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要带给学生什么
作者:肖川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第01
        要:大学对于学生最主要的意义是扩大眼界、提高见识,使人拥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更高洁的人生境界,有丰富的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因此,大学首先要带给学生的是现代文明的教养;其次是发展学生的洞察力、鉴赏力和批判性的思考力;第三才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终,要帮助学生获得作为知识分子的品格。为此,大学应该是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是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的策源地。
        关键词:大学;学生;现代文明;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1-0017-06
        上大学是为了什么?为了能到更好的工作,为了能跻身于主流社会,这些动机也都无可厚非。但在笔者看来,上大学最主要的目的是扩大眼界、提高见识,使人拥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更高洁的人生境界,有丰富的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
        一、大学之
        1. 使学生具有现代文明的教养
        何为现代文明的教养?笔者认为它主要包括:理性、客观、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遵守游戏规则,讲求诚信,积极参与社会合作,体面而诚实地表达个人意见和利益诉求 [1 ]。它是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慢慢养成的,体现在我们日常的待人接物之中。比如,在某学科的课堂上,有同学在看与课程无关的书或者左顾右盼时,老师提醒他(她)要集中精力听课,有的学生会很不高兴,更有甚者,在课下对老师打击报复;有的学生会很有礼貌地说:老师,对不起,谢谢您的提醒。无疑,后者才是富有现代文明教养的表现。也有学生会说:老师的课讲得糟糕极了,还想要我们认真听,这合理吗?的确,这是一个两难问题,教师的教学要真诚、深刻和丰富,才会有感染力,才能吸引学生。但同时,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当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时,老师讲课就会更投入,会更努力地带给学生有价值的内容。有的老师教学水平不高,这需要老师的自我提升,但作为学生认真听课是义务和本分 [1 ]
        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这样:只有尽好自己的义务和本分,才有权利要求别人。老师面对的
是一个班级的同学,各人的趣味和需要是不一样的,众口难调。你觉得老师讲得不好,可也有不少人认为老师讲得很好,这时就需要作一些退让和妥协。社会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带给我们一些沮丧,成长中一定包括对一些无奈的现实心平气和地接受 [1 ]
        2. 发展学生的洞察力、鉴赏力和批判性的思考力
        这些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作为知识分子的品格。大学是创新思想的地方,代表着精英文化、先进文明。大学应该是新的、有争议的,非正统异端学说的论坛……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或者它默默无闻地隐没于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 [2 ]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心智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3 ]所谓知识分子,是这样一类人:他不仅拥有专业知识并以此服务于社会,他同时能够对公共事务给予关注,这些公共事务是超越个人和个人所归属的小团体的私利的,他能够自觉地守护社会的核心价值。所以有西方学者将知识分子视为漆黑长夜的守更者 [1 ]
        3.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知识分子不仅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也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虽然有着重要价值,但广博和专精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相互生成的。知识分子的工作即对事物作出权威陈述authoritative statements),这种权威可以对意见纷争作出裁决,并最终决定是非取舍。因此,他们的知识对社会秩序和人类完善有着直接的决定性意义。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之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为了能够确保大学带给学生的是让学生终生受益,自然也会有助于社会进步的内容,大学就需要不仅是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也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文化既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也包括行为方式。大学中人的就有着特殊的意味。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播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 [2 ]为了大学的独特性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其办学宗旨和理想追求,大学应该从两个方面对师生提
出相应的要求 [4 ]
        1. 大学中的
        “,首先是学识,这种学识不是简单地俯就于狭隘性的日常职业生活的需要,而是基于理智好奇心的需要和全人类的福祉。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5 ]。丰厚的学养,在今天这样一个资料信息外储系统十分发达、文献资料检索极其便利的时代,仍然是令人称道的,因为只有人脑才有可能将信息转化为思想。
