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
    1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出现的问题
    当前社会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并使得世界各国与地区的教育开始走向网络化、虚拟化与国际化.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结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但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是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是否得到了有效提高.
    11学生对物理学科缺乏兴趣
    部分学生并未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缺乏学习物理的兴趣.不但不关心课堂知识,对课外内容也不闻不问.针对此现象,很多教师想尽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但效果甚微.
    12对科学知识掌握不全面
    物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科学信息都具备较强的应用性与综合性,但当前物理教育仅限于灌输理论知识,且主要通过讲、背、练等方法进行记忆.课程中并未融入信息技术,
对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情况也了解甚微,尤其是对近几年国内、国外的先进的科技信息成果缺乏了解,未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
    13学生科学思维及实验探究能力较差
    部分学校缺乏完备的实验资源,学校及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很少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所谓的实验室只能成为一个摆设.且实验评价体系完全脱离新课改理念,过分注重实验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实践操作功能,以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科学思维以及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培养.
    2信息技术与物理核心素养理论基础分析
    2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从狭义方面看,它主要将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且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体,在某种层面上也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全面结合;广义层面的信息技术指的是完成信息获取、传递、加工、再生以及使用等功能的技术.而课题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指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综合体.
    22物理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是在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适应个人学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自主的表现出物理特征的品质.且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理核心知识,也是物理教学中使用的核心概念、核心规律、物理实验以及重要的思维方法等;二是物理的核心学习能力,此处指的是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表现出了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及物理实验的能力;三是物理科学品质,即学生对物理学科所秉持的兴趣、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具备的合作意识等.在以上三个层次中,核心能力与科学品质才是物理教学中最为本质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终极发展目标.能否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检验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
    23国内外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核心素养分析
    国外已引进了大量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物理课堂,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以及虚拟的
活动场景都开始走进物理学习生活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正走进高中物理课堂.很多欧洲国家的物理教学将大多时间与精力关注于物理实践教学,老师、家长、学生等都认为实践态度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因而会将一半的课堂时间应用在实践活动上,特别重视物理实践课程.
    马利明认为要以思维方法和品质为抓手,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引导有目的猜想与联想,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发挥类比与变式的作用,克服消极思维变式;以表象为中介,促使概念图象化、符号化.
    郑志湖认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实验资源,改变育人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知识建构,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主要创新物理实验室建设以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为目的,对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和物理实验资源建设进行整体顶层设计.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和开放性实验资源,形成与高中物理衔接的选修、竞赛、大学先修、现代物理技术实验课程资源.
    然而国内学者主要是由理论层面解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很少有结合实际教学过程进行描述,这样的教学被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中,忽视了实际教学.
    本文将结合高中物理课堂实践教学,最新的教育动态,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并重新定义了教学步骤,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模式中,以切实提升学生自身的物理核心素养水平.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方法策略
    31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案例1在《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联系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物理问题.教师利用平抛小游戏(图1)引入课程,确定活动主题为“请你来当飞行员”,飞机投弹是较为典型的平抛运动事例.课堂导入中仅凭借教师语言进行描述,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1945年美国轰炸机突袭日本的史料,激发学生好奇心理.期间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发现了敌人兵工厂,那么距离多远才可以击中目标呢?创设情境之后,接下来,教师开始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授课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学习网页,使其自主选择平抛运动的视频、图片以及动画等内容,以加深他们的理解程度,进而为此后的研究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教师的问题还可以再进一步加深:“如果你的任务是击中动态目标,比如行驶中的汽车、逃逸的小船等.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电脑上播放小游戏——飞机炸船.让学生到前面看谁能炸到正在逃逸的小船,学生基本很難炸到逃逸的小船,此时教师示范,百发百中,这个小游戏又一次将课堂气氛带入高潮,那么预投距离应该怎样计算?”让学生通过计算,并再次进行游戏,此时学生兴趣更浓了,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教师是物理学习的引导者,在物理教学设计上应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利用所学的知识探究其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进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学科品质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案例2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超重和失重现象》教学片断.
    (1)教师提出问题:在失重现象中,如果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则视重为多大?
    (2)学生思考回答:此时视重为零(教师利用电脑视频播放事先录制好的视频论证)
    (3)教师归纳总结:当物体以重力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时,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这就是“完全失重”现象.
    (4)教师提出问题:将两本字典叠放在一起置于手掌上,手突然撤去,两本字典下落,字典间存在弹力作用吗?
    (5)学生思考回答:假设存在弹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得到,处在上方的字典的加速度的大小小于重力加速度,处在下方的字典的加速度的大小大于重力加速度,在这种假设前提下,两者下落过程应当分离,且距离越来越大,然而假设与实际情况相悖,故假设错误,因此字典之间不存在弹力,弹力为零.两者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一起做自由落体运动.
    (6)教师引导:太空中宇航员处于什么状态?他们如何在太空生活?观看天宫二号陈冬、景海鹏生活视频(图2).
    (7)教师提问:电影中是否有完全失重的场景?
    (8)播放成龙和金喜善主演的电影《神话》完全失重片断(图3).小金喜善