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运算定律》集体备课
           
停课不停学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针对延期开学提出的一项新方案,也是摆在全体教育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为了把这项工作扎实的做到位,学生有收获,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四年级数学教师“停课不停研”,采用钉钉和视频会议进行集体备课,一边齐心协力,为疫情阻击战助力,一边策力,为线上教学助力。线上与线下合力,力争把疫情期间的数学课上出实效。现将第三单元运算定律集备结果与大家分享,欢迎各位专家和同行指导。
一、教材分析: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对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第一次进行系统地学习,并且将减法中“连减的性质”与除法中的“连除性质”也渗透穿插在内。主要学习内容有: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连减的性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连除的性质等,以及这些运算定律在整个整数运算中的简单应用。
这些运算定律在学习数与代数这一板块的知识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小数和分数(本册书第六单元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五六年级还要陆续学习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和分数计算中的应用),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数学教学也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通过学习运算定律,有助于学生把数学的学习从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学生学会用准确的、标准的数学语言总结数学现象,是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知识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个里程碑。
本单元的学习,着力引导学生将运算定律的学习与简便计算应用及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注计算方法的灵活性,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灵活处理计算问题积累起相应的活动经验。
本单元这样集中地对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整体性的学习,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对四则运算中的相关运算定律和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不是零起点,相反,他们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前已经有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储备,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些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比如:对于加法和乘法的可交换性(一年级一图两个加法算式、二年级一句乘法口诀两个乘法算式、加法和乘法的验算)和可结合性(连加和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方法);在同级混合运算的口算练习中,许多学生能自觉地运用带着“符号搬家”这一策略,快速而简洁地解决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同时也是后续计算知识不可或缺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中,更多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与归纳,从运算意义的角度理解定律模型的正确性,最终引导学生从更加深入的角度理解与掌握相应的运算定律。 
三、教学目标:
针对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和理解运算定律,用符号、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运算定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疫情结束需4个条件
难点: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对于乘法分配律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熟能生巧。
五、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简便运算教学既是融会数学运算定律和性质,借助已有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探索
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运算定律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如何使学生会“算”,更要通过探究“算”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辨析和思考,体会简算过程的合理性、简洁性和逻辑性,提升学生的简算意识和研究计算问题的兴趣。如何实现以上的设想,可以有以下几点做法。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这一单元所涉及的运算定律和性质相似程度比较高,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负迁移,比如乘法的结合律与分配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所呈现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凸显学习材料的差异,借助情景这一较为直观的载体,把生动的生活情景融入到简算的教学实践中,将简便计算的学习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的相关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乘法分配律的情景可以这样设计:新学期开学,妈妈为小红和小明兄妹俩购买了两份相同的学习用具,文具盒23元、水彩笔17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这一情景非常简单而常见,但它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自然地就能到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结合实际情景,不仅能很好地理解“23×2+17×2=(23+17)×2”,还能正确地解释为什么“(23+17)×2”不等于“23×2+17”,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特征。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对数学运算定律的抽象是建立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的,我们以教材为依据,不妨增加一些素材,变“一”为“几”,为学生提供了乘法分配律的多样化模型,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充分调动感官,使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变得更加丰富、充分。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建立模型化思想。
3.利用转化思想、夯实算理。
学生对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探究,重点应放在简算算式的转化分析上,通过“转化”依据的分析和“转化”过程的还原验证等环节,使学生真正明白算法背后蕴含的算理。“转化”依据的分析要解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的问题,对此探究过程中应结合运算定律的实质,通过辨析达到算法清、算理明的目的。
例如,计算“36+(45+64)”这题时,有些学生是用“45+(36+64)”的方法,而有些学生是用“36+64+45”,通过分析比较后学生能够明确第一种算法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而第二种方法不但交换了加数的位置,而且运算顺序也发生了变化,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