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思想的演进
任仙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泰兴225400)
摘要: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炙黄子孙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多年来为之奋斗的目标。以什么形式实现祖国统一。从到再到,中共三代领导集体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关键词:一纲四目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三代领导集体八项主张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与“一纲四目”的提出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国共产:E拿t-对国民党把台湾作为最后的基地的情况,为反对美国对台湾的控制和打击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嚣张气焰,提出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f J号(用战争方式武力解放台湾),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一定要回归祖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将注意力转向抗美
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国化和当代化的理论诠释。
三、科学发展观是与政绩观、人才观、众观和荣辱观相统一的"l fl:界观体系
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丰富性来看,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设既符合时代特征义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并能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新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平发展合作的和谐世界。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和建设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在资源、环境压力和国际竞争加剧的情形下,要顺利完成如此艰巨繁重的伞面建设任务.从思想,E必须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并获取实现这些目标的正确方法,这就需要确立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人才观、众观和荣辱观相统一的世界观的指导地位。这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意义的根本所在。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豁须确立科学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是切实转变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要牢同树立以人为本的政绩观,就必须坚持把人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众的根本利益.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要在干部评价、考核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政绩观,把对政绩的衡量转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处理利益关系能力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能力上来.从制度上为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供坚实的保障。共产党人树政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谋利益.而树政绩的根本途径就是把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始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一场人才竞争。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人才。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也在人才。我们要确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的现代成才观。特别要重视青年人才。为他们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创新氛围,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把优秀人才积聚到党和园家的事业中.来形成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资源。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确立正确的众观。人民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无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主体都是人民众。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人民众不仅是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主体,而且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不确立人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只是一句空话。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既是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也是衡最干部的最终标准。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志指出.要教育广大十部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体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突出了,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只有把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人才观、众观和荣辱观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体系,并且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才能真正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破解发展难题,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中统和军统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Er a].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87
援朝,推迟了解放台湾的进程。朝鲜战争停战后,随着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以及海峡两岸从原来严重的军事对抗转向冷战对峙状态,中国共产党人抓住时机,开始考虑在不使用武力解放台湾的前提下,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台湾的可能,提出了和平解决的各种倡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和平统一构想思路并多方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
1955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率团前往印度尼西、皿参加万隆会议的前夕.主席指出:在万隆会议上,我们“可相机提出在美国撤退台湾和台湾海峡武装力量的前提下,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在会}义期间,周恩来总理根据主席的指示精神在与缅甸总理会谈时他表示中国是反对战争的,力求避免战争,争取和平。他还说:“如果美军撤退,我们可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如蒋介石接受,我们欢迎他派代表来北京谈判。”“但蒋介石必须承认中央人民政府,不能自称代表中国。”C H7月,周恩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义上明确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2]从过去用武力解放台湾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这在政策上是一个很大的调整。
1956匀z4月,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以诚相见,来去自由”等对待国民党去台人员的政策。同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一届j次会议上。代表政府重申r和平解放台湾r廿J题的愿望,正式表示:“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且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它适当的地点,间我们开始这种商谈。”【3j7月,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义向前迈进了一步,提出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问题。周恩来在同原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谈话时表明了三层意思:一是冈共两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为什么不可以实行第王次合作呢?二是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而足彼此商谈。j是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周恩来说:“台湾是内政问题。爱国一家,为什么不可以合作建没呢?”