        其次是学术规范。怎样尊重同行的劳动成果,怎样做到研究过程的合理,怎样做到不屈服于外在压力坚持真理,坚持学术自治、学术中立,这都是学术规范的问题。学术规范不仅是方法的问题,也是学术操守、学术道德的问题。其底线是不抄袭,不剽窃,不作伪。
        再次是学术创新。大学是知识精英云集之地,是生产知识、学术创新的场所。学术创新不仅是服务社会的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学术前沿的知识视野、具有探索精神的学术薪火传承者所需要的一种精神氛围。一流的大学一定是研究性大学,其有着浓厚的研究气氛和强烈的学术创新意识。
        最后,从学术上看,真正能影响后世的学人不是那些竞技者,而是极少数求道者。哲学人文学科所求之道必须上升到形而上学层次,形而上的真理不是技术性的,而是高度抽象的、高度综合性的,是对世界、社会与人的博大圆融的理解,是大智慧,是真正的远见卓识。求道者是追求大智慧者,他们今天可能被人们嘲笑为不合时宜的人,但他们一定会为后人所景仰。
        陈独秀在《随感录:学术独立》中指出:中国学术不发达之最大原因,莫如学者自身不知学术独立之神圣。譬如文学自有其独立之价值也,而文学家自身不承认之,必欲攀附六经,妄称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以自贬抑。史学亦有其独立之价值也,而音乐家自身不承认之,必欲攀附圣公王道,甘以音乐学位政治学之附属品。医药拳技亦自有其独立之价值也,而医家拳术家自身不承认之,必欲攀附道术,如何养神,如何练气,方与天地鬼神合德,方称艺而近于道。学者不自尊其所学,欲其发达,岂可得乎?” [6 ]
        2. 大学中人的
        “,即一个人的立身行事。任何意志行为都是由内在动机和外显活动构成的。因而一个人的行就反映着他的修养、境界和操守。行为世范,也就是需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大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校文化的体现者、创造者和传承者。
        大学中人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大学应该是社会的理想类型,而不应是社会的缩影。大学不仅要产生思想和学问,还要为社会提供实践的行为模式。大学理应成为最文明、最具理性和制度最为完善的机构。1930年蔡元培为《教育大辞书》所写大学教育词条称: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即被公认,能完全实现者,却唯大学。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和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制。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7 ]
        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在《什么是构成大学大的要素》中指出:什么是大学的特性?或者什么是构成大学大的要素?在此地,我要指出三点,就是与民众结合、自由思考和科学方法。董任坚先生更是强调:大学的教授们,应该有了理智的工具,客观的态度,历史的背景,远大的视点,研究的时间,这种训练和机会都不是一般的政治家企业家所容易得到的。但是要大学有这种贡献,第一须使大学的教授能够独立研究,不感受到一党一系的恩赐,指挥,限制,强迫,他们才可以内无顾忌,外无猜疑,自由地探讨真理,公平地批判结
果。” [8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指出:我能够想得出的大学的最好的定义,就是大学是一个独立思想的中心。” [9 ]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要自觉地践履有尊严的多样性、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这也是对于大学中人的的特别的要求。
        的关系上看,也是第一位的。大学应该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正如洪堡十分强调科学研究对于道德完善的作用:大学的真正成绩应该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在他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思想上的完善。《中庸》中有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可以阐释为:一个人的德性的修养需要经由学问的修养来达成。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谓的学问深时气自平,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教师的教学是否严谨、认真,是否丰富、开放,是否优质、高效,关系的不仅是教师自身的形象,也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声誉。而大学中的教学不过是其整个大学精神得以体现的一个方面。可是,今天我国很多的大学不过是能者多捞的地方,不仅令人失望,也很令人悲哀。
        可在当今我国内地的大学,是典型的学而优则仕。部分的原因是学而优者上大学要带什么比较有头脑、有才能,在体中比较有声望,比较容易服众,所以。部分的原因是只有,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比如巨额的课题经费、丰厚的奖励和炙手可热的学术权力,才不会受到歧视性的对待和被人欺侮,所以有人使出浑身解数一定要那么几年,将四梁八柱给夯实停当,然后功成身退,接下来便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切都在股掌之中。
        公正地说,大学中有的领导是有境界和人格魅力的。可有些人的是动机不纯的,比如学问做不下去了,一下捞点实际的好处,还标榜自己是奉献,真有些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味道。其实所有人的选择都是利害权衡的结果,只要不违法乱纪,也都无可厚非。可问题是那些学术创造力萎缩的人,会对那些有学术创造力的人怀有一种忌恨的心理,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打压,甚至迫害后者。这既非杞人忧天,也并非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