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之地》系列电影观后感
《寂静之地》是一个包裹着灾难片外衣的家庭剧。
人们常常认为,灾难电影里面,主人公欲望是生存。其实,优秀的灾难片,主人公只求生存是不够的。
地球上生物每天都在求生存,人是,动物也是,就连微生物都是。灾难面前求生存,这欲望过于普通。
《寂静之地》里面的这个家庭的欲望不光是要生存,他们还要走出心理阴影
走出心理阴影这个欲望,放在平时很普通。但是,放在末日里,这个欲望,就不只是活着,而是像人一样活着。
结果就是,这个家庭,偏偏要在一个放响屁都会没命的世界里生一个孩子。这家人为了活得更像人,连死都不怕了。
《寂静之地》的剧情涉及两个题材,一个是活得像人,另一个是丧子之痛。
活得像人,不光是灾难片经常探讨这个话题。
史诗电影《宾虚》,丧尸电影《活死人黎明》,战争电影《八佰》,动画喜剧《疯狂原始人》
古今中外的传说、戏剧和电影,都热衷于讲述人类为了人性而牺牲生命的事迹。
孩子夭折,美国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热衷这个题材。《凡夫俗子(也翻译为“普通人”)》,《温柔的怜悯》。
再有就是经典小情节电影《意外的旅客》,还有前两年大热的《女人的碎片》。
这些电影跟《寂静之地》一样,失去孩子不是他们讲故事的焦点。他们的焦点是,随之而来的家庭危机。
这些家庭里,其实早就有爆发危机的苗头,只不过一直维持着某种微妙的平衡。这些家庭里总有一个最可爱的成员,全家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因此,矛盾都被忽视了。
偏偏是这个最可爱的家庭成员轰然离世,危机一下子就爆发了。
《寂静之地》里面,家中最可爱的小弟弟没了。活着的人都有阴影了。
爸爸、妈妈和的阴影是内疚。哥哥的阴影是恐惧,小伙子本来就胆小,眼看着弟弟没了,被吓出毛病来了。
人要是光求生存,什么心理阴影都得靠边儿站。按道理说,就得把这些“有的没的”都抛到脑袋后面,先活下去再说。
关于丧尸的电影可是人就是这么有意思,越知道有些事不能想,越是得想。越是想就越想不开。越想不开心里就越难受。难受到一定程度,就必须得干点儿什么,才能让心里好受。
到最后,这件事要是不干成了,心里的难受劲儿,比死了还难受。
结果,人们就开始冒死干些不该干的事。
《寂静之地》里的爸爸,他不干心里就难受的事,是保护家人。
怎么保护都不嫌多的那种,就俗称的过度保护。为了家人,他随时可以死。
不干不行的事,是一种带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叛逆。
哥哥不干不行的事,是每天操练逃跑流程。
要说这家人里最正常的,就是这小伙子了,他算是家里的一股清流。
妈妈呢,她必须再生一个孩子,才能过去心里这道坎儿。她要干的这件事,是最致命的。
虽然方法不同,可是每个人的欲望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走出阴影。这些拥有共同欲望的人就组成了一个复合主人公。
走出阴影这个欲望,放在末日之中,就不光是为了活着。而是活得像个人。
主人公不惜冒死,也要像人一样活着。人性和死亡之间他们选择人性。
《寂静之地》的主人公是个复合主人公。或者说,主人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
这个复合主人公里面的每个成员,都有相同的欲望,走出心理阴影。这是一人能成为复合主人公的前提。
《寂静之地》的这个复合主人公有点儿特殊,是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
家庭中的每个成员,虽然欲望相同,但是他们实现欲望的方式却是相互冲突的。
我们都知道,戏剧看的就是冲突。《寂静之地》里面的冲突优先级是,主人公一家人,先在家庭内部折腾,从自己家折腾完了,再去和怪物折腾。
假如《寂静之地》是个瓜,瓜瓤子是家庭内部的折腾,家里闹腾的部分是家庭剧。
家庭剧是社会剧的一个次类型。这种电影,其主要冲突以内心层面的冲突为主。
《寂静之地》的瓜皮呢,是个灾难/生存电影。这是动作/冒险电影的一个次类型。光看字面意思就知道,这是一些以打打杀杀、死去活来为主的电影。讲术语就是,灾难片的主要冲突是外部冲突。
这里就出现一道审美的分水岭。有人喜欢内心冲突的戏,有人喜欢外部冲突的戏。
喜欢内心冲突的观众,我称之为敏感型观众。
敏感型观众爱看内涵深刻的电影,就是那种能让人琢磨一阵子的电影。但是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样的电影很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