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辨--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文本解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历史传说故事”,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既然是思辨性阅读单元,那么就要用好课文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辨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教材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详细复述”的学习要求,本单元是在详细复述基础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概括能力。在教学时要处理好阅读理解和简要复述的关系,避免对课文面面俱到地分析,要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时间,学习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讲述,次要内容则应该简略。学生初学简要复述容易出现的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取舍、语言不够简洁。教师则可以适当调整本单元内容板块的顺序,进行联系和整合。在教学时,教师可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内容的前后勾连。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是在“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基础上的延伸。
《王戎不取道旁李》讲述了王戎七岁时与小朋友出去游玩,看见一颗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何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来一尝,果然如此。“道旁苦李”成语便出自此文。
课文内容简短,但描写生动,通过对比写出了王戎的善于思考、冷静判断。课文插图画了因结满果子而低垂的树枝,也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在教学本课时,可先从课题入手,使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读为手段,读准音、读通文、读懂文,最后让学生思辨人物,联系生活谈感受与启发。
本课学习量规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图示
课堂实录
一、初解古文课题,奠基情感基调
1.解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
生:《王戎不取道旁李》
师:大家发现老师写的标题,用三种不同的颜区分开来,这是为何?
李璐和李思生:王戎是人物。
生:道旁李指的是道路两旁的李子,是果子。
生:不取就是不摘,不要的意思。
生:所以用三种不同的颜来写。
生:题目说的就是一件事:王戎不摘道路旁边的李子。
师:真会举一反三,老师的用意一下子就被你们猜到了!
师:就像刚刚同学们所说:道旁李指的是道路两旁的李子,也就是果子是在大道旁的李树上。通常而言,乡间小路人烟稀少,那大道则——
生:人很多,人来人往。
师:是的!
师:谁对王戎有所了解?来说说看。
生:王戎是魏晋时期的人。
生: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
师:竹林七贤指的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位名士,因常在竹林之下饮酒作诗、谈论天下,世谓竹林七贤,受世人尊敬。
师:大家关注王戎的戎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戈”是指用于攻击的兵器,“十”指的是用于防御的铠甲,合在一起就是武器的总称“戎”。书写的时候,注意斜钩要写出弧度,挺拔舒展。两个撇画要写出区别,第一个是竖撇,第二个是横撇,要写出锋芒。大家在书上写一写。
(教师巡视、点评指导)
2. 解出处
师:读懂了课题,了解了王戎,谁对课文的出处有了解?
生:《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世说新语》。
生:《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至晋宋间一写名士的言行和轶事。
师:轶事是人们不太知道的事情,大多在历史书上没有记载过,是零零星星没有经过汇集的事迹。
生:不是完全真实的。
师:是的,《世说新语》是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二、古文学法引路,三读通解故事
1. 一读,读准全文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这个故事。请打开书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教师相机正音。)
2. 二读,读通全文
师:老师刚刚听了大家的朗读,同学们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字音读准,但朗读的节奏不够准确。想要把节奏读对,我们首先要学会断句。请你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标注出来。
生:一共四句话。
师:一个一个句子读并不难,难的是句子内如何断句停顿。老师有种读文章的方法——名词断句法。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是这么写的:谁做什么?或者谁在哪里做什么……我们抓住这个“谁”就能断句。我们来看看这篇小古文中,名词有哪些,先来看人名——谁?
(老师读课文,学生出人名划上横线)
生:王戎、诸小儿、戎、人
师:什么叫诸小儿?
生:很多小孩子
师:那“诸”就是——
生:许多
师:我们平常说话也有个词——诸位,指的是在场的所有人,也就是表示人很多的意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