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教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能够为山区孩子们带去什么
从重庆回来有些时日了,确实沉淀下了一些东西,今日写下以作收藏。这东西无关乎支教的方法、意义和建议,而是伴随支教所生的分量很沉的两样情感:快乐与敬重。
先谈快乐吧。
第一次来到中国西南的山区,目睹了山区小学最真实的一面,感受到了久居都市难得体味的朴素情感,也得偿了一介书生泽被天下的夙愿。但于我而言,最珍重的并非单是这份经历,更是一种擢升的幸福感——我体味到了快乐!
山区孩子们的生活那么苦,我怎么能快乐呢?没错,真的是快乐。不仅我快乐,孩子们更加快乐。
当下社会对支教有种误会:残垣断壁的教室、衣衫褴褛的孩子、吃糠咽菜的老师,更甚至是生满冻疮的小手、压垮脊梁的扁担,然后一拳拳之心的青年。而事实上这些照片化的场景更多是各路媒体达人的特写和放大。他们原本是打算用这些“痛彻心扉”的画面征引大众人士的关注和公益人士的行动,却不经意间促成了整个社会对山区支教行为不公允的定格:山区必须是穷困的,孩子必须是贫苦的,志愿者必须化身为带领他们走向光明的使者。其实,山区支教并不应该承受那么多的责任和期望。现今的中国的日益富强,宣传照片里那种极端贫困的山村早已寥寥无多。在当地政府和各路基金会的不懈努力下,孩子们大都已经
能坐在新建的教室里捧起崭新的课本。纵然依旧与城市教育条件相去甚远,但继续用“惨”字来形容山区小学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一定要用悲情、难过、帮扶、奉献这样词汇来定调支教呢?
我觉得支教中更包含着共处、互助、同乐的因子。
大学生与小学生,城里人与乡村人,时代青年与传统孩童,这两种截然有别的体共处并不轻松,定然需要一种平等开放的态度来接受彼此。求知若渴的孩子们对支教者自然是完全的尊重与信任,接纳只是时间问题,但支教者对孩子们的接纳却隔着一层若隐若现的纱帘。潜意识里的“拯救他们,改造他们,解放他们”的思想往往会支教者产生居高临下的错觉,把师道尊严的讲台幻想成自我满足自我炫耀自我陶醉的讲演台,然后一顿慷慨陈词,一番激扬文字。之后呢?徒留下高高在上的身影罢了。即便依靠权威把知识灌输进他们脑子里,那对孩子们来说充其量只是多了一本活着的“课本”,还不得不看而已。优秀的支教者应该弯下腰,走下高台来到孩子们的心里,讲述自己的见识,帮他们学习知识,同样也接受他们的苛求与童趣,分享成长的喜悦与烦恼。如此,才算做是平等的共处。
还有,志愿者经常施手,却不经常伸手,这可能是我们虚幻的自尊心在作祟。其实这些山里孩子身上藏着太多的朴实、善良、坦荡、诚实、纯真、无邪、忍让、宽容、低调、乐观、活泼、好奇、渴求、希望。这些光芒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闪耀,比如请你尝一口家里带来的腌菜,或是当你答应给他们上一节
课后他们瞬间奔走相告。(呵呵,有时竟会被这些举动戳中心中的泪点。)这孩子就是真善美的老师,在他们面前,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
孩子们最富有的东西就是快乐,我们必须用平等、谦逊、真诚和包容的心才能与之共享。他们会因为同桌读错一个汉字而开怀大笑,会在下课铃响之后像子弹一样冲出去抢乒乓球台,也会向我炫耀被同学请吃了顿大餐(其实就是一袋方便面)。这就是他们简单而真实的快乐。即便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但他们的世界绝不是我们所预设的那般阴霾蔽日,他们热爱自己的家园和生活,对未来充满乐观,总是把大山之外的世界描绘得五彩斑斓。我在想,快乐原本就近在咫尺,只是自己的生活被知识、思想、财富、人情屏蔽得太过严密,只有当
遇见这孩子,才终于又到久违的淳朴的那种快乐。
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懂得了:快乐地对待生活,不必刻意,只需自觉。
再说敬重。
这个词是献给当地教师们的。
在这个见惯“上珠峰揽月,下南海捉鳖”的时代,挑一个大城市打工或者做小生意混口饭吃,至少对农村人来讲不失为一件体面又得利的事情。但确实还有这样一些人为了孩子们的教育放弃了本该更好的生活。
这些人是大公大德的外来青年志愿者,但同样也是驻守山区的当地教师。
一个前途无量的毕业生毅然放弃似锦前程背上包袱来到山村支教,这种事情足以感动中国。但若是一个在外打拼多年,又体弱多病,积蓄无多的老汉,最后选择回到山区小学当老师来度过自己的晚年,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给他们一些掌声呢?!他们没有青年志愿者那么崇高的主观动机,也不掌握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板书中会夹杂错别字,但正是他们的撑起了山区小学教育的脊梁!这就是掌声的所在!
山区的未来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未来在教育,山区教育的未来在教师,可教师在哪?历经发展,中国老少边穷地区学生辍学的最大风险已经从家庭经济拮据转移到了学校师资匮乏。山区的贫苦着实凶恶,使得诸多青年教师望而却步抑或浅尝辄止。尽管有理想丰满的志愿者远道而来,但毕竟是凤毛麟角。于是乎,这些当地教师责无旁贷地挑起了时代的重担。当然他们可能不曾意识到自己作为的重要价值,他们可能只是为了拿到一份稳定的财政工资,或者为了下班后走几步路就能回家抱孙子。他们就是如此的真实,我没必要地给他们塑造一个光辉伟岸的形象。动机的高尚值得我们鞠躬,行动的高尚更值得我们鼓掌。他们各因机缘站上了讲台,尽管可能嘴里对自己,对政府,对社会还有唏嘘怨念,但面对孩子却是倾其所有,鞠躬尽瘁,无怨无悔!这种对孩子的爱,对教育的尊重,更应该与青山绿水一起
成为山区教育新的符号。
改革开放大潮惊涛拍岸了数十年,既重塑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也逐渐改变了传承千年的精神与信仰。
在利益与权势交织的缝隙里见到点点滴滴的美德都是弥足珍贵的,也是绚烂夺目的。对这些当地教师,除了敬重就是担忧,担忧之后则更是敬重!
情感在笔下溢出,收拾起来却不容易。最后向赐予我生命更多彩的那些孩子和老师说声谢谢,祝愿他们幸福平安。
有句歌词正适合作尾:
“红雨瓢泼泛起了回忆怎么潜,
你美目如当年,
上大学要带什么流转我心尖,
渡口边最后一面洒下了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