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的当代实践——汤池小镇采访记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石 飞、雪 山
来源:《文化纵横》 2008年第1期
    本刊特约记者:石 飞、雪 山
    背景介绍:位于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的“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创办于2005年年底,是一所民办非营利性的社会学校,倡导者是台湾81岁高龄的净空法师,由马来西亚华侨赖先生及各界爱心人士捐资建成。作为社会和谐实验与示范的项目,它致力于落实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和培养师资与人才,首要目标是让所有镇民接受儒家等经典,同时向海内外敞开大门,欢迎和接待全国乃至世界各处的人们前来学习。凡是到这里听课的学员,学费、教材费、食宿费,一律全免。
    汤池小镇:和谐社会的样板间?
    引言
    在视频网站“优酷网”上,可以搜到一段标题为“最彻底的赚钱方法”的视频,一袭灰唐装的周泳杉站在条案之后,屏风之前,手持话筒侃侃而谈,“为什么现在的男人女人,都觉得自己赚的不够多?是因为我们
的欲望太多,想要得到的更多。”在他左手的条案上,有一尊泥塑的孔子像,高不足尺,静默不言。
    这段关键词为“汤池镇、读经、幸福人生讲座、弟子规”的视频, 100多人点击观看过。
    2008年8月18日中午,刘翔因伤病退出了惊声四起的鸟巢赛场,北京商人习晓(化名)关上电视,走到可以俯瞰天坛的豪宅飘窗前坐下,沏上一杯普洱,开始一天的读经打坐。两年前,习晓曾经红遍全国的连锁市场遭遇重创,他从此退隐江湖,以诗书茶艺打发每日光景。不久前,他和朋友组织了一场“讲经弘法”活动,佛家八经五论,俱在其中。“地点在北京郊区的著名寺院,规模不大,但影响还可以。”习晓谈起这场活动,眼中有难得一见的光彩,“并不是出于‘遁世’的想法,读经和赚钱并不冲突,而是为了更好地安顿内心,更从容地面对这个现实世界。”
汤灿资料    在那个颇有点网络骗子味道的标题之下,周泳杉讲的,也正是这个想法。从《弟子规》里,周泳杉总结出了一系列做人和做企业的道理,画面之外偶有赞同之声,感觉得到,那些可能是企业家的听众很信服周泳杉所讲的道理。
    这几年,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从经籍里寻现世的出路,不管是《论语》还是《金刚经》,《老子》还是《福音书》,都有大量的阐释者和信众,他们白天出入各种写字楼、商务酒店,因为焦虑、郁闷和忙碌而被称为“焦裕禄”,晚上或周末,则宁愿青灯黄卷,晤对古人,像习晓这样“在商言佛”或者“在商言儒”的人不在少数。“是时代还是人心出了问题,我说不清楚,也许每个时代都一样,尤其是当
下身处古今中西夹缝中的中国,走得太快,乃至分不清方向,有必要从我们自己的传统里一点信靠和慰藉。”在北京五道口的一间咖啡馆,一位青年学者点燃了一支烟,在嘈杂的人声里皱着眉头说,眼神辽远而飘忽。
    而在安徽省庐江县西部,地处大别山东部余脉的汤池小镇,周泳杉和他的同事们则把北京城文化人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这个素有“温泉古镇、名茶之乡”的僻壤,变成了一个试图以国学教化世人、以和谐塑造社会的净土。来自台湾的医学生物学硕士、年薪不菲的白领周泳杉,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感召下,携妻挈子,落户汤池,成为“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一名志愿者教师。不久前,本刊记者带着诸多好奇和疑惑,也来到了这里。
    “我捡拾起汤池人的道德”
    两年前,汤池人张大树还在江苏昆山的一家台资企业上班,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他很少想,直到看了“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免费发放的教学光盘。“对我震动很大,”张大树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太少了,心里非常不安。之前没有人教育过我要遵守五伦关系。”
    辞职回家后,快50岁的张大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洗脚,这也是他到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学习《弟子规》以后,发愿要做的功课。当那双布满口子、老茧,像树皮一样难以清理的脚泡进水里时,
受宠若惊的父亲和心生愧意的张大树各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后来,张大树开始上街捡垃圾。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街捡垃圾是2006年12月25日下午,那时候的汤池街道上垃圾随处可见,路边的店铺、停下来的车辆都习惯了把垃圾往街道上丢。那天下午,文化中心的皮晓琨老师带着他去看望该镇居民,路上看到垃圾就捡起来丢进垃圾桶。张大树实在不好意思站在一旁看着,也就动手捡了。
    和老师们一样,张大树的行为刚开始并未得到居民的理解。有人打趣说:张老板,你学好啦!有人说,张老板你在捡黄金啊!“我说我捡的不是黄金,是汤池人的道德。如果每个人都不丢垃圾,都来捡垃圾,就不需要这么多老师来为我们服务了。”
    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入驻,对于这片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土地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
    “在我们这里,你放心地买东西,别的地方欺客,我们这里不会。”开旅游宾馆的李老板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在他的眼里,“中心”那奇怪的陌生人,如今可亲可敬。虽说如今,他仍然无法接受“中心”老师那近乎严苛的礼仪规范,比如与人说话时,先鞠躬90度,但是他认为,“中心”的确给市民带来了很多好处。
    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如今越来越少,大家的娱乐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市民素质的提升随之带来的,是
小镇环境的变化。“你看看现在的街道,多整洁,这是大家的功劳,也有我的。”李老板自豪地告诉记者。
    此外,孩子们的变化喜人。在“中心”学习过的孩子,更懂得礼貌谦让、孝顺父母。“我的孩子也在‘中心’学习。”李老板笑着说:“如今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乡工作和生活,一为陪伴父母,二求自身安稳,三想熏习传统文化,利益子孙后代。”
    而更让镇民欣喜的是,大量幕名而来的游客带来的商机。正是借着这个商机,李老板把自家的房子扩建,改成了家庭宾馆,像他这样的商户,小镇还有很多。
