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尾芭蕉所理解的“侘”和“寂”
方栋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
摘 要:“わび”和“さび”是日本文学史上有名的文学理念。有“俳圣”之称的松尾芭蕉在俳句创作中,对此也有自己的理解。本文试从“わび”、“さび”的词源来解释它们的含义,从意思的延伸和俳句的创作来分析松尾芭蕉对此的理解。
关键词:俳句;わび;さび
作者简介:方栋(1986.1-),女,汉族,山东新泰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与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97-02
一说到蕉风,大家立马会想到“さび”。的确,“さび”可以说是松尾芭蕉的文学理念的灵魂。但是,实际上,
“さび”被重视是在松尾芭蕉去世之后,他的门人在讨论他的理念时才提出的。而且,松尾芭蕉本人是不太
用“さび”这个词的。在他的作品中,“さび”、“さぶ”再加上“神さぶ”、“物さぶ”之类的复合词,只出现了六次。与此相对的,“わび”、“わぶ”出现了四十五次之多。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松尾芭蕉认为,作为俳谐活动的一环,是不能直接看出“さび”来的。而相对应的,他认为,“わび”是可以直接体现出他苦难的生活和他的心情的。因此,“さび”是抽象的语言,好像不太适合表达松尾芭蕉的感情。代替“さび”的,松尾芭蕉更多的使用“さびし”、
“しづか”、
“閑”、
“閑寂”等词。本文试从“わび”、“さび”的词源来解释它们的含义,从意思的延伸和俳句的创作来分析松尾芭蕉对此的理解。
1.“わび”的意思和“わび”的美
“わび”本来是指遭遇让人失望、伤心的事情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担心、胆怯、为难等心情。在奈良时代,还没出现“わび”这个词。当时是用动词“わぶ”来表达恋爱失败的憋屈。到了平安时代,出现了“わび歌”(竹取物语)、“わびざれ”(蜻蛉日记)、“わび人”(古今和歌集)、“わび言”(源氏物语)等复合词。这些词和“わび”的意思是不一样的,“わび歌”是表达苦恋的歌,
“わびざれ”是喜欢闲寂的游戏,“わび人”是乐于闲寂的隐者,
“わび言”是表达闲寂的单词。在这些词里,“わび”只是客观表达复杂感情的单词。在室町时代,“わび”被认为是被不如意的环境所困扰,在其压迫下所产生的命运的痛苦。后来从被动的态度转变为主动的把“わび”当做积极的美来接受。观阿弥、世阿弥的能、千利休的茶道都是享受“わび”的。
在物质的不足中追求丰富的内心是“わび”的美。千宗旦在《禅茶録》中记载:“夫闲寂是物不足、一切不顺我意而至蹉跎之意”。这也是日本茶道的精神。物质的贫乏通过内心的丰富来得到精神的满足。最能具体体现“わび”茶精神的可能是茶室的建筑了。缩小茶室的面积,尽量排除复杂
的东西,在狭小的空间里追求精神的富足。而且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わび”茶也被叫做禅茶。在《禅茶録》中,还有这样的记载“茶意即禅意。故去除禅意就失去了茶意,不懂禅味也就不知茶味了。”充满禅意的千利休的“わび”就是如此作为美来定义的。
关于千利休喜欢“わび”的事情,在唐木顺三的《千利休》中,有如下的记载:
わびは対比において起こる。過去の豪奢に対する現在のわび、世間の豪奢に対する自分のわび、また自分の豊富に対する自分のわび等である。豪奢や豊富に対して言へば隠逸や貧寒であるが、これは量的な相違はあっても、有に対する有であることには違ひがない。極小の量によって極大の量を批評す
るといふ性格はたしかにある。緊密にして凝った量は粗大にして乱雑な量よりも高い。密度の高い量にこもって散漫に対抗することがいはばわび数寄であった。
这样来看,“わび”是由量的对比而产生的感情。并且,用紧密凝聚起来的量来对抗散漫,就是“わび数寄”。这对于理解松尾芭蕉的“わび”是很重要的。下文为芭蕉的“わび”的用例之一。
ここのとせの春秋、市中に住み侘びて、居を深川のほとりに移す。「長安は古来名利の地、空手に金なきものは、行路難し」と云けむ人のかしこく覚へ侍るは、この身のとぼしき故にや。
しばの戸にちゃをこの葉かくあらし哉(柴の戸)
石河北こん生おとうと山店子、我つれづれなぐさめんとて、芹の飯煮させて、ふりはへて来る。金泥坊底の芹にやあらむと、其の世の侘びも今さらに覚ゆ。
我ためか鶴はみのこす芹の飯(芹の飯)『続深川集』
在这里,松尾芭蕉记录着他为何从江户的市中搬到草庵。在江户的市中心,俳谐师的生活让他感到憋屈。松尾芭蕉厌倦了这样的世俗生活。因此,隐居在深川,开始了寄居的草庵生活。也有像山店子一样,给芭蕉提供食物的。这样,松尾芭蕉就完全变成了乞丐。正如他在《东日记》中记述的“富家喰肌肉丈夫喫菜根予は乏し”,就是把自己的贫乏和富家的富进行对比而造出的句子。
2.“さび”的意思和“さび”的美
“さび”原本和“わび”的意思相近。在《万叶集》中,“わびし”是指失恋的郁闷,“さぶし”是表达失去夫妻之爱的烦恼。因此,“さび”也好“わび”也好原本都是由人类的爱不足而引发的情感,但是“さび”比“わび”的情调更强,它是表达目送爱人的离去、爱情的挽歌等意思。到了平安时代,“さび”比“わび”的变化更大,基本上变成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情感。
在《时代别国语大辞典上代篇》中,动词“さぶ”是指某种状态势如破竹般在进展。
柏木由纪下海(下转第99页)
