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2,世界上有多少有才华的失败者,世界上有很多高学历的无业游民-----是因为选择错误。
▲当选择变为一种抉择的时候,自由对人来说无异于刑罚。——海德格尔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布利丹的驴子”。故事说一位名叫布利丹的哲学家养了一头驴,这头驴和别的驴不同,它喜欢思考,凡事走喜欢问个为什么。有一次主人在它面前放了两堆体积、织都一样的干草,给它做午餐。这下可把它给难住了,因为这两堆干草没有任何差别,它没法选择先吃哪一堆,后吃哪一堆,最后,这头驴子面对两堆草料,饿死了。它因此而名垂哲学史。
布利丹的驴子之所以饿死,恰恰因为它是自由的。为自由而献身的驴子。自由在古希腊本来就有“刑罚”之义
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杨朱泣路”的故事:杨朱某次外出,遇上一条岔路,或许是一时不能决定走哪条路,或许是联想起人生歧路,竟哭了起来。
其实现生活中,并没有那么理性的近乎愚蠢的驴子,更没有这样的人。正如休谟所说,人的行为在很大限度上是受意志、情感等道德范畴内的东西左右,而不是理性。在人的行为方面,理性确实是疲软的。
抉择不等人的,不要为了试图得到最理智、最正确的答案而犹豫不决,因为这个答案你根本得不到,而且也根本不存在。在刹那间你本能地认为应该的那就是正确的,而且永远都不要回头。
今天我把这场报告的题目定位“我的人生,我做主——大学生生涯规划随谈”。之所以用这样一个题目,是基于我个人大学毕业十年的生活体验和近期我对大学生生涯规划问题的思考提出的。
一提到“人生”二字,我首先想到的是作家路遥的那篇中篇小说——《人生》——它是我中学时读的第一本中篇小说,书中的人物和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在这本书扉页上的那句话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成了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人生座右铭。----无论是给中学生上课,还是给大学生上课,无论上《毛邓三》课,还是上《就业指导》课,开篇第一课我都要以这句话为引言。----我把这句话写进自己编著的教材《让理想成为现实》中,我把这句话写在了
每一届毕业生的纪念册里,今天我借此机会把这句活送给大家共勉: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常常仅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
一提到“人生”二字,大家可能会想到前不久刚刚去世的季羡林老先生,他在95岁的时候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季羡林谈人生》,他一口气写了90多篇关于人生的文章,直接论人生的文字就有“一谈”“再谈”“三谈”“四谈”“五谈”……,其实在无论是远的,还是近的,谈人生的大家、名人还有很多:鲁迅有《梦醒人生》,徐志摩有《潇洒人生》,钱钟书有《写在人生边上》,胡适有《人生大策略》,林语堂有《人生盛宴》,王蒙有《半生多事》,余秋雨有《人生誓言》……。
一提到“人生”,大家可能还会想到朱军主持的电视节目——艺术人生。
以上这些,无论是“写”人生的人,还是在电视节目里“谈”人生的人多是各界的大家、名人,多是五十岁以后的中年人或老年人。人生,是不是只有功成名就的大家有资格谈;人生,是不是只有历尽沧桑的老人有资本谈人生。今天我——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和一比自己还年轻的大学生在一起谈人生,是不是不自量力?是不是有点太早了?
经济学家茅于轼讲:不早。他说:人要在二三十岁时就早早地“谈人生”!
我倒觉得在大学阶段“谈人生”不仅不早,甚至有点晚了。如果一个人到了大学阶段还没有思考人生,还不具备设计人生的动力和能力,那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本学期开学初,我的一个学生来到我办公室,愁容满面地给我说:吴老师,今年我大四了,同宿舍的同学多数都在准备考研,我父母也主张我考研。我原来是准备报考公务员,后来听师说考公务员竞争比考研还激烈,基本上没有希望。我现在不知道到底是考研,还是工作,考研的话,报哪个学校,考什么专业?我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了解了她的情况后,为她提了几条原则性的建议,最后告诉她:大主意还要你自己拿。这位同学对我的回答很不满意,她说:“吴老师,为这事我已经犯了好几天愁了,您就说,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办吧”没有办法,我告诉她:你考研吧!你考某某学校,某某专业吧。
虽然她接受了我的建议,虽然她学习很用功,考上研究生的希望也很大,但我每次在考研自习室门前遇到她时,心里都挺难受,因为我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为一个处在紧要之处的年轻人作了一个可能影响一生的重要决定。
2005年—2008年我在招生就业处工作,每年上半年咨询最多的是家长,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你说,我小孩报什么专业好?”;下半年咨询最多的是毕业生,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你说,我是工作,还是考研或考公务员?我是回老家工作,还是去某某城市工作?”
