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案》背后真相:清官陈世美被诬担骂名《铡美案》说的是陈世美的故事,家喻户晓。戏剧中的陈世美是个不折不扣的坏男人,但现实生活中的陈世美不仅是一个好丈夫,还是一个为政清廉的好官。只因为官期间得罪了人,才被恶意丑化。所以,《铡美案》的故事情节纯属虚构。
人物原型:明末清初的一位清官
《铡美案》又名《秦香莲》,是部戏,在介绍剧情时一定要交代它的考据,因为这是一出绝对的编出来的戏。今天,“陈世美”几乎成了忘恩负义的代名词,但历史上的陈世美非但不是坏人,还是一名廉政的清官,而且是明末清初的人,根本不是宋朝人,所以这部分内容一定要交代清楚。
陈世美原名陈年谷,号熟美,均州人,生于明代天启五年,清顺治八年考取举人,顺治十二年考取进士,后被任命为直隶饶阳知县。任期满三年后,吏部考核其政绩最优,升任刑部主政、郎中。由于政绩突出,陈年谷屡受顺治皇帝重用,被封为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康熙十年后,陈年谷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携妻告老还乡。陈年谷不仅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其道德品质也没有什么污点,更没有做出贪图富贵,杀妻灭子之事。
故事由来:好男人遭到恶意丑化
陈年谷之所以被丑化,是因为清顺治十五年,他的同窗好友仇梦麟、胡梦蝶从均州到京城陈年谷求官,陈年谷对他们讲明道理后婉言
拒绝。仇、胡大为不满,认为陈年谷在求学期间,他们曾接济过他,现在他仕途已就,反而忘恩负义,不念旧情。二人怀恨而归,途中,在河南南阳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记》。二人看到戏中所演的正
是忘恩负义之事,于是计上心来。他们不惜花费银两,请戏班子按
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
主人公蔡伯喈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年谷,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所以《铡美案》也叫《赛琵琶》。
秦香莲的生活原型名叫秦馨莲,是均州六里坪秦家楼人。她是陈年
谷的第二任妻子。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根本没有戏剧中所编
的那些情节,编戏人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莲改成秦香莲,把陈年
谷化名陈世美,并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改为宋朝,由此也为铁面无私
的包公添加了一项本不属于他的“政绩”。
舞台演绎:马连良曾扮演王延龄
《铡美案》是广大戏曲爱好者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剧目之一,除了戏
中包拯惩恶扬善的精神是广大穷苦百姓心目中的理想追求外,这出
戏的唱腔也无比精美,京剧历史上演出这出戏的名家也不胜枚举,有“南麒北马关外唐”之称的三位名家都擅演此戏。
马连良在这出戏里扮演丞相王延龄,深受戏曲观众的好评;唐韵笙在这出戏里饰演的包拯也极富特;“麒麟童”周信芳则在这出戏里一人饰两角,先演王延龄后演包拯,三位大师虽然都在演绎着相同的故事,但他们塑造的人物不同,表演风格也各不相同,充分表明了戏曲中的表演艺术在舞台呈现中的重要地位和挖掘空间。
刘新阳对记者说,在众多版本中,公认最好的版本是上世纪50年代北京京剧团编剧王雁的移植本。其中,张君秋饰秦香莲,谭富英饰陈世美,马连良饰王延龄,裘盛戎饰包拯,李多奎饰国太,现在舞台上演出的京剧版本还是这一版。同时,这一版本曾在1963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片名《秦香莲》。由张君秋扮演秦香莲,裘盛戎扮演包公,李多奎扮演太后,谭元寿扮演韩祺,马长礼扮演陈世美,马连良扮演王延龄,流传久远。
名家故事
说起《铡美案》这出戏,刘新阳向记者讲起了戏中包公的扮演者裘盛戎。“京剧界常说‘无净不裘’。裘,即裘派创始人裘盛戎。虽
然他后来卓然成家,但早年在‘富连成’科班的学艺经历却十分艰苦。”
差点因为贪吃挨板子
1932年秋,北京前门外鲜鱼口富商丁老太太大办60寿辰,邀请
“富连成”科班在鲜鱼口庆丰堂唱堂会。当日堂会的戏比较多,从
刘嘉玲案事件始末原因是向华强做的吗
中午一直演到深夜。当时的戏班讲究“饱吹饿唱”,因此不管演出
的戏码多少,演员只吃一顿午饭,等唱完戏再回来吃夜宵。堂会戏
演到“掌灯”时,裘盛戎感觉肚子饿得慌,他乘人不备就溜出了庆
丰堂大院,先到打磨厂后河沿吃了一盘灌肠,又跑到大栅栏门框胡
同吃了一碗卤煮火烧,还溜溜达达逛了几家铺子。这会儿,他琢磨
出来的时间不短了,也该回去勾脸了。他刚一迈进庆丰堂的门口,
就被科班教师郝尧伦抓住,拽进了后台。裘盛戎一眼就瞧见原先扮
专诸的叶盛茂在那里勾姬僚的脸谱,他明白自己误场了,大祸临头。这时,怒容满面的郝尧伦手里还拿着一根三尺多长的戒尺,拉过来
一条长板凳,叫裘盛戎躺在上面。就在郝尧伦的戒尺要落下来的一
刹那,一位老先生拉住了他,“尧伦,等等,您先压压火,消消气,您能不能让他先去勾脸、扮戏,有什么事等完了回去再说。今儿晚
上的演员名单,是本家看过点头的,咱们要是临时换人,恐怕‘寿
星’不高兴。”裘盛戎偷眼一瞧,原来是萧长华为自己求情。萧先
生的面子不能驳,郝尧伦暂时放过了裘盛戎。裘盛戎心想:“今儿
晚上说什么也得‘铆’上,假如‘奔’不下来‘好’,回去这份罪
够我受的。”
《刺王僚》开演后,裘盛戎扮演的姬僚上场,头一句念“大引子”:“大地山河,图霸业,一统吴国。”先声
夺人,得了一个满堂彩。
本家丁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连说:“这孩子唱得真不赖,有味儿,好听!”《刺王僚》刚下来,老太太就让账房先生写了一张红条子
送进后台。上边写着:“赏给小王僚肉丁包子一千五百个!”裘盛
戎凭借着自己的精湛技艺,那祸到临头的二十大板,反而化罚为奖。学艺期间偷偷去看戏
刘新阳说,梨园行的人以及票友们都知道裘盛戎的外号叫“傻子”,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这得从他在“富连成”科班学戏时说起。
裘盛戎的父亲裘桂仙把他送进了“富连成”科班学戏,改名裘盛戎。那一年,他只有12岁。在艺术上,当时的科班采取封闭的办学方法,严禁学生到外面看戏。裘盛戎作为科班里的人,一方面跟科班的老
师学习技能,但另一方面他一直希望能够看看外面的世界,看到其
他人的演出,更何况他当时年纪还小,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