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人才培养改革
总第307期
3.基于能力体系的专业培养方案规划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就业方向在确定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之后,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应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联系起来[3],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在“分层次、分阶段、重整合”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优化设计,基于应用和创新的需求将本专业总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分解,形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能力体系,根据这一能力体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各学期能力之间的关联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的数字代表学生在校学习的学期数。
(1)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主要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支撑,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英语以及思想道德修养等基础课。
(2)专业认知能力。是学生在第二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支撑,本学期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学科基础课,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和课程设计。
(3)问题分析能力。是学生在第三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支撑,在本学期的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经济学等本学期课程的前导基础课程,为本学期开设运筹学、技术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后续课程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系统工程、管理统计学等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4)技术应用能力是学生在校第四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全面支撑,本学期学习的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核心课程,课程逻辑性强、理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4.12.01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向纵深推进,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国家级特专业和黑龙江省省级重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过程中,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明确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的质量观与发展观
为导向[1]
,系统分析人才培养的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科学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应用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对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
,因此优化设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能力体系建设1.专业概况
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1999年招生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有在校生861人,专职教师2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0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64%。在2006年省级重点专业评选中,被评为黑龙江省省级重点专业,并且在2011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验收;2007年被评为“国家特专业”,2012年再次成功获批成为黑龙江省省级重点专业。目前已为社会培养了1500多名优秀的信息化人才。本专业以“面向需求、突出能力”为专业建设理念,结合理工院校的特点,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理论实践结合、校企互动协作”的专业建设思路;遵照“分层次、分阶段、重整合”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立体交叉”的教学管理体系,培养具有“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建立了“平台+模块+实训”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和“电子商务”两个方向。
2.专业培养目标
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
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方法,具有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电子商务网站开发与维护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和数学基础,具备丰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技能,能在政府机关、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及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与管理以及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综上,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重点培养适合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
李长云 田世海 姚锋敏
摘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基本素养的重要基础。根据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定位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能力体系框架,以阶段能力培育为导向经过优化形成了立体化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对提升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能力体系;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李长云(196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田世海(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
12-0025-02图1 各学期培养人才能力的体系结构
26
2014年第12期
论严密,有广阔的管理实践应用背景。
(5)系统开发能力是学生在校第五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学科基础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支撑,本学期的课程是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学期,开设的核心课程有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原理、网页设计、ERP软件开发等,同时,在生产实习的基础上开展数据库设计。
(6)理论研究能力是学生在校第六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支撑,本学期是全面进入专业课学习的关键学期。主干课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组网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建模技术。
(7)综合应用能力。是学生在校第七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支撑,主干课程包括IT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
(8)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在校第八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主要通过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支撑,为就业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二、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能力的获得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而能力的获得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去支撑。根据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能力体系分解可知,围绕这八个阶段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公共基础、人文素质、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平台课等五个课程,以及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学科竞赛等实践环节,课程与阶段能力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垂直方向表示的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八个学期所对应的能力,这些能力本身是按照信息化人才成长的轨迹逐级提升的;其余6条虚线代表支撑能力形成的课程,其中,人文素质课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集中在前四学期循序渐进地开设,目标在于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专业认知、问题分析和技术应用的能力,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环节相互融合、环环相扣,目标在于培养系统开发、理论研究、综合应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课程对能力的支撑是采取循序渐进、滚动培育的方式展开,使得学生专业能力形成过程中既注重深度又拓展了广度。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三、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策略
为实现阶段能力培养的目标,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教师管理、课程管理、质量反馈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保障将“知识+能力+素质”内化成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1.教师分组管理
根据能力体系建设的要求,定位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团队敬业、实践与创新,按照教师的专业背景与
学科的特点,将本专业的教师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计算机与网络课程组、系统工程与运筹学课程组、
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课程组,三组教师既可以交叉又可以独立,这三组教师与实验室的老师定期研讨,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以及教学方法改进方面不断优化,这种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强化了教师的专业深度、知识广度,促进了理论与实践、课内课外相结合,激发了教师的创新精神,促进创新能力形成。
2.课程衔接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边缘性学科,所开设的课程横跨计算机学科、数学学科、管理学科,所开设的课程既有每个学科类的课程内部的前导后续关系,又有各个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为理清这种复杂的课程衔接与融合关系,我们专业设置了一门贯穿学生完整培养周期的专业引导课,该引导课可将各个学科类的课程有机连接起来,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各个能力培养阶段。本专业引导课在学生在校学习的前7个学期初开设,每次课4学时,围绕能力阶段目标讲授本学期开设课程及重点课程,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课程衔接管理形成了以专业引导课为主线的一门引导课、三大学科、七个学期的“1-3-7”课程衔接管理模式。
3.质量反馈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了教学能力评估机制,由系主任牵头,对阶段执行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以及就业情况逐级反馈,通过比对阶段能力目标和学生能力情况对培养方案所涉及的课程及内容进行调整,以
适应人才能力培养需求。
四、结语
经过两年的实践,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已经形成了教师职称、年龄与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团队,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课内课外融合、老师与学生互动的多层次的教学实践体系,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信息化人才,从近三年来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较快地适应了工作并成为技术骨干,取得了较好的工作业绩,受到单位的好评。但是,随着社会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该培养方案还需紧紧贴近市场需求,与时俱进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周德俭,莫勤德.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3):63-67.
[2]王钟箐,胡强,陈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10):56-58.
[3]魏朱宝,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9-81.
(责任编辑:刘辉
图2
课程与能力体系关系图
图3 课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