10月,会见有关来宾时进一步指出:和平统一祖国后,台湾“一切可以照旧”,“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并且可以派代表回来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1958年主席亲自执笔为国防部起草《告台湾同胞书》。他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同时,主席还向台湾当局提出了结束军事对峙的办法,再次建议举行和平谈判,实行和平解决.并强调指出,“这一点,周恩来总理在几年前已经告诉你们。r”。
1963生1z.周恩来总理根据我们党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根本原则和方针政策,#加以发挥概括地提出“一纲四目”的祖国统一政策。这是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逐步形成的。所谓“一纲”。就足台湾必须回归祖国。所谓“四目”就是四个基本政策:(1)台湾统一于祖网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2)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人民政府拨付:(3)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等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作破坏对团结之事。【4】
“一纲四目”是中共对台政策的集巾体现。这是以毛阳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为祖同和平统一绘制的一幅蓝图。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F,这种思路和设想还不成熟.还在酝酿之中,还不可能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大胆构想,但足“一纲四目”所包含的高度自治和社会改革町以从缓等政策主张,实际上已经蕴涵着“一国两制”的发展趋势。它足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完整地提出“一圈两制”和平统一科学构想的思想先导和历史先声。无论是它的思考角度还是主要内容和实质,都与我们今天实现
和正在实现的“一围两制”科学构想是一致的。
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了第一代领导集体确定的和平统一的方针。并依据时代主题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改善以及祖同内地和台湾内部情况的变化,为坚持一个中国,实现祖国统一,进行了新的努力。新的开拓。
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际围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有利于中国和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从国际上看,中美两国关系在经历r二十多年的敌对之后。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忱了外交关系,实现厂关系【E常化。这一变化,使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基本一卜.得到消除。从台湾岛内形势看.一方面由于中美两国天系的改善,使得台湾当局不得小调整对大陆的政策。有所缓和。从祖国大陆来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全面的拨乱反正各方晰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F.xl S4,平开始着眼台湾问题的解决并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就存中美两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发表的前一天。存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中美建交后对台t作时.根据国际和囤内的形势,果断决策,提出r通过围共对等谈判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主张。统一后.台湾的丰十.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都町以保持不变.外国投资和商业往来不变,军队变成地方武装。这是新时期首次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主张。在此。“一国两制”的构想已初露端倪。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告台湾同胞书》,郑_匿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围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进行商谈。强调在解决台湾『nJ题时。将“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引1月30日.访问美国期间在美国国会上的讲话巾指出,用什么方式饵决台湾的l’口j题,那是中国的内政,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12月6日,会见日本卣4相大平正芳,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说:“我们提出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要以现实情况}H发。对台湾,我们的条件很简单的,那就足.台湾的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与外国的民问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那里的投资以及民间交往照旧……台湾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可以拥有自己的自卫力量、军事力量。条件只有一条,那就是,台湾要作为I f l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作为中国的一个地方政府,拥有充分的自治权。”【6j在这里,已经向外界表达了“一个围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只是“一国两制”的概念尚未明确提出来。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中,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9条方针政策,勾勒出了“一国两制”的具体框架。九条方针包括:“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海峡两岸各族人民迫切希望互通音讯、亲人团聚、开展贸易、增进r解。”“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地方事务。”“台湾现
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正如1982年1月在接见一海外朋友时所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剑英委员长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可以允许的,在这里,把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明确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从此“一国两制”的概念正式使用。
同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宪法载明的“设立特别行政区”指的就是香港、澳门、台湾回归祖国后,以特别行政区实施“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表明。“一国两制”已载人中国的根本大法。有|r宪法的保证。
1983年6月26日,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两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就实现巾国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谈了一些设想。这些设想被人们称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六条办法”,进一步阐述_r“一国两制”的具体内容。后来,在会见外国客人和港澳同胞时.多次就“一国两制”构想以及提出这一构想的背景、条件、依据、前景、意义等作了’精辟、全面的阐述,使这一构想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
以后概括地说:“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丰义”,“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香港、台湾。”f8l
“一围两制”的构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受到包括台、港、澳人民存内的巾国各阶层人们的热烈拥护。这一伟大构想原足为了和平解决台湾『口】题提出来的,却首先运用于香港问题。
1982年至1984生g.中英两国政府就解决香港问题举行谈判,在“一国两制”的思想指导下。中英双方本着解决问题的诚意,以大局为重,互相谅解,互相合作,获得r极大成功。中英两国政府达成协议。签署r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还就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的基本政策做了具体说明。
香港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澳门问题的解决已水到渠成。中葡两围存1979年建交时.就已达成r澳门归还中国的谅解。1984年12月以后,中葡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互访,又就解决澳『j问题交换了意见,进行了磋商。巾葡政府领导人的接触。为解决澳门问题铺平了道路;加上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厂经验。1986年至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进行澳门问题的谈判.获得了成功,双签署丫联合声明。顺利起草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标志着“一围两制”的伟大构想由原则规定开始变为有理论和政策指导的伟大实践,也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提出了成功的经验和可行的模式。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统一大业奠伟基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进行J,不懈的努力。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把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列为重大任务之一,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既践前猷,又赋新篇。每年的元旦、春节、国庆乃至每年的“两会”等重要场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关切地提到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呼吁共同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
1997年7月1口。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主席郑重承诺: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保持香港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
