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时的厦门曾经有过“大八景”、“小八景”和“景外景”等众多美景,“白鹿含烟”就是其中之一,指的是玉屏山南侧的白鹿洞。此洞是明代林懋时开拓的,当时曾在洞里奉祀南宋理学家朱熹,因朱熹曾在庐山五老峰下建“白鹿洞书院”,遂将此洞取名为“白鹿洞”。每当夏季天气炎热时,石罅中经常泛出烟雾,缕缕可见,世人便将这个景象称为“白鹿含烟”,并列为厦门小八景之一。
沧海桑田,当年的厦门大八景和小八景虽然地点还在,但许多景早已不复存在了,只留下一个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我正是怀着无比好奇之心去探访这些景点的,这次选择了小八景之一的“白鹿含烟”,去看看白鹿洞如今的面貌。
从双十中学旁边的“石泉路”进入,古时候这里有泉名“石泉”,与白鹿洞上面的“龙泉”都是当时厦门的名泉,吸引许多人来此地汲水泡茶。如今两泉已不复存在,徒留其名。路过第一医院侧门,继续前行一段路后,从左边的“福建省厦门JQ办事处”大门进入,一直走到三叉路口再往左,就看到“白鹿路5号之一”的“白鹿洞寺”山门。
山门不大,左边正在扩建。
见到扩建的地方有块大石头,顿时觉得有几分山林气息。
拾阶而上,看到这座普通的寺庙建筑,从寺庙的楼梯一路向上攀登。
白鹿八卦顶部豁朗开来,有一幢红建筑,是寺庙的“祖堂”。
奇怪怎么没有见到大雄宝殿,左看右看,发现了祖堂左手边有石洞。
这是石洞门口的石刻
好奇地进入石洞
哇,里面真是别有洞天!几块大石头互相顶着形成一个洞,上刻“六合洞”,因洞内仅留一口天,也称为“小洞天”,每块石头上都有石刻。清朝王步蟾有诗云:”怪石嵯峨断复连,嵌空做洞踞石巅。虎溪旁拓三弓地,鹿洞中分一线天。“
欣赏一下石头上的刻字
这是洞口左侧的题刻
右侧有摩崖石刻两幅,左边是同治八年台镇使者刘明灯所题的“重游鹿洞”,右边是同治六年观察使者曾宪德所题的“三巡鹭江”。怎么觉得这“三巡鹭江”很眼熟,突然想起来前不久在中山公园的魁星山里面也看到这个摩崖石刻,难道这曾宪德在两个地方都同时留下同样的石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