饭都吃不饱的英东来说,该是多么有吸引力啊!他真想同母亲一道去宜山。但是路途遥远,要步行一二十天才能到达,母亲上了年纪又走不动,只好母子相依为命留在香港苦熬。
为了活命,霍母只好同意英东去卖苦力。她帮他的第一份差事是在一艘轮船上做锅炉加煤工。为是英东才18岁,由于营养不良,面黄肌瘦。而烧锅炉又是一项力气活,雇主见力难难任,没干多久就将他辞退了。过不久,霍母又花钱托人把英东送到太古船坞抡大锤打铁。天真的英东想通过打铁练出劲儿来,因为体力不够曾是他被辞退的原因。哪里知道连肚子都填不饱,又怎能干重活?这打铁非同小可,不仅要费力,而且要锤锤打得准,一失手就可能出事故。他实在干不了这份工作,又被调到风铆钉处。他拎起那“叭叭”直响的风,震得双手抖个不停,还是干不了。霍英东又失业了。紧接着,霍英东加入了修建启德机场的苦力行列。由于吃不饱,加上过度的体力消耗,他险些出了大事故。有一天,英东搬了一个50加仓重的煤油桶,一时手软,桶从上面滚下来,把他的一个手指骨压断了。工头可怜他,重新派他去跟一位修理货车的技工当学徒。他不甘心仅仅当个修理工,一心想学开汽车,没想到,有一次他偷偷去开货车,却撞到另一辆汽车上,结果被赶出了工地,又失业了。一次次地到工作,又都因为各种原因而被一次又一次地辞退了。
霍英东像在泥潭中挣扎,眼前一片漆黑,看不到希望的曙光。这样的苦日子不知何时能熬到头?但在这段煎熬的日子里,他谋求工作不成,但意志却得到了磨练。他后来说:“人生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在艰难中屈服,要在艰难中自强。”
开办货店教子经商
战乱饥苦,返回内地有困难,英东工作又不成,怎么办?霍母再次犯愁了。
摆在霍母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到一条出路,以解决生活来源和英东的就业问题。于是,又想办法开店经商。但开店谈何容易,租房,办货,要有足够的资治通鉴本,自己的一点积蓄已在粮荒之中用光了,独家经营肯定是难以办到的,只有联营才有可能。霍母又和英东反复商量后,才决定联营开办杂货店,冒早风险。
霍母干了半辈子的驳运生意,很有活动能力,且有一定的号召力。她倾其所有,联络了13户水上人家,集资数千元,在湾仔坚拿到西鹅颈桥合租铺,开了一家杂货店,取各“有如”。
合伙人都不识字,一致同意让霍英东来管理店面。英东念过十一二年书,记帐自算帐正好派上用场,大家都信得过他。
这家杂货店很小,门面不到一丈宽,但地点好,原是香港最早的商业区,就在市场旁边,买卖方便。没想到,这家小店却成了霍英东一生从事商业活动的开端。
霍英东在这家小店里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母亲不时到店里帮忙和查看,并在业务上对他进行现场指点。母亲常对英东说:店铺虽小,学问无穷。从谈话、称秤、算帐、包装到收款,从商品的质量、价格、销路到顾客心理,处处都有文章。对于这些教诲,英东都一一领会,并牢记在心。
霍英东曾回忆说:“那时是锻炼经营管理能力的好机会。比如在生意繁忙的时候,我要面对二三十个顾客,
如果我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方方照顾,有的顾客就会舍我而去。如果我没有敏捷的头脑,不能迅速把钱算出来(那时用的是16两进位的秤,很难算),不会延误时间,影响生意。杂货店早上6点开门,晚上10点关门,上铺后,我还要整理货物、煮酱料,直到半夜12点才能睡觉。工作时间长,星期天也没人休息,甚至农历新年,为了方便顾客买东西,也得照常开业,这得有坚韧的意志和毅力。还有到西环的批发商处进货,我不雇三轮车,却和一位表弟做了一辆四个轮子的木头车,进货时,从湾仔花四五个小时拉到西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