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流行“男粉女蓝”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03期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03期
粉红并不是向来专属于女孩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有一种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男蓝女红,粉红似乎自古以来就是女性专属,若是男性与粉沾点边不免就要被人指指点点了,但大众有所不知,这种印象是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而回溯历史,欧洲从中世纪到18世纪,绝对是一段盛行“男粉女蓝”的另类岁月。
在艺术史的数个世纪里,蓝颜料来源稀少,制作复杂,据传只有在阿富汗一座山脉中的天青石中可以获取。当这种深蓝颜料的制作方法传到威尼斯后,很快变成中世纪欧洲最为追
捧的颜,价格堪比黄金。因此只有在创作最重要的宗教人物或者能提供最丰厚佣金的雇主(教堂)工作时,才可使用蓝。这使蓝成为圣母玛利亞的专属彩,她的艺术形象十有八九是以身披蓝斗篷或外衣呈现。那时的女性都以身着蓝衣服、佩戴蓝饰品为荣。
反观粉,它既是玫瑰的颜又是一个红的“亚种”,在中世纪的社会颜定义中被赋予热情、勇气、有男子气概等多重意义。这种粉红还常被和鲜血、胜利及蓬勃生命力联系起来,无论怎样都是朝气少年或者阳刚猛男的彩。在中世纪骑士的袜子、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紧身裤等,都经常可以看到粉。
“男粉女蓝”统领的时尚如何被打破
“男粉女蓝”统领时尚数百年后,终在18世纪被法国的蓬帕杜侯爵夫人打破。这位引发巨大争议的夫人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著名、社交名媛。她凭借自己的姿和铁腕,极大影响到路易十五的统治和法国艺术的走向。一边是她幕后干政,将法国推向战争,引来千古骂名;一边她也凭借自己对美的见解在法兰西王室艺术留下浓重一笔。
纪录片《宠妃秘史》称,蓬帕杜侯爵夫人19岁穿着粉红长裙以吸引国王眼球开始,她对
艺术的天然敏感和擅长彩搭配使她成为时尚的引领者。她主导了包括凡尔赛宫等在内多个宫殿的装饰设计,将洛可可这一漂亮、雅致、轻浮又罗曼蒂克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吹遍全欧洲。她为王室女性推行的淡粉服饰,包括礼服、床饰以及当时绝无仅有的粉瓷器等变成第一流行,这个经典的粉红因此被称作蓬帕杜玫瑰粉。自此,粉红成为代表女性娇丽、柔美及脆弱的专有代言彩。
而一战期间,法国士兵首次穿上“天蓝”军装,除了为和他国士兵军服区别,也有研究表明蓝目标比其他颜更难以击中。男人蓝,女人粉的思想逐渐占领性别审美制高点。
美国马里兰大学史学家博莱迪在《粉和蓝,在美国将女孩和男孩区别开来》一书中指出,在上世纪40年代前曾短暂出现过为6岁前孩子统一使用白衣物,以方便洗涤漂白的情形。
但在二战后,美国制造业和零售业为促进消费,将“男蓝女粉”苹果13粉版多被男性购买分别做到了极致。比如买脚踏车,若是买一辆蓝的,只能由男孩子骑。家中女孩要骑车,就得再给她们买一辆粉的。更不用说奶瓶、玩偶、床单、衣服和玩具等。有的家庭,连吃饭的刀叉和桌垫都要蓝粉分清楚。心理经济学家指出,刻意的蓝、粉区别让消费者总是购买双份,商家才是受“颜经
济”席卷的市场中真正的赢家。
而真正让粉代表女性这一观念深化的原因很讽刺,就是上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开始摒弃之前文化定义的女性形象,开始剪短发,穿裤子,男性也开始敢于留长发,穿连体的长袍。具体到婴儿服饰上就是对粉的强烈抵制。
1976年到1978年两年间,美国西尔斯百货的商品目录上完全没有粉婴儿服的影子。因为女权运动实在太成功了,所以无意间强化了粉与女性之间的联系。
如今粉成为女性更偏爱的“减龄”
时代在不断进步,潮流也在不断地变化,粉在女性中的地位日渐巩固,已然成为一种流行。
到了80年代,当年经历过摒弃性别区分风潮的孩子们长大成人,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反而喜欢上了各种性别特征明显的东西。比如,美国乐芙适公司推出了区分男女宝宝的蓝和粉纸尿裤,结果大卖;新生女婴的粉发带也是在这时开始流行——婴儿的脑袋光溜溜的根本不需要发带,佩戴发带的唯一目的就是告诉周围人——“这是个女孩”。
不过,粉的确是女性偏爱的颜。马里兰大学的社会学家科恩调查了1974个人,男女比例均衡。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都很偏爱蓝,紫红系,其中的粉红,女性则更偏爱。
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在2007年也做了相同的实验,结果也一样。有科学家说这是因为女性在原始社会时需要收集水果,所以对红系更敏感。
也有分析认为,粉红之所以能成为女性的偏爱也不是没有原因,迎面扑来的少女感想必是很大的一个因素,简直是“减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于粉红的流行就很有穿搭心得。女王喜欢在很多场合搭配粉的衣着,从饰品到正装,既有端庄感又能带来视觉上的亮眼,能把持住各种场合的粉红可谓是点睛之笔。
不管怎么说,粉代表女孩子完全是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如今,由于能代表端庄、淑女、性感、可爱这么多的风格,粉从男性们的衬托变成女性的主打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了,直到现在它在时尚界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环球时报》2018.1.2、中新社2017.12.7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