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研发团队
一、天津电源研究所(电子第十八研究所)
1、领军人物
汪继强:任信息产业部电子十八所副总工程师。从事电池、燃料电池和相关材料研究。曾先后主持锂电池、燃料电池等若干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或预研项目的研制任务。1982-1985年曾公派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新型电池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1985年以来,担任十八所副总工程师,先后主持若干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包括863新型贮氢材料及Ni/Mn电池产业化攻关、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锂离子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等。Ni/Mn电池研究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锂离子电池成果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正在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研究成果
中国天津电源研究所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化学与物理电源研究所。该所主要研究把化学能、光能、热能转换成电能的技术和电子能源系统技术,现已研制出空间及地面用电源系统以及锂电池、镉镍和氢镍电池、锌银电池、密封铅酸电池、热电池、太阳电池、半导体制冷组件及温差发电器等400多种规格的产品,这些产品已广泛用于各种卫星、尖端武器、工业控制、通信、广播、交通、电子
仪器和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其中有100多项分获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该所自70年代便成立锂电池专业技术研究室,是国内最早研究锂电池技术的单位。研究室技术力量雄厚,始终跟踪国际前沿技术,研制开发了锂亚硫酰氯原电池系列、锂锰原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等多种系列的锂电池产品,有方形、圆柱形、硬币式等几十种规格。该所研制的锂电池已经在军事和民用方面获得许多应用。在军事方面,应用在通讯电台、保密机、声纳发生器、各种、地雷引
信等作电源。在民用方面,可用于作记忆储存元件、仪器仪表、便携式电子器件、移动电话、计算机、电子表和电子玩具等的电源。新近开发的锂离子电池已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上获得应用,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该所开发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了技术转让能力。典型产品62mm×55mm×3.9mm,性能达到:600mAh,135Wh/kg,300次,-20~+550C。目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系统等便携式电子装置中。该所已向国内外转让锂电池技术数家,具有建线建厂能力,同时可承接各种特殊要求电源的研制和开发新品任务。
二、北京有金属研究总院
1、领军人物
黄松涛: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有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主管投资经营部和离退休办,兼任生物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曾任北京有金属研究总院稀冶所所长,矿冶所所长、开发经营部主任、基建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长期从事电池材料与有金属冶金工作,取得多项国家科研成果。其中,“锂离子电池及其电池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和“黄金洞金矿浮选工艺优化研究与应用”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有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有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常务理事。
2、研究成果
北京有金属研总院长期从事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材料和动力电池产品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是国内清洁能源材料及产品的主要研究单位之一。主要生产线及产品包括贮氢合金、泡沫镍、氢氧化亚镍、镍氢电池和手机电池等。1999年12月,以锂离子电池技术入股,与山东潍坊华光科技公司合资成立潍坊华光电池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主要产品为锂离子电池。有研总院将继续致力于能源技术、能量转换、储氢技术、电池材料等的研究开发。
北京有金属研究总院对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现在已进行了
电池材料的中试,并可对电池材料进行连续化生产,经试用,其性能接近国际水平。该院还对单体电池进行了试生产,并制作了圆柱形系列电池。其中,AA型的电池容量达550mAh,8865型电池的容量在13
30mAh以上,大电流充放电次数达500次以上,另外,该所对聚合物锂电池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三、厦门大学
1、领军人物
杨勇: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闽江计划”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电子元器件及电能源技术专业组委员、军用物理与化学电源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固态离子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及《科学通报》特邀编辑等职。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9)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1998),并入选国家人事部等部委遴选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杨勇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化学、材料及能源学科,研究方向主要为能源电化学,材料物理化学与表面物理化学。近年研究工作主要侧重在研究新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纳米电极材料、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材料及其电极/电解质固/固界面性能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如Advanced Materials、J Phys Chem B、Langmiur和ESL等杂志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发明专利等5项。
2、研究成果
厦门大学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基础研究,成功制备了包碳与不包碳的Li2FeSiO4、LiFe x Mn1-x S
iO4、Li2CoSiO4等材料,其中一些材料具有1~1.6个电子可参加可逆反应而显示较高的比容量,如Li2Fe0.5Mn0.5SiO4具有235mAh/g比容量;包碳纳米结构的Li2FeSiO4材料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可用于高功率锂离子电池。
车继铃个人简介
3、重点科研项目
3.1 动力电池电极材料及其实用化生产技术
①项目背景:锂离子电池在3C电子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动工具及其电动自行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应具备安全性能好、价格低及其环境性能好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对混合电动车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寄予厚望,极有可能在近期实现突破,项目的市场的前景好,利润值较高,例如目前商品化的磷酸铁锂材料的价格高达30万元/吨,但其原料却非常便宜,稳定可靠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是实现高附加值的关键。
②项目的特点和技术指标:本项目开发的生产流程及工艺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具有原料廉价、路线简单及其工艺参数易控等特点。部分技术指标:LiFePO4材料产品预期达到的技术指标:质量比容量:~150mAh/g;放电倍率:0.1C;充放电电压范围:4.1-2.7V; 充放电倍率:1C;充放电电压范围:4.1-2.7V;国家标准设置的充放电条件:300周;环容量保持率:~90%。
③技术成熟程度:已在实验室做出批量级的材料样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良好。
④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可广泛应用于高端电子产品的便携式电源,尤其适合于需要高容量/高安全性电池的电动自行车、混合电动车和电动工具,市场前景广阔。
3.2 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及其生产技术
①项目背景:锂离子电池在3C电子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及电动工具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所用钴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由于其价格高、有环境污染及其安全性不够理想,将逐步退出部分市场。而以高容量及高安全性的镍锰系层状电极材料由于其价格低、环境性能好及其安全性高受到业界广泛的重视,目前已有部分高容量电池面世,其发展潜力巨大。
②项目的特点和技术指标:本技术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有多种体系配方可供选择,选用工艺较为简单,成熟度较高。技术特点:(1) 可根据实际条件提供可行的工艺技术路线;(2) 电极材料的比容量高、安全性好及其循环性能好;
(3) 材料的成本可降至现有LiCoO2材料成本50%以下。部分技术指标:三元体系LiNi1-x-y Co x M y O2材料产品预期达到的技术指标:比容量达到145-150mAh/g;充放电倍率:0.2C;充放电电压范围:4.3-3.0V或135-140mAh/g 以上(充放电倍率:0.2C,充放电电压范围:4.2-3.0V);振实密度:~2g/cm3;按国家标准设置的充放电条件:100周;循环容量保持率:~90 %;300周循环容量保持率:~ 75%。
③技术成熟程度:实验室在该领域具有10余年的研究工作基础,承接完成过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并且有力量雄厚的研究梯队。已在实验室做出批量级的材料样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良好。
④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可广泛应用于高端电子产品的便携式电源,尤其适合于需要高容量/高安全性电池的电子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及便携式音像设备)和电动工具,市场前景广阔。
四、复旦大学
1、领军人物
夏永姚:特聘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新型贮能材料和贮能技术,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在贮能、催化、物质分离、医药、光致和电致发光等领域中的应用及功能材料的量子设计等研究。现在共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论文50篇,专利18项,特邀参与编书3本。被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引用1000次以上,单篇引用率达250次以上,获日本电化学会2002年度日本电化学会志优秀论文奖,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吴宇平:教授,博导,海归优秀人才,锂离子电池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及其新型电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2003年12月被评为复旦大学“世纪之星”,2004年1月被评为当时复旦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2004年6月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
2、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于2004年8月试生产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容量大于350mA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