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分析《变形记-不舍的村学》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越来越冷漠的今天,在初次看完《变形记-不舍的村学》这个节目后,我被深深得感动了。我坚信了这个社会一直都存在着无私的爱和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我们的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
《不舍的村学》讲诉的是一位在湘西凤凰县辛勤工作22年的乡村教师--吴艺伟老师和一位在北京府学小学的年轻的教师变形记韩安冉--苏磊老师角的互换。吴艺伟老师代课22年,每月工资只有200块,至今没有转正。他家徒四壁,他的家是全村最破烂的,现在还住在祖父辈遗留下来的木屋。而苏磊老师则是北京重点小学府学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月收入三千元左右。通过两位教师的互换,我们能够看到现在农村和城市在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方面上的巨大差异。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当苏老师第一眼看到农村学生们的学校,她简直惊呆了,不敢相信眼前破旧的空房子就是她要教一个星期的学校,而且教室里除了一个擦得发白的黑板什么都没有,所有年级的孩子在一间教室里上课。然而这样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若非眼前所见,城市人可能根本无法想象这样的贫穷也不会相信确实有这样的贫穷存在。
矛盾具有普遍性,像这种贫穷落后的山村小学不仅仅在湘西农村可见,在中国的大部分被山阻隔交通不便的落后农村里都可以看见。同是学校,农村学校不仅没有体育馆、图书馆来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有时候就连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教室都成了他们的奢望。而很多大城市的学校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的桌椅和优质的黑板,还配有体育馆、图书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就连教师本身的素质也存在差异,吴老师因为是南方人,普通话水平不是很好,因此在互换角时语文课上很是吃力,而从城里来的苏老师不仅能够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山里的孩子古诗词,还能够教孩子们英语,带他们做各种游戏,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同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城市家长为了孩子将来能在激烈地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社会上立足,不惜花钱给孩子请最好的家教,参加各种补习班,生怕孩子被别人落下;而农村的情况就如同纪录片里讲述的一样,一个孩子会因为家里欠了债不能够继续读书,不得不跟着爸爸到镇上打工,很难拥有学习的机会。对比过来,农村学校的贫穷落后和先进美丽的城市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村的生活环境也和城市的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矛盾的斗争性突显出了城乡悬殊的差距,这种差距远不止吴老师回家要翻越的那几座大山。
联系具有多样性。城乡差距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造成如此悬殊的城乡差异,一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差异大,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二也是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使城乡贫富差距扩大了。但是这样的城乡差距不能让我们就此失望。社会是不断在发展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度重视城乡差距,这几年国家的城乡统筹发展出台了很多惠农、免税以及其他的扶持政策,逐步取消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限制条件等,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当然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城乡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城乡差距不会在一年两年内缩小或者消除掉,它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缩小,减少城乡的矛盾。
那些住在山村里的孩子,连铅笔也舍不得用,甚至贫困的连学也可能上不起,但即使生活如此艰难,他们却从没有想过放弃,他们依然用那颗善良而坚强的心去向命运挑战。因此我们除了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城乡差距,还要懂得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相信在任何困难下都会有热心的爱会帮助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