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月革命后,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失败了。苏俄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其影响非常深远。
3.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都曾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
都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存在的严重问题。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 重点难点 |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 1.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了解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质,探讨新经济政策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1.背景
(2)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3)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特点
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影响
(1)积极方面: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2)消极方面: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和平时期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图解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经济危机: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尤其是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工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2.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以及余粮收集制的强化,引发工农的抗议和士兵的叛乱,使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原因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2)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3.内容
领域 | 内容 |
农业 |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工业 | (1)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 (2)坚持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实行经济核算 (3)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
商业 |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
分配 |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
4.影响
(1)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到的一条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思维点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思维点拨]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主题 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史料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苏联兴亡史》
[史料解读]
史料说明苏俄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实践失败了,开始采用新的政策。
[问题思考]
据史料分析,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提示 变化:由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变为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原因: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失败。中心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特点
史料一 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选集》
史料二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全球通史》
[史料解读]
史料一说明要从国家资本主义向国家调节转变,由商品交换向市场转变。
史料二“后退一步”指的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为了前进两步”指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思考“再后退”指的是什么?
(2)综合以上史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 (1)由商品交换后退到市场经济(私人买卖)。
(2)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启示:制定国家政策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应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社会稳定,符合民意。
新经济政策的原因、特点、实质及意义
(1)原因
①直接原因: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种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了失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了重新思考。
(2)特点
①运行方式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②所有制结构: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③经济理论上: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实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意义
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②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政权。稳定了政治形势,为社会主义建设开展创造了条件。
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全球十大货币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不同点
政策 项目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新经济政策 | |
背景 |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 |
主 要 内 容 | 农业 | 余粮收集制 | 固定粮食税 |
工业 | 工业国有化 | 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 | |
商业 | 国家垄断贸易 | 市场自由贸易 | |
分配 | 平均主义 | 按劳分配 | |
特点 | 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单一公有制 | 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 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 |
经验教训 | 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
(2)相同点
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 )
A.取消了自由贸易 B.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C.鼓励私人办企业 D.征收固定粮食税
【考点】
【题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919年3月及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这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取消自由贸易及实行实物配给制有关,故选A。
2.(2017·德阳期末)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表明苏俄( )
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