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来历不凡的别号——元帅篇
十大元帅不是个个有别号,名气较响的是六位,罗帅、陈老总、聂帅、叶帅似乎没有什么中听的大名号。
1、“红军之父”——朱德
自从1928年4月“朱毛会师“后,朱德和的名字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们率领处于襁褓中的红四军,从井冈山、赣南、闽西,走到中央苏区,“朱毛”几乎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代名词。有人评价“是智囊,朱德是心脏”,朱德作为中央红军的主要创始人,理所当然地被称作“红军之父”。尽管他后期直接指挥战斗尤其是战役指挥较少,似乎不及彭、林、刘、徐、粟,但从他创立红军的过程看,实在是丝毫没有辜负这一崇高的荣誉。
南昌起义主力部队溃败后,正是朱德凭着“滇军名将”的威望,才能带领本不属于他部下的800名壮士继续革命,保留了南昌起义的火种,此时陈毅、林彪、粟裕等尽管是原叶挺独立团的军事骨干,却基本上是毛头小伙,对于比他们大了近20岁的朱德,放弃曾经的高位与他们一起吃苦耐劳,自然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随后又于1928年发动了湘南,率1万多人(包括黄克诚、肖克、邓华、杨得志)奔向井冈山,对壮大井冈山根据地的贡献不亚于,且在军事上的凝聚力没人能及。以至朱毛在中央苏区的军事指挥权被李德、博古操纵,被排挤之时,朱德的中革军委主席、工农红军总司令的职位还是无人能够撼动;红一和红四方面军分道扬镳的危机时刻,飞扬跋扈的张国焘还是十分忌惮,最终跟着朱德、和贺龙也长征到了陕北。
2、“彭大将军”——彭德怀
从小当过叫花子的彭得华,18岁时参加了湘军,作战十分勇敢、机智,被送进湖南陆军讲武堂,改名彭德怀。1927年升为湘军的团长后,因其部队与其它湘军同流不合污,尽管受何键指派镇压了共产党领导的平江农民,却最终与共产党人一起发动了“平江起义”,投奔了“朱毛”所在的井冈山。
列举一下平江籍的开国将领,上将苏振华、钟期光、傅秋涛,中将张震、方强、方正平、甘渭汉、刘志坚、吴信泉、邱创成、张令彬、欧阳文、钟赤兵、就知道平江起义的影响有多大。彭自加入红军,从攻打长沙、“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转战大西北、抗美援朝,一直战功卓著。“彭大将军”的称号,是在其指挥了直罗镇战斗后,作诗称赞“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而来的。
3、“小韩信”——林彪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将军,他辅助刘邦打败项羽毛建立了汉朝,却以有叛离之嫌,被吕雉和肖何设计杀害,以“小韩信”来喻林彪最恰当不过。另外林彪还有“红军之鹰”和“雪地之狐”的美誉,自然就是赞赏其出众的军事指挥能力了。
4、“红孙武”——
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回到国内,来到中央苏区任红军校长兼政委,向很多的红红军指战员传授军事知识,培养了第一批红军将领,因此被誉为“红孙武”。对军队正规化情有独钟,解放后又主动提出当了军事学院院长。还有两个不太好听的称号,都是敌人惧怕他而起的:一个是“独眼龙”,是早年在川军攻打丰城一战时受伤所致;二是“共军第一号悍将” “
5、“贺胡子”——贺龙
贺龙的绰号是“胡子”,尽人皆知,只因王震、李克农、孙毅也叫“胡子”,所以将他们分别称为贺胡子、王胡子、李胡子、孙胡子。贺龙原名贺无常,年少时参加哥老会,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7年用两把菜刀杀了县长,被传为“两把菜刀闹革命”,因此在家乡
有一定的影响,曾被叫作“活不长”,没想到他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领导了南昌起义,直到成为共和国的元帅。将才和帅才的区别
6、大别山的雄鹰——徐向前
徐向前本是山西一位小学教员,投考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一期生,却根本没被蒋介石所注目。蒋介石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学生,仅仅几年后,就成为威震四方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当年的同学,也想不到在黄埔军校不起眼的他,甚至会超越陈赓、周士第成为军衔和林彪一样的黄埔同学。
红四方面军影响没有红一方面军大,元帅仅他一人、大将也才徐海东、王树声两位。但是出自红四方面的虎将、战将,却是各支部队中最多的,如李先念、陈锡联、许世友、韩先楚、陈再道、王建安、王新亭、洪学智、刘震、秦基伟、王近山、王必成、陶勇、皮定钧、聂凤智、周志坚、胡奇才等,和徐向前一再强调的——“咬紧牙关”、“硬着头皮打”、“坚持最后五分钟”、“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胜利”——的军事指挥思想,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