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第六页教材】
【解读】《礼记·大学》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八页教材】
【解读】语出老子《道德经》: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3.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第十二页教材】
【解读】节选自《格言联璧》。释义: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
4.“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第十二页】
【解读】《尚书-周书》中有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P13教材】
【解读】出自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P22教材】
【解读】语出《孔子·雍也》。释义: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P23教材】
【解读】《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释义: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8.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第二十三页教材】
【解读】语出《礼记·学记》。释义: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9. 乔哈里视窗 【P31教材原文】
【解读】所谓的乔哈里视窗(Johari Window)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这个理论最初是由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视窗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它被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开放区: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例如你的家庭情况、姓名、部分经历和爱好等。多说、多问不仅是一种沟通技巧,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如果想赢得别人的信任,就要多说,同时要多提问,寻求相互的了解和信任,因为信任是沟通的基础,有了基础,就不难建设高楼大厦。
盲目区:是自己不知道、别人却可能知道的盲点。例如性格上的弱点或者坏的习惯,你的某些处事方式,别人对你的一些感受,等等。
如果一个人的盲区最大,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不拘小节、夸夸其谈的人。他有很多不足之处,别人看的见,他却看不见。造成盲区太大的原因就是他说的太多,问的太少,他不去询问别人对他的反馈。所以在沟通中,你不仅要多说而且要多问,避免盲区过大的情况发生。
隐秘区:是自己知道、别人却可能不知道的秘密。例如你的某些经历、希望、心愿、阴谋、秘密,以及好恶等。
未知区: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信息。例如某人自己身上隐藏的疾病。
未知区大,就是关于他的信息,他和别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人,他不问别人对自己的了解,也不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封闭使他失去很多机会,能够胜任的工作可能就从身边悄悄溜走了。
所以每一个人要尽可能缩小自己的未知区,主动的通过别人了解自己,主动的告诉别人自己能够做什么。
10. 古人云:“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P34教材】
【解读】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务正》。发挥人才的特长,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失败;不挑剔人才的短处, 那么世界上就没有被遗弃的贤才了。
11.“路也漫漫,遥遥其途,心向往之,虽远莫阻。”【P36教材】
【解读】释义:路途漫长遥远,只要心志所向,即使距离远,也不要阻挡。
第二单元 友谊的天空
(一)古文类
1.“以文会友,以友辅仁”【p38教材】
【解读】[出处]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颜渊》)
[翻译]曾参说:“君子以合乎礼仪的标准和方式来选择、交往朋友,以与朋友的交往来辅助仁德的修养。”
《论语通说》中解释:“‘文’是礼文、节文之意。‘以文会友’,即是说在交友的过程中既要注意
朋友的素质,还要注意交友的方式,始终以礼相待。能做到以上两点,交友的过程不啻是个成仁的过程。”
《论语今读》说:“为什么要‘以文’才会友?注家又有各种讨论,如‘文者,礼乐法度刑政纲纪之文’,‘布帛菽粟之文,非古文之文、时文之文,雕虫藻丽之文,会友以收摄身心,此学人第一切务’(《反身录》),仍‘一是以修身为本’。今天则是以学术之‘文’(世界一年多少学术会议、多少学术论文!)来会朋友,以切磋琢磨,发言讨论,而所辅者并非‘仁’,而是‘知’了。”
为什么“以友”能够“辅仁”?李泽厚在书中还引用了康有为《论语注》的一段话,其解释可谓精当明了:“人情孤独则懒惰,易观摩则奋历生。置诸众正友之中,则寡失德;置诸多闻人之中,则不寡陋。故辅仁之功,取友为大。”就是说,多跟好人、仁人交朋友,以“仁”的标准来交朋友,是成仁、达仁的重要途径。《论语》开篇第一章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乐淘淘于远方的朋友来与他相会,想必是出于“辅仁”的原因。一帮仁人朋友欢聚在一起,其所论、所做自然离不开高尚的仁德。就像现在慈善家们聚在一起做善事,“志愿者”们结成组织做义工,大家互相勉励帮助别人,使自己的灵魂也得到升华,岂不是快乐无比的事?
2.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p43教材】
【解读】[出处]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论语•季氏篇》
[注释]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⑤便佞:花言巧语。
[翻译]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解读】《诗经·木瓜》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是先秦时期卫国的一首描述爱情的民歌,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词语注释]
① 木瓜:落叶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一瓜果之类为朋友的信物的风俗。
②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你将木瓜投给我,我将回报你珍贵的佩玉。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报,报答。琼琚,佩玉名,古代的饰物。后边“琼玖”、“琼瑶”同此。
③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并非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匪:同“非”。好,爱。
④木桃:蔷薇科木瓜属,落叶小乔木,无枝刺。
张碧晨⑤木李:果名。即榠樝[míng zhā],又名木梨。
[作品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 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 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 我拿琼玖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作品评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
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此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其意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