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女郎——柴静
(撰稿赵绘雯)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她是《新闻调查》栏目代号为“小虎队”的报道组组长柴静。
贾静雯近况柴静所带领的组拍摄的节目74%的选题涉及曝光社会问题和关注社会的边缘问题,在这些节目里镜头中的柴静38%的时间低下身去倾听弱者的声诉,62%的时间挺身而出与黑暗势力交锋,因此有人送给她“新闻女侠”的称呼。
柴静1976年出生于山西临汾,1995年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19岁的她就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温柔》节目,她的声音安慰了忧伤和迷茫的人们,在无数个夜晚伴随他们入眠,她曾说:“一朵花中看世界,一粒砂中见天堂,红尘有我,请为我聆听。”22岁时,她来到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她担任《东方时空· 时空连线》主持人在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情况下,柴静经历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一度,她面对受访者的态度和表情不仅受到外界指责同时还遭到了领导的批评。在机房她反复观看自己当时的采访状态对领导的批评似乎有所领悟。一年后,一句“一
记者,出发点不要是质疑,而要是疑问”的话对柴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她开始意识到观众是以一些很细微的东西来判定一个主持人的,她开始改变,而这个改变又给予了她“温柔杀手”的称号。
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但是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在摄影棚里呆了快一年,她依然不好受,在没什么基础的时候,面对着被传统的新闻模式迅速同化的危险。” 转机来自于2003年对新疆地震的报道,她成为被派往前线的记者。就像当年到电台的感觉,我感觉自己属于这里。到了新闻现场,脚下踩的是土地,听到的是哭声——什么是新闻?灾民在你肩上哭泣才是新闻。回来后,柴静很快离开《东方时空》,加盟《新闻调查》,从主持人转型为记者,她说自己终于明白,对世界的认识,是要行万里路才能得来的来到《新闻调查》报到的第一天,她就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外表柔弱的她在采访过程中七次直接面对非典患者,在之后对她的采访中柴静说:“如果你问我害不害怕SARS,我告诉你我不害怕,相反我憎恨她但我并不恐惧。”防护眼镜下的那双眼睛闪着光芒、勇敢、热情,甚至有些冲动。经过这次采访,柴静对记者职业的认识有了深刻的变化。她说,“以前我是在演播室做主持人,跟嘉宾谈宏观形势、社会问题,没有到现实中触摸过灾难和死亡。而这次采访经历,我是去看、去听、去触摸,用感官记录着世界。作为一个记者,他有很多的武器,比如,他的摄像机镜头,他的纸和笔,他发问的权利,这些东西都是一个人面对灾难的武器,也就是说我作为普通人的时候,我可能很软弱,但是我作为记者的时候,我却非常坚强”。“节目播出之后我也听到另一种声音,说柴静这个小女孩冒这么大的风险是不是就想出名?我说这个问题我也是第一次想到,你说一个人会用死亡换来出名吗?我不知道,我是没有想过,我只能说,我出于一种非常简单的欲望,当一个历史性时刻在我身边发生的时候,我的职业能够提供给我这样的机会,去亲临现场,去观察和记录它,我觉得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幸运。”
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有着谈不上漂亮的外表,但却锋芒毕露。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因其飘逸而明慧的气质,敏锐的让人惊诧,坚定的让人心疼。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
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