有时我也在反思自己。2005年我硕士毕业的时候,面对多项选择:回邢台学院,女朋友高兴(守着她的父母);报考公务员,亲戚朋友们高兴(官府里有人,好办事);到工商学院工作,离家远,用不上,大家都不高兴。说实话,为这事我抛过无数次硬币,正面回邢台学院,反面考公务员,掉到地上到山东工商学院,我的母亲甚至建议我去算算卦……,为这事,我甚至想,干脆倒退二十年,计划经济条件下保分配多好,不用自己犯愁了!
我常想:为什么那么多的高中生把专业的选择交给父母,为什么多的大学毕业生在面临选择时焦虑困惑、束手无策,为什么一个堂堂的硕士研究生甚至想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冷冰冰的硬币,交给素不相识的算命先生?
上周五我和周主任赴北京参加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与生涯规划高峰论坛”,论坛上遇到了我的老师,国内最早研究职业咨询和指导的专家王一敏老师,她在会上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她把以上这种现象成为“未决定者”现象。她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个人的直接原因有三个:
一是青年对自己的职业适合不清楚;二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三是有家庭过保护,动力不足。深层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教育有问题。中国失业人口中50%是25岁以下青年人。生涯教育晚了,初中是最佳时期,一是因为初中是第一次分流,是考技校、中专,还是上高中,将来上大学;二是因为初中是职业价值观还未定型,高中成型,大学就定型了,价值观不清晰,择业标准模糊导致。二是养育环境有问题,存在过保护现象。我在想王老师讲得有道理,包括我在内,我们许多人是在什么情况下长大的呢?很小的时候,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当时没有想;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们的目标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么,没有想过;读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们的目标就是考县里的重点高中,考上高中做什么,我们没有想过;读高中的时候,父母说考不上大学就得回家种地,给我们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做什么,我们没有想过;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工作不好,考研吧,老师给我的目标就是要考研,考研干什么,我也没有想过,研究生毕业了,该工作了,自己却不知道咋办了?----有选择的自由却没有选择的能力了!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接受过自主选择人生的训练。于是给徐小平、李开复写封信吧,把命运托付给了素不相识的所谓的人生导师身上。我有时候后怕,幸亏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如果我有个有能耐的爸,帮我安排一个工作,再有个爱管事的妈,给我个门当户对的对象,我就完了,前半生所有的大事都由父母办了!
有时我想,我们的父母什么都管,管了许多自己不该管的事;我们的教育什么都教,却没有教生活、生存的就业本领等最该教的东西;我们的学生什么都考,就是思考人生的时候太少!
初中考高中没考上咋办 除了以上两点,李开复还提出了第三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问题。他认为,传统“从上”“从众”的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至于许多年轻人觉得“自主”这两个字那么陌生和遥远。
在上次参加北京那个论坛回烟台的路上,我读了原国务院研究室科教文卫司司长谢思忠的《中国国民素质危机》一书,书里痛批自主意识缺乏这一国民劣根时,引用了孙中山先生1917年所写的《建国方略》的一句话:“中国四万万之人民,自远祖初生以来,素为专职君主之奴隶,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读到这里,我想:当代中国1900万在大学生有多少人不是自出生以来,就在父母呵护之下,在老师的管教之下,以至于缺少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规划人生的能力呢。
同学们,“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合适管理你的人生和事业,只有积极主动,才能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远快乐。”
那么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到真正的自我呢?下面我们要探讨的“生涯规划”就是一种管理人生、回自我的思想、方法和艺术。
苏格拉底“人生选择论”的启迪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平时,他非常喜欢在市场、街头等各种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士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人生、友谊、政治、战争、伦理道德等等。
有一天,几个学生问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
苏格拉底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把他们带到一片苹果树林,要求大家从树林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前提条件是不许走回头路,不许选择两次。
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
等大家来到苹果林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了。他笑着问学生:“你们挑到了自己最满意的果子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回答。
苏格拉底见状,又问:“怎么啦,难道你们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苹果,但我还想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果林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接着说:“我和他恰好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一个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我又发现了更好的。所以,我有点后悔。”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所有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请求。
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它是无法重复的选择。”
苏格拉底的“人生选择论”给后人留下了很大启发。
其实,我们每个人面对自己的人生,只能做这样三件事:
一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关口”,必须认真分析、郑重选择,争取不留下太多的遗憾;
二是一旦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哪怕是有所“遗憾”,也要理智去面对,然后再努力创造条件
去逐步改变;
三是假若经过努力也不能改变现实,那就要勇敢地接受,千万不要使自己时时处在“后悔”的阴影当中,而应根据现实条件及时调整好自己,迈开大步继续朝前走。
(此文来源:韩振峰老师的博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