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什么逻辑?
“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矛盾或纠纷不是单方面引起的。《红楼梦》第五十八回:“袭人道:‘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现实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个比较瘦弱的孩子经常受到一些壮硕孩子的欺负,但到他们的父母后,却说什么“一个巴掌拍不响”,“我孩子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光欺负你?”老师一般也不会细细追究,常常各打五十大板了事。
“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一个在事实并未调查研究清楚透彻之前的个人主观猜测和判断,是不负责任的信口雌黄。任何事情都是有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的,需要充分调查研究,从事实的本来面目出发,而不能单纯依靠经验、个人的想当然和一些比较感情化或思想中庸化的方式进行判断。
“一个巴掌拍不响”是折中主义的产物,主张各打五十大板。看似公允,实则是仲裁方无能的表现,无法做到赏罚分明,只能用和稀泥的办法来息事宁人。某些人喜欢简单草率地使用所谓的“辨证法”,认为“辨证法就是对半开、五五分、机械对称”,“这个角度看有理,另一个角度看也有理”。这是折中主义,不是辩证法。辨证法的核心是运动变化发展所产生的矛盾,讲究不
对称,不均衡。
“一个巴掌拍不响”本质上是保护“强盗”,打击“弱者”,向“恶势力”妥协的遮羞布。记得有一年派出所出告示:看好自己的人,关好自己的门,护好自家的物……并且趁月黑风高夜,开车把居民楼楼道里上了锁的自行车拉走,然后再通知居民到派出所领取,还大言不惭地说:苍蝇不叮无缝蛋,收走你们的车是让你们受到切切实实的教训!
“一个巴掌拍不响”是施虐者强词夺理的“杀手锏”,用以混淆是非,甚至颠倒黑白。
实际上,一个巴掌是能够拍响的:拍桌子、搧耳光、拍马屁……都能拍得震天动地响——不一定非要拍另外那只巴掌。当然,这些拍的对象也可以称作是抽象意义上的“巴掌”。但是,即使这样也需要分清主动、被动或双方主动等具体情况,不能不分是非曲直,“洪洞县无好人”。例如:拍马屁看似拍者主动,其实被拍者往往是强势的一方,“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拍马屁市场的兴衰大小取决于被拍者、掌权者。
现实中还有一种巴掌是“创造”出来的虚拟“巴掌”,照样拍得“啪啪响”。就像伊索寓言“狼和小羊”故事中狼的吃羊借口那样。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再用“一个巴掌拍不响”来判断是非了。
“一个巴掌拍不响”是流氓逻辑
近日温州某火锅店发生的“服务员开水浇女顾客”事件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流氓逻辑的广泛应用。
两个孩子打架,被老师发现。其中一个说,报告老师,是他先打的我。老师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为什么不打别人,偏要打你?
与“一个巴掌拍不响”类似的说法,还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近日温州某火锅店发生的“服务员用开水浇女顾客”事件中,我们就看到了这种流氓逻辑的广泛应用。林女士因为要求火锅店服务员朱某加汤被拒,双方发生口角。随后朱某端来一盆开水,对林女士当头浇下。
许多人用下面这些话为肇事的服务员开脱: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对人家不客气,人家才浇你”、“不要把自己
拍一个巴掌打一个地名当上帝趾高气昂”。更有甚者,有人还说“浇得好”。
可是这个正在住院的女顾客究竟做了什么,让围观者觉得开水浇头是一种正当回应?许多人并没有考察发生了什么,而是下意识地用“一个巴掌拍不响”定律进行推理,认定女顾客一定做了罪有应得的事。可是脑补不等于真相。
我们通过记者对服务员的采访部分还原真相。虽然服务员一直说顾客态度不好,但他们的矛盾升级过程是这样的:
顾客:快加水,不然烧焦了怎么吃。服务员:我没理她。顾客:你的服务态度不好,怎么这么慢。服务员:别把你的情绪带到我的工作中来。顾客:把你们经理来,我要投诉你。服务员:你不要。
到此为止,顾客或许对服务员不够礼貌,但并没有过分的言辞,而是服务员先说了“”这句粗话。接下来,服务员被彻底激怒的是顾客说了一句“是谁?跟我这么说话?”但别忘了在这之前是服务员对顾客说:“为什么要发微博投诉我?我们到后面聊一下。”
服务员从“”这句国骂联想到自己从小没妈,“骂我妈就不能忍”,这已经超出了常人的理
解。正如记者所说,顾客不可能事先知道服务员是单亲家庭长大。何况,在此之前他的那句“到后面聊一下”很容易被理解为威胁。
其实无论矛盾的激化过程如何,服务员最终用开水浇人都是极端不妥的行为,他必将为之付出法律上的代价。我不惜笔墨还原事情的过程,只是为了证明“一个巴掌拍不响”思维模式的荒唐。人们通过脑补为施害者寻理由,为受害者寻“劣迹”,但真相并不配合。顾客的行为仅限于口头表示不满和投诉,与她遭到的疯狂报复丝毫不相称。
女顾客全身42%的面积被烫伤,仍在医院接受。涉嫌故意伤害的服务员,已被刑拘。
一个巴掌真的拍不响吗?假如是一个人的巴掌打在另一个人的脸上,也会响。如果有人要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脸不冤,相信没有人会接受,除非巴掌是他的。
当人为制造的恶性事件发生时,人们倾向于为它原因,且不说偶发性事件是否存在必然原因,即使有,“一个巴掌拍不响”也是最乡愿的一个。这是对事实真相的模糊,更是对受害人的二次伤害
我一贯赞同一个观点:对待服务员的态度,是判断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指标。但我认为,一名
顾客遭到一名服务员无理野蛮伤害之后,并不是呼吁顾客风度的恰当时机。因为这种呼吁隐含了一种潜台词,下次如果你被服务员泼开水,一定也是你态度不够好。至于顾客的态度要好到何种程度,服务员往他头上浇开水才是不应被理解的?这个问题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正确的说法显然是,不管顾客态度如何,服务员都不能伤害顾客。人人都应该享有去吃火锅不被开水泼头的安全感,哪怕对服务员出言不逊。
现在有媒体开始挖施害服务员的单亲史、留守史。我认为完全走偏了。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谈的是餐厅服务员的职业培训、情感控制。这就好比,幼儿园砍人事件发生后,最该关注的是幼儿园的安保,而不是砍人者的“心路历程”。
人生苦短,谁没点伤心往事。成长道路上的坎坷,绝不是伤害他人的理由。何况,社会因素解释不了个体行为。这名服务员也许那天心情不好、也许受到了刺激……每一次暴力行为,都有无数种假设可以解释。如果陷入为施暴者原因的泥潭,就会模糊了基本的是非和底线。底线之为底线,不是说心情好的时候才去遵守,而是任何时候都应遵守。
总之,不要用“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流氓逻辑为施害者开脱,也不要因为一起个案便无限升华其“社会意义”。
每一次暴力行为,都有无数种假设可以解释。如果陷入为施暴者原因的泥潭,就会模糊了基本的是非和底线。底线之为底线,不是说心情好的时候才去遵守,而是任何时候都应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