    修德者李冠男
    小镇里还有一特殊的镇民,他们的视角既不同于“中心”老师,也不同于一般镇民。
    镇民学校负责接待的义工,河北小伙子李冠男,便是这样一位特殊的小镇居民。说他特殊,是因为他至今仍然不算教育中心的正式职工,而是近200多位等待着进入“中心”工作机会的“特殊镇民”。目前,他自己在镇上租了一间民房,每天凌晨4点,他都要和镇民学校的学员一起开始晨读《弟子规》,其他的时间,则是镇民学校的一名义工。
    李冠男自幼学习美术,后专攻油画。为了追溯油画的渊源,他只身远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等国外画
院。波罗的海沿岸6年的学习生活,留给他许多美好的回忆,使他在技法上得以突飞猛进,但也在他的大脑里烙下一个个挥之不去的困惑,比如,为什么西方油画中特别热衷于展示赤裸而强健的身体?为什么圣彼得堡街巷的老头的脾气那么大?为什么没有人可以回答那些现代艺术好在哪里?为什么那些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西方顶级艺术大师发痴发疯的十之八九?为什么中国的顶尖艺术家却如陈酒般历久弥香?为什么西方的大师会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赞赏不已?为何在自然和社会科学方面都遥遥领先的西方,却没办法回答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
    带着这些疑问,回国后,李冠男来到汤池。
    在李冠男看来,中国的文化艺术者,要想取得成就,必须在人格上达到境界,“像齐白石,人越老,作品越精到,寥寥几笔,意境无穷。我认为,他老人家即使再活500年,艺术上达到通神的境界,他也绝不会发疯!原因很明显,他们都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基础。不像现代社会那样,因为分工很细,研究螺丝钉的只管螺丝钉,研究螺丝帽的只管螺丝帽。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从童蒙开始,就塑造一个完整、丰满、健全的人格。即使在艺术追求中,也要求琴棋书画,修于一身、熔于一炉、触类旁通。历代艺术家,都不可能逮着一支笔,朝死里画,不死就画疯为止,决不‘旁通’。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做事先做人,修业先修德。”
    因此,李冠男把在汤匙小镇做义工当作“修德”的一种。当记者问他:在这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答
道:更自信,更能把握自己了。临别,他送记者到门口,坚定地握着拳说:“但愿我们都能到自己的目标!”
    并不是每个人都把“修德”作为目标,以前在百货公司工作,目前负责接待工作的女孩小刘就是觉得这里“很平静,人和人的关系很简单”而来的,这里对她来说很像一个桃花源,而且生活也有保障。”
    “我不愿意多作评论”
    “中心”在探索推行弟子规,纯化当地民风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波折不少,而对于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争议的声音,一直都有。比如对于《弟子规》是否应该成为授课第一教材,比如对于推行儒家教育会使人软弱等等……
    “开始的时候,‘中心’过高估计了镇民的接受能力,认为身体力行、开堂授课,就能解决问题,事实上,直到现在,一些镇民都不能理解“中心”老师们近乎严苛的行事规范,在与一些镇民聊天时,我还经常能听到‘傻子’这样的词,这里毕竟是一个临山小镇,不管过去的文化底蕴有多厚,现在的镇民文化素质也不会太高,更何况,很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都离开小镇,出去工作、打工了。”同样是慕名而来,将自己的服装店开在汤池的陈老板中肯地说。
    “中心”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加强与镇民的互动,年终孝亲祭祖——宣讲“慎
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道理;重阳节开展敬老爱老活动,选出全镇最佳孝子、孝女;三八妇女节评选和表彰好媳妇、好婆婆、好母亲;五一国际劳动节选出和表彰劳动模范;五四青年节评选和表彰模范青年;六一儿童节评选好儿童、好爸爸……活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而“中心”与政府的关系,如今却变得很微妙。
    毫无疑问,“中心”在建立时,政府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中心”所倡导的大部分价值观都与当时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到了契合点,而这,毫无疑问是“中心”能够顺利落户汤池并且一路走来的基础。其次,汤池镇包括庐江县对于“中心”的建设给予了大量的帮助,无偿提供的土地、优惠的政策无疑是对“中心”的巨大支持。据了解,“中心”的敬老活动、公开演讲,都有政府出面组织与支持,汤池镇甚至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各村组织人“上课”。因此,在对“中心”的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再表示了对地方政府的感恩。
    同样,政府在“中心”的发展中也尝到了甜头。比如扩大知名度、扩大就业、吸引投资、教化百姓等等。然而,当地政府宣传部门一位负责人在接到记者的采访请求时,却一再表示“我不愿意多作评论”。这一方面是因为净空法师的台湾人身份,以及台湾游客的大量到来让政府变得谨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社会风气逐渐变好,刑事案件发案率逐渐降低,实在说不好这是政府的政绩,还是“中心”的功劳。
    尽管如此,其他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对“中心”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山东省庆云县政府便是一例。
    庆云县领导为了能让书院落户当地,先后登门拜访15次,希望能和文化中心合作,将庆云县建设成和谐社会示范县,并筹建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庆云书院。如今,庆云县占地470亩的庆云书院已经面世,“正式开学时,将由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派讲师团授课,讲师团的教师由海内外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教师组成,他们将全权负责所有课程。”2007年7月初,庆云书院的一份招聘材料上写道。另据了解,庆云县还允诺给书院1000多亩地,以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