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东北的王少舫——王仁安
王仁安这位地道的东北汉子,有着关东人固有的善良、豪爽、大度和多情的性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块黑土地和父老乡亲培育了他,铸就了他成为一名掷地有声的著名导演和表演艺术家。这一评价,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六十年代中期就已经形成了。那时的王仁安在四平地区,乃至关东三省的文艺界和众多观众的眼里,已经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大家还送他一个雅号——东北的王少舫。界内人士都知道,王仁安与大名鼎鼎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从相识到相知相近,还有着一段师徒的机缘呢。这段往事,得追溯到1960年的金秋时节。当时的四平地委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决定在表演艺术领域内进行“南‘花’北移”。经过调查,于同年9月由四平专区艺术学校黄梅戏班(对外称团)去安徽省“移植”黄梅戏。学习队20人去合肥市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6人去安庆市黄梅戏校科班。在学习黄梅戏进程中,就当时的实际情况,学习队先后向专署文教处和艺校打了两次报告,主要内容是为了尽快掌握黄梅戏表演特征与规律和以后建团需要,必须派一名男性未婚的、演过大戏的小生、导过大戏的优秀导演来学习队。同时,再派两名专业剧团女演员(主要演青衣、花旦)来队(刘乃玲就是其中的一员)。上级领导非常重视,1961年5月,王仁安光荣当选。此时的王仁安正在辽源市京剧团,以后又调到
评剧团担任导演兼演小生。他的演出,曾受到了辽宁省沈阳评剧大家筱俊亭、花淑兰和韩少云的高度赞赏,认为辽源能有这么一位小生,是全国评剧界的光荣。人生道路是多变的。王仁安由辽源来到了四平,从此,他与黄梅戏艺术结下了一生的情缘。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著名导演乔志良慧
眼识英才,一眼就看中王仁安,认为此人无论从气质、扮相、嗓子还是功底,都是顶大梁的角,也是当导演的好苗子。好学上进的王仁安得知乔志良在人前人后都夸赞自己,便毅然决定拜乔导演为老师。几乎是同时,又被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发现,王仁安又拜在了王派门下专攻小生。当时安徽省的文艺界均为王仁安兴奋不已,认为能得到两位艺术大师青睐的人实不多见。这对王仁安来说,正如唐朝孟郊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样,喜哉!喜哉!
经过严凤英、王少舫、潘俐、张云风等演职人员的热心传授,仅在一年零四个月之后的1962年3月,就正式成立了四平专区黄梅戏剧团。乔志良不但从理论上更从实践上指导了王仁安在导演方面诸多问题,王仁安又向王少舫学习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和《碧玉簪》等剧目。两位艺术大师的言传身教,使王仁安如猛虎添翼、蛟龙入海,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是王仁安在艺术道路上值得大书特写的第一笔。诗赞曰:
黄梅金籽播南北,四海溢香结艺缘。
学子移“花”瓜累累,良师授业意绵绵。
明珠破土霞光露,慧眼识君帅气含。
成败人生风火路,八凭自己二凭天。
四平专区黄梅戏剧团成立之后,王仁安更有了用武之地,仅在1962年至1966年“”之前的四年多的时间里,王仁安就曾创作导演和演出了传统与现代的大中小型剧目近40个,如《年轻一代》、《战地重逢》、《革命青春的赞歌》和《无尚光荣》等。该团不但在省内各市县演出,还应邀到辽宁省、黑龙江省部分市县演出,每到一处均受到了热忱欢迎。王仁安的雅号——东北的王少舫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叫开的。
在此期间,王仁安曾几次被团领导上报(包括口头汇报),拟提升为副团长,但均以王仁安出身于“小资产、成份高”为由而被搁置再搁置。俗话说,水浅养不住大鱼。王仁安终于被上调到吉林省京剧团,以后又被吉林省吉剧团“挖”走。这期间,王仁安又导演了《龙江颂》、《夜幕下的哈尔滨》、《三夫人》、《空谷足音》、《五个黄昏》、《一夜皇妃》和《倒楣大叔的婚事》等剧目,大大超过了他以前所导演过的数量。
从上所述,笔者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剧目的排练,每一出戏的演出,无不浸透着导演(当然也包括作曲、舞美设计、灯光、服装、道具装置、效果和化妆等)王仁安的智慧和汗水。这是王仁安在艺术道路上值得大书特写的第二笔。
王瑞儿照片随着时间的推移,担子的加重,王仁安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去
一段时间好为人师、目中无人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愚蠢的。“满招损谦受益”、“学无止境”,诚哉斯言也。
于是,在“”期间被扣上“反动艺术权威”等大帽子而遭受批斗的他,仍然坚持读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顾仲彝的著作充实自己,后来又参加了打倒“四人帮”后的第一期全国导演训练班。王仁安从阿甲、李紫贵、张庚、刘厚生、林默涵、王朝闻和张君秋等大师讲课中,学习到了自己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知识。
多年的艺术实践和生活积累,王仁安越来越体会到无论是一度创作还是二度创作,必须遵循贵在创新这一原则。人家演什么,我们学什么,即亦步亦趋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就是这个道理。正如王仁安常常激励自己要用心灵的、感觉的眼睛,去观察大千世界的一切事物,向生活学习、探取。久而久之,所谓灵感性创造手法,便会在读剧本时或在排练场上油然而生、得心应手。王仁安正因为从文学、电影、电视、音乐、绘画,乃至舞蹈等方面孜孜以学,所以在导戏过程中,每每创造出和谐生动、感情入微和催人泪下、激动人心的动作和场面。
心火难烹食果腹,孰能薪水养鲸鱼,寄入岁月无多彩,下“海”龙宫举富旗。而今,步入老年的王仁安,由于过去执着追求戏曲艺术而愈感生活拮据,于是在妻子李秀琴的鼓励下,投入了商海大潮之中,并且喜有收获。这也是造物主对他多年来大量付出、无私奉献的回报吧。此刻,人们通常都会说,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背后,必定得到妻子的帮助。这话颇有道理。王仁安的妻子李
秀琴,善良、贤慧、沉静、容人容事,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在吉林省京剧团工作了几十年,是一位优
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但她从不张扬自己,甘为丈夫做人梯。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李秀琴对王仁安矢志不渝,始终为丈夫敬业创造条件。有些事情可以成为过眼云烟,但她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在那凄风苦雨的年代里,王仁安进了“牛棚”,有多少个不眠之夜,她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含着泪水,生怕自己的丈夫有什么差错。在当时,能向谁去诉说呢?抚今追昔,怎么能够不令李秀琴感慨万千呢!少是夫妻老是伴。如今这位贤妻良母更加体贴王仁安的甘苦。此刻的王仁安,他虽然忙于商界中做不完的事,但对黄梅戏的情缘一直未断,仍如当年甚至比当年更加狂热。
2003年10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特别邀请了王仁安、刘乃玲(国家一级演员、严凤英亲传高徒)和赵明春(沈阳运恒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三位原四平专区黄梅戏剧团老友赴皖参加建团五十周年大庆活动。他们如期参加了这一盛会,并带去了由赵明春特选订制的一块精美玉石雕塑,以原四平专区黄梅戏剧团的名义,赠送给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会长蓝天(原安徽省文化厅长、原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长)和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等,亲自接见了当年的移“花”使者。他们三人的到场,引起大会格外关注,艺友相逢,分外亲切。会间,王仁安专程拜见了黄梅戏一代宗师、著名导演乔志良老师,师徒久别相逢,激动不已。王仁安、刘乃玲和赵明春又应邀出席了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