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是高等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是,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法制观念的提高。法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人。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的法律知识,又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优秀的社会建设者。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法治观念。
笔者在多年的经济法教学当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经济法案例的详细描述,提出相关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讨论、寻答案。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经济法律规范往往不容易理解,仅仅靠教师单方面的说教来讲解,学生往往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结合适当的案例,则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把抽象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让学生接受。例如,在学习“知识产权法”这一部分时,笔者引用“西单女孩”商标被注册,“旭日阳刚西单女孩图片”不能再唱《春天里》,赶集网广告创意被赶驴网“搭顺风车”等案例,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具体化了身边的人和事。
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有以下优点:第一,经济法案例具体生动。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演示精心设计的案例,提出具体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第二,课堂讨论的重要性。教师让学生认真思考后讨论分析,学生陈述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点拨和诱导。课堂教学从单边活动进入了多边交
流,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另外,讨论能使学生在体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当中的问题就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也是学生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例如,通过对一个合同内容的分析,学生知道了签订合同应当具备哪些条款,应当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对合同案例中的违约金、定金、损害赔偿金的计算,学生掌握了在合同纠纷中赔偿的数额应当如何计算等。
二、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由于经济法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案例教学,教师语言表述或者在黑板上书写案例都会浪费大量时间,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则可以节省板书时间,也可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案例信息。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大量的经济生活信息,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
另外,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感官刺激,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件中直接加入视频案例,也可以增加一些彩丰富、活泼有趣的图片,制作一些简明扼要的表格,或插入一段优美的音乐,从而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课堂上播放《今日说法》的典型案例,既有精彩案情,又有专家的分析讲解;学习《合伙企业法》时,用课件演示表格比较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的区别,简明扼要、直观明了、省时省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第二课堂进行教学
经济法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应用性。经济法教学不应当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而应同社会生活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各种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实践活动向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
在经济法的教学当中,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通过法律讲座、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社会调查、参观庭审等各种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法律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例如,学校可以聘请法律工作者(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等),为学生举行专题讲座,解答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经济法问题。学校也可以与法院联系,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理活动,通过庭审活动分析当事人的是非对错,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亲身体会庭审的庄严和法律的严肃。学校还可以和监狱、劳教所等单位联系,通过违法犯罪人员现身说法,使学生体会到尊
纪守法的重要性。
总之,学校应当通过各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既能巩固所学的法律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能够树立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法律意识,从而达到经济法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