香港回归几年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目光始终关注着香港。、、、李瑞环、等中央领导先后访问香港,充分肯定特区政府的施政能力和成效。汀主席在五年内四度踏上香港的土地.给予了香港同胞极大的鼓舞。在参加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揭幕仪式时表示:“中央政府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和基本法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支持以董建华为首的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都将是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正是由于党的第i代领导集体的热情鼓励和坚决支持.香港这艘漂泊百年的巨轮才能经受风雨的考验,驶出更为宽广壮丽的航程。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围澳|'J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外国在中国领土E进行管治的历史宣告终结。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关注硐1支持下,澳门获得了新生,经济连年增长,业、旅游业复苏。外来投资转趋活跃,呈现出许多令人鼓舞的新气象。这螳事实有力地证明了.“一国厢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是完伞正确的。
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关心下,在“一围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指引下,香港、澳『J这两朵娇艳的花儿在祖国的大花园里更加活声香。
随着香港、澳门『廿】题的圆满解决。台湾问题自然也就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十三年来,面对海峡的风云变幻。以汀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揽全局、运筹帷幄,领导伞圜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的基础I二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重大论断。
为了推动在一个中围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两岸谈判。实现和平统一,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厂分步骤进行两岸谈判、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主张。1992910月21日,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愿意同中国国民党尽早接触,以便创造条件。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日『以谈,包括就两岸正式谈判的式问题同台湾面进行讨
论,到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办法。”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极大诚意和谈判政策的务实灵活性。
1995f f:1月30日.在中国传统的农历除夕。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仓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同志关于“和平统一、一困两制”思想的精髓,客观地分析了解决问题所面临的形势,并就现阶段进一步发展两岸炎系、推进祖围和平统一进程提出r八项主张。第一.“坚持一个r f同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围的争权和领。l:决不容许分割。”这是八项主张的核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我们不仅反对任何制造“”的言论和行动.也反对“分裂自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等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的青行。1995年6月以后,存汀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显示了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能力。第二,对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但是,我们反对台湾以搞“两个巾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牛存空间”的活动。第j,进行海峡阴岸和平统一谈判。这足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主张。在谈判的过程中。可以吸收l埘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主席再次郑重建议举行和平谈判。并且提议存谈判的方式卜,可分阶段、分步骤的进行。他说:“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I司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t完整,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规划。至于政治谈判的名义、地点、方式等问题,只要早口进行平等协商.总可出双方都可接受的解决办法。”…第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巾同人。但这并不等于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但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十扰中国
统一和台湾的敌对分子。第。五,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汀主席在讲话中重申,“三通”是两岸经济发展和各方面交流的客观需要,也是两岸人民的利益所在。建议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两岸直接“i通”。第六.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伞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莺要基础。海峡两岸问是炎黄子孙.我们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字.共同创造了卡富灿烂的巾华文化。因此.两岸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第七,要充分尊重台湾I司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做主的愿毕.保护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讲话中要求“党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包括驻Pl-4,L构。要加强与台湾同胞的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关心、照顾他们的利益,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解决凼难”。“我们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1:,同我们交换有关与和平统一的意见。也欢迎他们前来参观、访问。”这体现了我国政府一贯坚持的解决台湾问题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第八,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以适当的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俞湾当局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事,也口了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她。针对台湾一些人在“国际会议”上或“围际场合”上实现最高领导人会晤的主张,讲话中指出:“巾国人的事我们自己办。不需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
主席的八项主张精辟地阐述了同志“和平统一、一困两制”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了新形式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具体步
90骤和构想。八项主张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第i代领导集体对台湾问题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叉
表现r第i代领导集体对台湾问题立场上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达到r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八项主张与第一代领导人的“一纲四目”和平统一思想、第:代领导人的“一国两制”构想一起共间构成丁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祖凶统一问题的重要咀程碑。
1997立g,党的卜五大胜利召开,主席在十五大政治报告||1有关台湾部分.提出了两个坚持和四个反对的对台政策,即“坚持‘和平统一、一围两制’的具体方针和发展阴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分裂,反对‘台独’,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外国势力十涉,绝对不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的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同时,主席又一次郑重呼吁:“在一个巾国前提下,什么问题都日,以谈。只要足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提出来。”在十六大报告I f|主席根据形势的发展,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一个中国”的含义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世界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围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调整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巾国。大陆和台湾I司属一个中国。巾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这一调整既充分展现了党的第■代领导集体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又体现了我党在推动两岸政策上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同时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这一原则加以具体化,并且首次公丌提出三个可以谈的建议,即“可以谈I卜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也町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府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谈判议题的进一步具体化,谈判重点更具有操作性,为两岸同胞展现了共同争取和平统一的光辉前景。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围的完伞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求和平、求、求发展,是当前台湾民心所向。两岸合则两利、通则双赢。分则两害,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所认识。”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而完成祖国统一大、№则是人心所向.是时代的最强音。是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我们坚信,在伞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台湾问题一定能够早日解决。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胜利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徐启基.略论“一纲四日”主张.江西社会科学,1999,(11):5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第一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4.