另外,作为结尾词的“さぶ”还可以接名词后变成动词,指看起来像那个样子。“さぶ”的连用形“さび”作为名词时,只限于古代生锈的场合下使用。这之后,“さび”作为美只能用作名词。表示茶道中器具的颜时,“さび”就带有特别的美。松尾芭蕉的“さび”则是指枯淡闲寂的意境。
在这里需要说说无常观的内涵。无常观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毁灭观。实际上毁灭只是无常观的一部分。所谓“生死无常”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会消失,而是指消失之后不久又会迎来新生。例如,四季的更替。因此,无常观不仅仅是指毁灭观,也是生成的思想。
在《般若心经》中,有“即是空,空即是”的名句。在这里,
“”可以理解为“物”。“即是空”可以理解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假定的存在”。“空即是”可以理解为“作为假定的存在流转的是所有的事物”。也就是所有的事物都会消失,不久又会从无到有。因此,也可以把“所有的事物都是假定的存在”看成是毁灭的思想。把“作为假定的存在流转的是所有的事物”看成是新生的思想。之前所论述的“わび”的美就是一种毁灭的思想,也就是“即是空”的思想。
松尾芭蕉的“さび”的美不仅仅是毁灭的“即是空”的思想,也是新生的“空即是”的思想。也就是说“即是空”、
“空即是”可以说都是“空一如”的思想。在《笈的小文》中,有“風雅におけるもの、造化にしたがひて四時を友とす”的论述。四时为友,在旅途中,芭蕉经常能感受到“さび”的美。对芭蕉来说,旅行就是感受四季不断变化的自然。
松尾芭蕉的弟子向井去来在《去来抄》中有以下有名的一段记录:
野明曰、句のさびはいかなる物にや。
去来曰、さびは句のなり。閑寂なる句をいふにあらず。たとえば、老人の甲冑を
たいし戦場に働き、錦秋を飾り御宴に侍りても、老の姿有るがごとし。にぎやかなる
句にも、静かなる句にもあるもの也。今、一句をあぐ。
花守や白きかしらをつきあわせ 去来
先師曰、さびよくあらわれ、悦び候と也。
松尾芭蕉认为去来吟咏的俳句很好地表达了“さび”的美。守花者年年守护着樱花,慢慢变老。因为年老耳聋,两位老人头碰头的在交谈。老人的白发和樱花的白,枯淡和繁花,在这一句中得到统一,好像把冬天和春天放在了一起。另外,这一句不仅仅是说闲寂,而是包含了繁华也包含了静谧。如果“さび”的句只是指闲寂的句和静谧的句的话,
“さび”就和“わび”具有同样的美了。“さび”继承了“わび”的美,又包含了繁华的句,增加了枯淡和华美在内的情趣。
正如正冈子规所指出的:美包含积极的美和消极的美。积极的美是指壮观、雄浑、活泼和艳丽。消极的美包括古雅、幽玄、悲惨、静谧、平易等。“わび”和“さび”都属于消极的美的范畴。和“わび”相比,
“さび”更含有积极的意思。这就是笔者认为的松尾芭蕉所理解的“わび”和“さび”。参考文献:
[1]尾形仂「芭蕉の「わび」とその成立」 『続芭蕉•蕪村』1985年9月。
[2]赤羽学「わびとさび」 『芭蕉俳諧の精神』1991年。[3]赤羽学「芭蕉と古典―その表現の手法をめぐって」 『鑑賞日本古典文学第28巻•芭蕉』昭和58年5月。
想用家里的马车,但班内特太太已然有了主意。
“不行,亲爱的,你最好骑着马去。天好像要下雨的样子,下了雨你就可以在那儿过夜。”
“这倒是个好办法,”伊丽莎白说。“只要你拿得准他们不会送她回来。”
“噢,彬格莱先生的马车要送他的朋友到麦里屯去,赫斯脱夫妇又是有车无马。”
而且她知道丈夫因为农活无法把马腾出来给简用,仔细一想她的思维是多么缜密。最后简不得不骑马去,而就在她出发不久天就下起大雨,第二天班内特一家得知简淋了雨身体不适。接着出现了极为戏剧性的一幕:班内特先生开始怪罪妻子,他说若是简病重或是死了,那这都是她母亲的错。没想到这一次轮到班内特先生大题小做,然而此时他的妻子却是头脑万分清醒。
“噢!她难道这么一下子就会送命!哪有小伤风就会送命的道理。人家自会把她等候得好好的。只要她待在那儿,包管无事。倘使有车子的话,我也想去看看她。”
然后伊丽莎白也说她要马上去探望,这些平日里极其聪明理智的人这时都是怎么了?当然这可以被理解为是小说剧情发展的必要,但这些细节说明了班内特太太其实并不是一个蠢女人。
《傲慢与偏见》中的班内特太太在读者眼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愚蠢、无礼的女人,然而这得归咎于当时
由男性主宰的社会,大多数女性都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其次,她的丈夫和两个大女儿在完全有能力帮助她的情况下选择了漠视甚至取笑;最后,细读文本的读者能够发现她的大智若愚。
参考文献:
[1]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0.
[2]Faye, Deirdre Le. Jane Austen: The World of Her Novels.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Inc., 2002.
[3]Fitzgerald, F. Scott. The Great Gatsby.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9.
[4]Leavis, F. R.. The Great Tradition: George Eliot, Henry James, Joseph Conrad. New York: Faber and Faber, Inc., 2011.
(上接第97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