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五大军政长官,除了华中的白崇禧,还有谁?他们结局如何?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通电下野,走向幕后。就在同一天,国民党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代表总司令傅作义,和解放军正式达成《关於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22日,北平城内的25万国民党守军开始陆续撤出市区,接受解放军的改编。
北平的和平解放,标志着平津战役的胜利结束,华北“剿总”不复存在了。东北“剿总”、徐州“剿总”也随着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的完败而撤销。国民党四大“剿总”中,就剩下白崇禧任总司令的华中“剿总”了。
1949年4月初,华中“剿总”改组为华中军政长官公署,至此国民党的“剿总”机构成为历史。除了华中,国民党又先后设立了西南、东南、华南三个军政长官公署,加上在1948年设立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共有五个长官公署。那么,这五个公署的长官都是谁?他们的结局如何呢?
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
白崇禧
代总统李宗仁走上前台后,企图用和谈争取时间,以达到其划江而治的目的。既然要和谈,“剿总”这个名字就不能再叫了,于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商量后,将华中“剿总”改称华中军政
长官公署,当然这是换汤不换药,白崇禧无非是换了个称谓,从白总司令变成了白长官。
蒋介石虽然下野,但是在溪口依然遥控着局势,蒋军的嫡系,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根本无法指挥了。这就导致,在长江防线中,以白崇禧为代表的桂系和以汤恩伯为代表的蒋军,各自划分区域防守,各自为战。
在解放军渡江前夕,白崇禧极力扩充,使得自己掌控的部队超过了30万,但副长官宋希濂在解放军渡江后,执行了蒋介石将主力撤到川东的命令,导致白崇禧可用的兵力大减。
“是战是和”上,李宗仁和白崇禧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南京解放后,李宗仁认为大势已经无法挽回,想再度提出和谈,不料在桂系骨干将领参加的会议上,白崇禧极力主战,将李宗仁晾在一边,此时的白崇禧积极向蒋介石靠拢,昔日李、白之间的亲密无间不复存在。
在桂林解放前一天(11月21日),损失了大部桂军精锐的白崇禧和李宗仁进行了最后一次会面,李宗仁力劝白崇禧,说:“以我对蒋介石多年的了解,你去那里都可以,但是千万不要去台湾。”
就在白崇禧犹豫的时候,桂系元老李品仙代表蒋介石邀他来台湾,白崇禧认为蒋介石还需要
借助自己的军事能力,最终没有听李宗仁的劝告,还是于12月28日飞往台北。
到台后的白崇禧被蒋介石免去了一切职务,只得了一个“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虚衔。此后,白崇禧处于长期被监视,蒋经国甚至派人专门在白崇禧的住所对面设立了一个派出所。这时的白崇禧后悔也来不及了,他开始了深居简出的沉闷生活。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暴死在卧室,尸身发绿,死因不明,时年74岁。
西北军政长官:张治中、马步芳
张治中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比较特殊,是和四大“剿总”同时存在过的机构,这是因为长官张治中不愿意参与战争,所以蒋介石最终没有设立西北“剿总”,而是将张治中任主任的西北行辕改称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
张治中资历很深,当过黄埔军校的代理总队长、军官团团长,他和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陈继承被称为蒋介石的“八大金刚”。张治中是国民党中少有的老实人,他一直和中共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邓颖超曾评价张治中说:“文白先生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
一直谋求和平的张治中,在1949年4月初,作为国民政府和平谈判的首席代表来到北京。渡江战役发起后,张治中选择留在了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张治中留到北京后,国民政府下令免去了他一切职务,西北军政长官一职引来了马鸿宾、马鸿逵、马步芳的争夺。
若在此前,蒋介石是断然不会将西北军政长官这个重要的职务给“三马”中的任何一人,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随着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丢失了陕西的大部,蒋介石为了确保西南,决定让胡宗南的残余主力进入四川。这样一来,西北所能依靠的主要就是“三马”的军队了,于是,蒋介石将西北军政长官一职给了“三马”中实力最强的马步芳。
中统和军统马步芳的主力部队是由他儿子马继援任司令官的青海兵团(辖第82军、第129军、新编步兵军、新编骑兵军),马步芳就任西北军政长官后,马氏父子非常骄横,声称要打几个胜仗给广州看(南京解放后,国民政府迁到广州)。但是,在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有力打击下,青海兵团主力在兰州战役中损失惨重,马步芳在让手下继续顽抗的同时,自己却乘坐飞机逃往重庆,重庆解放前夕,他又带着家眷逃到了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