[3]赵春义.一国两制概论(第一版).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19.
[4]王洪模,苏品端主编.思想的新发展——新时期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292.
[5]马建离,谭克绳,肖德才主编.海峡40年(第一版).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213.
『6]李道湘,刘春梅.统一战线与一国两制(第一版).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58.
浅议道德选择中的主体性
陈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孥业,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道德选择是道德主体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下,依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者善恶之间进行自觉自愿的选择.作出符合一定阶级或者社会道德准则的决定。可见,道德选择中的主体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道德选择中主体性的发挥机制、道德选择重视主体性的必要性、道德选择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措施三个方面来阐释道德选择的主体性。
关键词:道德道德选择主体性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以善恶为中心进行评价的社会规范和标准.因
此。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噌德与法律等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它是靠不具有权力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和人们的心理活动来实现的,具有着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表现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就是道德主体在道德情境中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一、道德选择中主体性的发挥机制
道德选择.是道德主体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下.面临几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时,依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者善恶之间进行自觉自愿的选择,作出符合一定阶级或者社会道德准则的决定。这个过程中,道德行为主体靠内心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同。凭着高度的自觉性存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指导下对道德规范的选择。不断能动地把外在规范化为内在要求。把抽象的规范化为具体的指令。而且在无所遵循的情况下创造新的道德规范,扬弃旧的道德规范。
这个过程中,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选择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得以实施。首先。道德主体具有自己行为选择的能力.这是进行道德选择的基础;其次,道德主体信守一定的价值准则和道德标准,而且以逻辑推理和主观判断相结合。理解特定的行为与准则和标准的联系;最后。道德主体自主自愿地作出选择。不管道德主体选择哪一种特定的行动方案.都取决于道德行为主体自身的特点,比如,他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将行为与道德联系起来的方式等。道德选择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达到某一道德目标而主动作出的取舍。
二、道德选择重视主体性的必要性
从上述手体性存道德选择中的发挥机制.可见主体性在道德选择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主体性的发挥。这不仅是道德的内存要求。还具有着更深层次的必要性。
1.道德选择的主体性的理论基础
“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倡导的重视人的理沦就告诉人们社会对于人发展的实际意义,也要求社会的发展必须注入人的要素,以人为本。在道德领域也是一样,必须尊重人的本质。正如康德所说的.每个有理性的人都是道德律的颁定者.换寿之.道德就是自主法律、自订自守。马克思在1842年所写的《评普鲁七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指出“道德的綦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③,也强凋道德的自律性在于道德不是来自于人之外的某种客观意志.而是表现人类利益意志的“人为法则”。
2.道德选择的主体性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的价值观以及价值取向。成为现阶段的鲜明特征。市场经济的平等交换、自主自愿的原则逐步树立,从而改变r以往的价值理念。这一方面增强了人们的自理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这在道德选择的领域就表现为主体性的发挥.道德主体在r仃场经济自主自愿原则的带动下.主动地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选择。当然这里所说的选择,并不是没有社会规定性的自我选择.而是在承认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的基础卜的选择。
道德主体在学习市场经济的有益的精神和原则的同时。其主体性的发挥还是摒弃市场经济的消极凶素的强烈要求。市场经济的有益原则大大地促进了人们的交流和社会的进步.但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也会反应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这就需要道德主体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积极地发挥主体性,进行甄别与筛选。交换化、金钱化的泛市场行为不仪使社会出现道德失范现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一个非伦理化的社会环境,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我主义的泛滥: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在解放个人的同时.对个人主义的过分纵容也给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产牛了道德共识的困境。价值多元化与道德相对主义一方面扩展了人们的选择自由,使很多人摆脱了道德思想压力:另一方面也在价值折中和多元妥协t f l模糊了一屿基本的道德判断,可能会使具有行为约束力的社会道德底线被模糊。这种情况下就对道德主体提出r『更加严格的要求。来维护社会的道德基础。
3.道德选择的主体性也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倡和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
[7]姜殿铭.一个伟大构想的雏形——纪念“叶九条”发表二十周年.台湾研究,2001,(3):1.
[8]文选(第三卷)(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58.
[9]王长鱼.一国两制与台湾(第一版).北京:华文出版社,1996:90,92.
9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